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什麼是科學 | 作者 | 吳國盛,博集天捲 齣品 |
| 定價 | 49.80元 | 齣版社 | 廣東人民齣版社 |
| ISBN | 9787218110219 | 齣版日期 | 2016-08-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直麵現今國人科學概念的誤區,即要麼把科學等同於技術,等同於促進生産力發展的工具,要麼把科學看成一種普遍存在的人類智力成就。作者指齣:科學成為推動曆史發展的強大動力隻是十九世紀以後的現象,科學根源於希臘人對於自由人性的追求,因而是一種十分罕見的文化現象。現代科學起源於希臘科學的復興以及基督教內在的思想運動,對力量的追求、對自然的控製和徵服成為現代科學的主導動機。在數理實驗科學的意義上,中國古代並無科學。在博物學的意義上,中國古代有獨特且強大的科學傳統。 |
| 作者簡介 | |
| 吳國盛,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主任。198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球物理係空間物理專業。1986年獲北京大學哲學係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專業碩士學位。1997年成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年輕的研究員。1995年起師從葉秀山教授在職攻讀西方哲學,1998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99年迴到北京大學哲學係任教。所著《科學的曆程》齣版近20年,仍是科普領域的暢銷圖書。此外還著有《技術哲學講演錄》《現代化之憂思》《反思科學講演錄》《時間的觀念》等。 |
| 目錄 | |
| 序 一 序 二 自序 章 現代中國人的“科學”概念及其由來 兩種基本用法 科學:夷之長技 科學:來自日本的西方詞匯 科學:替代性的意識形態 小結 第二章 西方科學溯源:希臘理性科學 Science 的辭源及其演變 “仁愛”與“自由”:東西方不同的人性理想 “科學”作為希臘的“人文” 自由的學術:希臘科學的非實用性與演繹特徵 希臘數學作為自由學術的典範 科學與禮學:希臘與中國的天文學 自然的發明與理性科學的誕生 小結 第三章 現代科學溯源之一:沒有基督教就沒有現代科學 沒有基督教就沒有現代科學 大學:自由學術的製度保障 經院哲學:中世紀的科學形態 唯名論革命為現代科學開闢道路 第四章 現代科學溯源之二:數理實驗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 求力意誌:從求真的科學到求力的科學 世界圖景化:自然數學化與世界圖景的機械化 第五章 西方另類科學傳統:博物學 什麼是博物學 西方近代博物學的興衰 博物學的當代意義 重建科學譜係 第六章 傳統中國的科學 李約瑟難題 中國古代的博物學 結 語 |
| 編輯推薦 | |
| 什麼是科學? 科學就等於科學技術嗎? 無論何種文明都能養育齣科學嗎?*關鍵的東西到底是什麼?中國古代沒有科學?是偶然的錯失,還是一種命定? 什麼是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就是自由的精神,沒有把“自由”作為理想人性進行不懈追求的民族,很難對科學情有獨鍾、孜孜以求。我們的祖先沒有充分重視科學,無關智力水平,無關文字形態,無關統治者的好惡,而關乎人性理想的設置。 北大備受歡迎的科學史課主講教授、《科學的曆程》作者吳國盛重磅新作,為你解析東西方文化基因的差異,揭曉科學的本質。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幫助我理清科學概念的書,尤其是那些關於科學方法論和哲學思考的部分。這本書的齣現,正是我期待已久的。我希望作者能夠清晰地闡釋科學的定義,以及科學與其他認知方式(如宗教、藝術、哲學)的區彆與聯係。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導我理解“科學精神”的核心,那是如何通過觀察、實驗、邏輯推理來認識世界,以及如何麵對不確定性和承認自己的局限性。或許,書中會探討科學的社會功能,它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如何影響我們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我非常欣賞那些能夠將宏大的科學理論與個體經驗相結閤的著作,它們能夠讓我們在理解宇宙奧秘的同時,也能找到自己在其中的位置。我期待這本書能成為我的一個思想啓迪者,讓我能夠更清晰、更深刻地理解科學,並將其運用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
評分這本書的包裝確實讓人眼前一亮,深邃的藍色封麵上,簡潔而充滿力量的標題“什麼是科學”在明亮的白色字體下格外醒目。拿到手裏,紙張的觸感也相當不錯,有種沉甸甸的質感,仿佛裏麵蘊藏著厚重的知識。我一直對科學這個概念充滿瞭好奇,但又覺得它似乎遙不可及,總是在那些復雜的公式和理論中迷失方嚮。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用一種更平易近人,甚至帶點哲學思辨的方式,來剝開科學神秘的麵紗,讓我理解其核心的驅動力和背後的邏輯。或許它會從曆史的長河中,帶我們迴顧那些偉大的科學思想是如何孕育和演變的,又或者會從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發掘科學原理的應用,讓我們驚嘆於科學無處不在的力量。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對“科學精神”的全新解讀,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思維方式的啓迪,學會如何用科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去質疑,去探索,去構建屬於自己的認知體係。這本書的選題本身就具有極強的吸引力,我毫不懷疑它將是一次令人愉快的智力探險。
評分這本書的作者在科學普及領域一定有著深厚的造詣,從書名就能感受到一種直指核心的勇氣。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科學”這個概念。或許,作者會從哲學的高度,來解析科學的哲學基礎,探討科學觀的演變,以及不同時代的科學思想是如何塑造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我猜測書中會包含對一些經典科學思想實驗的解讀,這些思想實驗往往能以最簡潔的方式,揭示最深刻的科學原理。例如,那些關於相對論的思考,或者量子力學的奇妙悖論。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將這些復雜的概念,用生動、形象、甚至略帶詩意的語言展現齣來,讓它們不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充滿生命力的思想火花。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在於它能讓我們重新認識科學的魅力,理解科學並非隻有冷冰冰的理性,也蘊含著人類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對未知世界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設計都透露齣一種嚴謹而又不失活潑的氣息。書頁的留白恰到好處,不會讓密集文字壓迫閱讀體驗,同時又巧妙地運用瞭一些插圖和圖錶,這些視覺元素並非簡單的裝飾,而是真正起到瞭輔助理解的作用,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內容更加生動形象。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敘述方式上的考量,他似乎很懂得如何引導讀者的注意力,將一些可能稍顯枯燥的科學理論,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或者富有啓發性的類比,變得通俗易懂。我腦海中已經勾勒齣一些場景:作者可能在娓娓道來,講述某個科學傢如何在一個靈光乍現的瞬間,突破瞭長久以來的認知障礙;又或者,他會用一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比如水滴石穿,來解釋科學研究的持之以恒和量變引起質變的重要性。我堅信,一本好的科普讀物,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思想的啓濛者,它應該能夠激發讀者內心深處的求知欲,培養批判性思維,並最終引導我們以一種更積極、更理性的方式去麵對這個復雜多變的世界。
評分對於一本探討“科學”的書籍,我最看重的是它能否引發我深入的思考,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知識的搬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超越簡單的科學知識介紹,觸及科學的本質,探討“為什麼”科學能夠如此強大,又“如何”保持其活力。作者是否能夠引導我們思考科學的邊界,認識到科學並非萬能,它也有其局限性,並且總是在不斷地自我修正和發展?我希望書中能夠齣現一些關於科學方法論的討論,比如歸納法、演繹法,以及科學理論是如何被檢驗和證僞的。這些方法論的闡述,對於理解科學的嚴謹性和客觀性至關重要。同時,我也對書中可能涉及的科學倫理問題感到興趣。在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如何平衡科技進步與社會責任,如何避免科技被濫用,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刻反思的議題。一本好的關於科學的書,應該能夠讓我們在驚嘆科學成就的同時,也保持一份審慎和敬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