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文字起源图典 | ||
| 作者 | 吉佐棠 | ||
| 定价 | 360.00元 | ||
| ISBN号 | 9787533334826 | ||
| 出版社 | 齐鲁书社 | ||
| 出版日期 | 2016-06-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精装 | 开本:16开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文字起源图典》总计一百多万字,是吉佐棠晚年古文字研究成果的汇总,书中收3000余字,是一部颇具规模的古汉字研究专著。作者功底扎实,治学有道,所以虽为一之言,但本书的出版,对古文字起源研究将大有裨益。 |
| 编辑推荐 | |
本书具有比较鲜明的特色:一,为了形象地说明字形的起源,文中配有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均为作者手绘,虽略显潦草,但饶有情趣,十分有助于作者对造字的理解。二,按照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进行分类,共分为人文、天象、山川风物、建筑、农业、工艺、经济、战斗狩猎、舟车、刑罚、丧葬、宗教、服饰、仪仗、动物、婚姻姓氏及方等大类。三,根据古文字造字和演变的相关性,把文字归类分组解析,特别有助于对文字起源的理解。 |
| 作者介绍 | |
吉佐棠(1915—2012年),字岩农,别号东海野叟,山东枣庄人,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肄业于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晚年致力于古文字研究,对古文字的造字和演变颇多创见。 |
| 序言 | |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文字与思维相互作用的讨论。文字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它深刻地塑造了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作者探讨了不同文字结构如何影响了哲学思辨的走向,这一点非常深刻。通过对语法的细致剖析,我们可以窥见古代社会对逻辑和秩序的构建方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语言文字的“形”与文明发展的“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读完后,我再看任何古籍或碑文时,都会下意识地去思考其背后的构造逻辑和文化语境,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思维升级。
评分说实话,起初我对这类偏向学术性的书籍有些许畏惧,担心内容过于艰深。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好。它能在深入讲解某个特定文字体系的演变时,适时地插入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人物轶事,比如早期抄写员的生活片段,或是某个文字符号被误解后的历史后果。这些“人性化”的细节处理,使得冰冷的符号系统获得了温度。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更像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朋友,耐心地为你娓娓道来文明如何一步步学会记录自己的存在,这种亲切感是许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
评分这本新近读到的历史读物,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了人类文明的基石——文字的演变过程。作者的叙述充满了洞察力,仿佛带领我们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尤其是在探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书写系统发展时,那种细腻的比较和深入的分析,让人对文字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一直对符号学的演变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理论支撑,让我能更清晰地勾勒出从象形到表音,再到最终形成成熟文字系统的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在探究文字背后的社会结构、信仰体系乃至思维模式的变迁,这种深层次的挖掘,无疑提升了阅读的体验。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文字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的单一事件,而是一个充满了偶然与必然交织的复杂过程。书中对早期泥板、甲骨文乃至莎草纸上的刻画进行了详尽的摹写和解读,那笔触的力度、符号的几何美感,都活灵活现地呈现在眼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不同文明如何“独立发明”或“互相影响”出自己的文字系统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基于扎实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考证,构建起一个可信的叙事框架。对于任何对古代史或语言学有入门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极佳的起点,它避免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让复杂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插图设计也值得称道。精美的彩页穿插在厚重的文本中间,每一幅图例都经过精心挑选和排版,极大地增强了可读性。当我翻阅到关于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的章节时,那些被压印在泥土上的清晰痕迹,仿佛能让我触摸到三千年前的匠人之手。作者对于“记录”这一行为本身所蕴含的权力转移的分析,也极具启发性。文字一旦出现,社会结构便随之重塑,知识不再仅仅依赖于口头传承的脆弱性。这种宏大的视角转换,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文字发展史,变得波澜壮阔起来,充满了历史的张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