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汉语体态语词典 | 作者 | 朱一之 |
| 定价 | 30.00元 | 出版社 | 华语教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13813181 | 出版日期 | 2017-10-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体态语属于无声语言的一种。体态语的英文名是Body Languagc,也称“肢体语”“身势语”“人体语”“态势语”等等。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新近入手的好书,简直是语言学习者、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师的福音!我最近在研究如何更生动形象地向我的外国学生传授中文的精髓,特别是那些只靠文字难以完全捕捉的肢体语言和非语言交流部分。市面上许多教材虽然对口语和词汇讲解得透彻,但对于“言外之意”的身体表达往往一带而过,或者干脆缺失。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巨大的空白。光是翻看目录,我就能感受到编纂者在搜集和整理这些细微差别上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手势和表情,更重要的是,它似乎建立了一套系统化的框架,将不同的体态语置于不同的交际场景中进行分析。比如,书中对“点头”在不同语境下——表示赞同、表示收到信息、甚至表示敷衍——所蕴含的微妙区别的剖析,就极其到位。我期待着能从中挖掘出更多能立刻应用到课堂上的实例,让我的教学内容更加立体和贴近生活。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亚于一本优秀的《新实用汉语课本》,它更像是一本“解码”中国人交流习惯的“暗语手册”。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个对文化细节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者,尤其是在研究跨文化交际障碍时,我发现很多沟通失败并非源于词汇的误解,而是身体姿态的偏差。我购买这本书抱着一种“姑且一试”的心态,毕竟以往的“体态词典”多半流于表面,充斥着西方中心主义的套路解读。然而,深入阅读后,我感到非常惊喜。它的切入点非常独特,似乎是以一种人类学研究的严谨态度来审视每一个动作的社会功能。让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它对于“距离感”的阐述,比如中国人习惯保持的安全社交距离和不同辈分之间的身体接触禁忌,这些内容对于初来乍到、尚处于文化摸索阶段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保命符级别的指南。书中丰富的图例和场景再现,使得那些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了。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不当表达习惯,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教外国人”,它也在潜移默化中重塑着我自己的身体表达认知。这绝不是一本可以束之高阁的工具书,而是一本需要时常翻阅、随时印证的案头宝典。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一些关于非语言沟通对记忆和说服力的影响的心理学文献,发现体态语言往往是信息的载体中权重最高的那一部分。因此,我急切地想找到一本能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中文参考书。这本书在结构上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是那种厚重的学术专著,但其内容的深度和覆盖面绝对超越了一般的普及读物。让我赞赏的是,它似乎还兼顾了“可读性”,尽管内容专业,但排版清晰,阅读体验流畅。特别是对于一些动态的、需要连续观察的动作序列,作者采用了多帧的视觉呈现方式,这极大地帮助了理解动作的起承转合。我甚至尝试着对着镜子模仿书中的一些典型姿势,发现即便只是细微的肩部位置变化,也会立刻影响到整个气场。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理解和掌握高效的中文沟通工具箱增添了一件重磅装备,它不是简单告诉你“怎么做”,而是让你明白“为什么这样做”。
评分作为一个常年需要撰写专业报告和技术文档的文字工作者,我对于那些试图用“图像化”来辅助理解复杂概念的书籍总是抱有高度的期待和审慎的评估。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是复杂且令人振奋的。它的编排结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字典式”排列,而是更接近于一种“主题模块化”的管理。你不是查找一个词语,而是查找一种情境,然后通过情境去反推最恰当的体态表达。例如,书中对“商务谈判”环节中,如何通过微表情和肢体语言来传递自信或退让的信号,有着极其细致的图示和文字解说。这些细节非常专业,绝非街头巷尾的观察可以捕捉。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某个体态动作时,会同步标注该动作在不同地域或不同年龄层中的变体,这极大地提升了其应用范围的广度。阅读过程中,我仿佛手里拿着一个高精度的显微镜,正在观察人类交流中最隐蔽、最原始的那一层代码。它让我的思维变得更加敏锐,能够捕捉到那些一闪而逝的非语言信息。
评分说实话,我买过不少关于“肢体语言”的书,但大多都是翻译过来的西方理论,生搬硬套到东方语境中时常显得格格不入,甚至闹出笑话。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深厚的本土文化根基。它没有回避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含蓄和内敛,反而将这种“不言而喻”的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讨论了“眼神的交流”,这在国内是非常讲究的学问,它触及到了尊卑、亲疏的微妙界限。书里清晰地阐释了在正式场合下,直视对方眼睛的恰当“时长”和“角度”,以及在非正式场合下,如何通过眼神的游移来表达思考或顾虑。这对于那些习惯了西方直接交流模式的读者来说,无异于醍醐灌顶。我发现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社会礼仪的补充读本,它将“礼”和“形”紧密地结合起来,让我深刻体会到,在中国社会,你的“站姿”可能比你的“发言”更先一步奠定你的形象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