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继《瓶花之美》又一中国传统插花力作;
★作者为国内知名瓶花艺术家,在插花界有影响力很大;
★作者常年从事瓶花教学,学生众多,深受插花爱好者欢迎;
★内容通俗有趣,图片精美,是学习中国传统插花入门必读之作。
瓶花乃历代文人惜春护花,清雅之首务,故与文人诗画颇多假借,其涉及工具、花器、插贮、滋养、环境、玄赏诸多方面。深入其中,方知瓶花之道与历代文人艺术修养、审美时尚流变、生活方式嬗递息息攸关。
该书偏重探讨的是瓶花一事,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传统插花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以期能自瓶花一窥传统文化之堂奥,体味传统文人赏鉴艺术之慧心。味之者若能从中悟得传统文化之门径,或竟从中汲取今日生活之动能,化传统入于当代,我辈夙愿即达矣。
本书《瓶花六讲》自朝代入手。一代有一代之学风、之好尚,瓶花处风雅之榜首,自然吸引一众文人殚思其间,沉湎其中。梳理一代瓶花史料,或可见历代文人性情及时风所尚,故不可以微艺而鄙薄之。奈何仅为浅尝辄止,未能深入。权作抛砖引玉,所谓“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内容简介本书是国内著名瓶花艺术家徐文治继《瓶花之美》之后又一部有关于中国传统插花的力作。本书以瓶花发展的历史为线索,梳理了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历代瓶花的文化、器具、风俗,是一部极为难得的中国传统插花文化史。
作者简介恭王府传统中式生活研究所副主任,布里艺术文化中心创始人,资深艺术媒体人、策展人、空间艺术规划师。曾任《画廊》杂志副主编,《新美域》杂志主编,对萧谦中、陈师曾、溥儒、赵朴初诸先生研究用功甚勤,有相关论述发表或出版。
近年来致力于传统生活美学研究,主推整体空间的艺术规划、设计和布置,对文人茶事及瓶花艺术颇有心得。近来更致力于探讨瓶花在艺术展览和当代生活空间中的运用实践,常年为恭王府、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机构的相关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提供展陈设计服务。为苏州博物馆“梅景传家——清代苏州吴氏的收藏”展陈待花,作品入围中国室内装饰协会陈设艺委会第八届陈设中国?晶麒麟空间陈设美学奖。 目 录一 瓶花的诗画之趣
二 盛朝花事与传世之器
三 日常花事与滋养之法
四 二十四节气与品第之则
五 士庶好尚与插贮之技
六 佛前供花与瓶花之别
《瓶花六讲》带来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而非那种立竿见影的技能提升。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详细罗列各种花材的名称、特性以及具体的插制步骤,然而,徐文治先生的叙述方式却更加侧重于“意境”与“神韵”。他并非直接教授“如何剪枝”,而是引导读者去感受花朵的生命力,去理解它们在不同姿态下的情感表达。比如,书中关于“知时节”的论述,让我明白了为何有些花在春天盛开,有些在秋天枯萎,而将这些自然的规律融入插花之中,便能赋予作品更深厚的生命感。这种从“形”到“神”的转变,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追求视觉上的华丽,而是开始探寻作品背后所蕴含的生命力和情感。书中的许多段落,让我驻足良久,反复品味。它们并非直接的指示,而是充满哲思的引导,启发我去思考,去联想。这种阅读体验,如同品一杯陈年的普洱,初尝时或许平淡无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醇厚甘甜的滋味便会逐渐在舌尖蔓延开来。它让我明白,插花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一种与自然对话,与自我对话的过程。最终,这种对话的结果,是升华了花,也升华了赏花之人。
评分《瓶花六讲》这本书,在我心中犹如一泓清泉,洗涤了我平日里被浮躁信息所沾染的思绪。我并非专攻插花艺术,也对许多古典文化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更多的是以一个纯粹学习者的姿态,去吸收那些宝贵的知识。徐文治先生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厚的功底,他将看似复杂的插花艺术,用一种极其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仿佛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书中对于“简”与“繁”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从中找到平衡点的论述,尤其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觉得,插花就是将各种美丽的花朵汇集在一起,越多越好,但这本书却教会我,真正的美,往往在于“少即是多”。一个简单的枝条,一朵素雅的花,如果能恰当地置于瓶中,其所散发出的生命力和艺术张力,远胜过杂乱无章的堆砌。这种对“留白”之美的追求,不仅体现在插花艺术中,也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为自己留下一份宁静与清雅。
评分我一直觉得,美学并非是高高在上的殿堂,而是可以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瓶花六讲》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徐文治先生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将瓶花艺术的精髓注入我的心中。我并非科班出身,对传统文化也只有浅薄的了解,但书中对花材的选择、瓶器的搭配,以及构图的讲究,都用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阐述,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窥其门径。我尤为欣赏书中对于“神韵”的追求,它告诉我们,插花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传递一种情感,一种意境。比如,一株弯曲的老枝,配上一两朵含苞待放的花蕾,便能道出一种坚韧与希望。这种由“形”到“神”的升华,让我对瓶花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开始用一种更深沉、更内敛的视角去审视生活中的美。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美,是蕴含在内心的,是需要用心去体悟的。
评分《瓶花六讲》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审美启迪。我并非科班出身,对插花艺术知之甚少,但徐文治先生的文字,却像一位温和的引导者,循循善诱,让我一步步地走近这个古老而迷人的艺术领域。书中对“虚实相生”、“疏密有致”等构图理念的阐述,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美,并非在于堆砌,而在于恰到好处的留白,在于点到即止的张力。一个简单的枝条,如果被巧妙地运用,也能营造出无穷的韵味。这种由“繁”入“简”,由“形”入“神”的转变,不仅体现在插花上,也渐渐影响到了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开始学会欣赏那些看似朴拙的美,关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并在喧嚣的世界中,为自己寻得一份宁静与雅致。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用温和的语言,引导我探索美的真谛,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仿佛在其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从容与淡定。
评分读《瓶花六讲》,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庭院,与徐文治先生一同品味着四季流转,花开花落。我并非专业的插花师,但书中对瓶花艺术的细腻描绘,却让我这个旁观者也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与学问。他用一种极为温和而富有诗意的笔触,讲述着花材的选择、瓶器的搭配,以及构图的讲究,仿佛每一笔,都带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的执着。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意境”的阐释,它让我明白,瓶花并非简单的器物与植物的组合,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文化的传承。一株简单的竹枝,搭配一方素净的瓶,便能勾勒出淡泊宁静的意境。这种由“繁”入“简”,由“形”入“神”的艺术追求,深深地触动了我。它让我开始反思,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去捕捉和创造属于自己的那份雅致与宁静。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插花的指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与传统文化对话的契机。
评分《瓶花六讲》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从“形”到“神”的升华。我曾以为,插花就是简单地将花朵插入花瓶,追求视觉上的鲜艳与饱满。然而,徐文治先生的笔触,却带领我走入了一个更为深邃的领域——意境的营造。他不仅仅教授技巧,更启发我们去感受花材的生命力,去理解不同花卉所代表的情感和寓意。书中关于“主次分明”、“疏密有致”的论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审美观念。原来,真正的美,并非在于堆砌,而在于恰到好处的留白,在于点到即止的张力。一个简单的枝条,如果被巧妙地运用,也能营造出无穷的韵味。这种由“繁”入“简”,由“形”入“神”的转变,不仅体现在插花上,也渐渐影响到了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开始学会欣赏那些看似朴拙的美,关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并在喧嚣的世界中,为自己寻得一份宁静与雅致。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用温和的语言,引导我探索美的真谛,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读《瓶花六讲》,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仿佛我正坐在某位古代文人墨客的案头,听他们讲述着那些关于花、关于瓶、关于生活的雅事。徐文治先生的文字,有一种温润的质感,如同古老的宣纸,带着墨香,也带着岁月的痕迹。我尤其喜爱书中对“瓶”的讲究,这让我意识到,花材固然重要,但承载它们的器皿,同样是构成一幅完整瓶花作品的灵魂。一个素雅的瓷瓶,或是古朴的铜壶,都能与花材相得益彰,甚至决定了整件作品的格调。书中对不同瓶型的介绍,以及它们与特定花材的搭配建议,都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我们常常随意摆弄的花瓶,背后竟有着如此多的学问。这不仅仅是器物的美学,更是与花相互成就的艺术。我开始反思自己家中那些被我忽视的瓶瓶罐罐,尝试着去想象,它们是否也能因为恰当的花材,而焕发出新的生命?这种由器物出发,延伸到对生活细节的关注,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插花本身。它引导我去审视周遭的一切,去发现那些被商业化洪流裹挟而失去本真的美学,并试图从中找回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品味。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插花技巧,不如说是在学习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美的执着和对细节的尊重。
评分翻阅《瓶花六讲》,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徐文治先生对“器”与“花”之间关系的精辟阐述。我一直以为,插花只是关于花草本身的艺术,却忽略了承载它们的那方寸之地——瓶。书中对于不同材质、不同形制的瓶子,以及它们如何与不同的花材相互衬托、相互烘托的论述,让我醍醐灌顶。例如,他可能会提到,某种釉色温润的瓷瓶,最适合搭配清丽脱俗的君子兰,而粗犷朴拙的陶罐,则更能衬托出野趣盎然的松枝。这种“门当户对”式的选择,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和谐,更是一种文化审美的体现。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家中那些被我忽视的器皿,试图从中发掘它们与生俱来的“性格”,并思考如何用花来与之对话。这种由“器”而“花”的视角,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它拓展了我对瓶花艺术的认知边界。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如何插花,更是教我如何去“看”花,如何去“懂”花,以及如何去“配”花。每一次的阅读,都仿佛在进行一次精妙的搭配实验,既有理论的指导,又有实践的想象空间,让人乐在其中,欲罢不能。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瓶花六讲》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窗口,让我得以一窥瓶花艺术背后的精妙。徐文治先生的文字,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绣娘,将那些零散的文化碎片,巧妙地编织成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书中关于“应时”与“应景”的论述,让我明白了插花并非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要根据季节的变化、场合的需要,以及个人的心境,去选择最恰当的花材和组合。这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艺术,需要观察、思考,更需要一种与自然对话的敏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花语”的解读,它让我意识到,每一朵花,每一片叶,都有着自己的语言,而插花,便是用这些语言来诉说情感,传递心意。这种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感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深深地吸引了我。阅读的过程,就如同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们对美的理解,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传承,一种生活方式的启迪。
评分初次翻开《瓶花六讲》,便被那沉静淡雅的书名所吸引,仿佛能闻到一丝若有若无的梅香,亦或是初绽牡丹的馥郁。我并非科班出身的插花艺术家,也非对古典花卉文化了如指掌的学者,而只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好奇,对美的追求有着一份朴素热爱的普通读者。徐文治先生的笔触,如同一位温文尔雅的长者,娓娓道来,没有丝毫的炫技或卖弄,而是将这“瓶花”的奥秘,一点点地,细致入微地展现在眼前。我惊喜地发现,原来小小的瓶花,竟能蕴含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生哲理。从选材、剪枝,到构图、意境,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与对自然的敬畏。书中的一些章节,让我对平日里司空见惯的花草有了全新的认识,仿佛它们不再是简单的装饰品,而是有了生命,有了故事,有了与人交流的温度。例如,书中对于不同季节、不同花材的讲究,让我开始留意起窗外四季的变迁,观察不同时令的花卉是如何在天地间舒展身姿,又如何在插瓶中焕发出别样的生命力。这不仅仅是关于花,更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关于如何从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和创造美的过程。这种由外向内的感悟,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与古人对话的契机。它教会我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去发现,去欣赏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