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典故小辞典 王建平

实用典故小辞典 王建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建平 著
图书标签:
  • 典故
  • 实用
  • 文化
  • 历史
  • 语言
  • 工具书
  • 王建平
  • 中华文化
  • 知识
  • 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典则俊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06269704
商品编码:2985546761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5-06-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书名实用典故小辞典
作者王建平
定价22.50元
ISBN号9787506269704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5-06-01
版次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开本:重量:0.540
版次:1字数:页码:
  插图

  目录

  内容提要
典故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有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这些故事或词语,是中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有的激扬着维护统一与民族尊严的爱主义之情,有的表现出廉洁奉公、举才存贤、敬长重教的社会责任感。为了帮助读者读懂古代诗文,进一步在自己的文章中巧妙用典,我们特意组织编写了《实用典故小辞典》一书,以便广大中小学教师、大中学生等一般文化层次的读者使用。
本书与以往的典故辞典不同有二。,以往典故辞书仅仅选用古代诗文中的例句,而本书大量使用现代例句来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典故。不仅引用了大量明清以来白话小说中浅显易懂的句子,而且引用了一些五四以来的名名篇中的句子,甚至一部分例句是作者编写的,这样不仅容易读懂读透,而且便于读者模仿。第二,本书深入浅出,结构明了简单,让读者一目了然。考虑到读者的阅读水平,对于典故的出处不做烦琐的叙述,对于典故的意思做了详细的描述,这样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典故的来源,避免了阅读古文的艰涩,更大的方便了读者。

  编辑推荐

  作者介绍

  序言

《世界经典文学导读:从荷马史诗到魔幻现实主义》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系统而深入的文学导览,旨在引导读者跨越时空,领略世界文学的宏伟图景与精妙细节。我们不侧重于零散的知识点罗列,而是构建一条清晰的脉络,梳理自古代文明的源头直至现代思潮涌动的文学发展史。全书分为六大部分,由浅入深,力求兼顾文学史的广度与文本细读的深度。 第一部分:古典的辉煌与奠基(公元前8世纪—公元5世纪) 本部分聚焦于西方文学的摇篮期。我们将详细剖析古希腊悲剧的结构与精神内核,深入解读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中宿命论与个体自由意志的冲突。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不再仅仅是神话故事,而是被视为早期西方英雄原型、伦理观和海洋文化的百科全书。我们探讨了古罗马文学对希腊传统的继承与发展,重点分析了维吉尔《埃涅阿斯纪》中“罗马精神”的构建,以及奥维德的《变形记》如何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创作。重点在于理解古典文学如何确立了叙事模式、人物塑造和诗歌韵律的基本范式。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信仰与叙事转型(5世纪—15世纪) 中世纪的文学,往往被简化为宗教说教,但本书将展现其复杂性。我们将探讨拉丁语文学在欧洲知识传播中的核心地位,并转向民族语言文学的兴起。重点解析了盎格鲁-撒克逊史诗《贝奥武夫》中日耳曼英雄主义与基督教伦理的张力。同时,书中开辟专章讨论骑士文学和“宫廷之爱”的兴起,以亚瑟王传说为例,探讨荣誉、忠诚与禁忌之爱的主题。最后,通过但丁的《神曲》,我们审视了人类对宇宙秩序的终极追问,以及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宏大构建。 第三部分:文艺复兴的觉醒与人性的光芒(14世纪—17世纪初) 文艺复兴是文学史上一次面向“人”的伟大转向。本章首先梳理了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潮对古典学问的“再发现”,并以彼特拉克和薄伽丘的作品为例,展现世俗生活与个人情感的首次大胆进入文学殿堂。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英国的伊丽莎白时代。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与其戏剧创作被置于中心位置,我们不仅仅是概述其剧目,而是深入剖析《哈姆雷特》中“行动的瘫痪”、《李尔王》中权力的虚无,以及他对人性复杂性的前所未有的洞察。拉伯雷的滑稽幽默和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如何以反英雄的姿态,预示了现代小说的诞生,也将得到详尽的阐述。 第四部分:启蒙时代的理性与感性的交锋(17世纪中叶—18世纪末) 启蒙运动将理性置于神性之上,文学开始承担起社会批判和道德教化的职能。本部分首先分析了法国古典主义的规范与节制,如莫里哀对社会弊病的讽刺。接着,我们将重点研究英国“十八世纪的伟大世纪”:从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中尖锐的政治讽刺,到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中对现代个体精神与资本主义萌芽的赞美。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探讨感伤主义的兴起,关注卢梭对情感价值的重新肯定,以及哥特式小说的出现如何为浪漫主义埋下了伏笔。 第五部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与现代性的萌芽(19世纪) 19世纪是文学史上成果最为丰硕的世纪之一,本书将其划分为两条并行不悖的河流:对个体情感与自然的狂热追求(浪漫主义),以及对社会生活细致入微的描摹(现实主义)。在浪漫主义部分,我们细读了歌德、拜伦、雪莱和爱伦·坡的作品,探讨了“天才”的概念、对异域的迷恋与对自由的渴望。现实主义部分则聚焦于巴尔扎克对“人类喜剧”的宏大规划、福楼拜对叙事客观性的极致追求,以及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俄国社会、宗教与灵魂困境的深刻拷问。本章结尾将简要介绍早期象征主义(如波德莱尔)对传统形式的瓦解,宣告现代主义的临近。 第六部分:现代主义的解构与后现代的回响(20世纪至今) 20世纪文学的特点是“破碎”与“实验”。本书系统梳理了现代主义的几大流派:意识流(乔伊斯、伍尔夫)、现代主义的文化焦虑(普鲁斯特、卡夫卡)以及对语言本身的探究。我们将详细分析福克纳如何运用多重视角来重构时间与记忆。随后,讨论二战后文学对宏大叙事的质疑,重点介绍魔幻现实主义(如马尔克斯)如何将拉丁美洲的奇特现实融入叙事结构中,以及后现代主义(如博尔赫斯、品者)对文本边界和作者权威的挑战。本书的收尾部分,旨在让读者理解,文学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依然承担着记录、反思和重塑意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书特色: 1. 历史语境优先: 每一位作家和作品的分析,都紧密植根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哲学思潮中。 2. 文本细读穿插: 摒弃单纯的介绍,每部分精选关键段落进行详尽的解析,提升读者的阅读鉴赏力。 3. 跨文化视野: 既涵盖欧洲文学主脉,也兼顾俄国文学的独特地位,并适当引入非西方文学思潮的对话。 4. 体系化梳理: 结构清晰,逻辑递进,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完整而系统的世界文学知识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日常使用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检索效率简直是出乎意料地高。我尝试了几种不同的查找方式——无论是通过首字拼音、还是通过关键词联想——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找到目标条目。很多时候,仅仅输入一个不完整的词语,它都能通过智能匹配的方式把我导向正确的典故解释。这种高效性,对于时间宝贵、需要快速获取信息的现代人来说,是决定性的优势。它真正做到了“小辞典”的承诺,体积不大,但功能强大,而且界面友好。它已经成为了我日常工作和阅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快速参考工具,那种“心中有数,手中有据”的踏实感,是其他任何电子资源都难以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逻辑简直是匠心独运,它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典故辞典”的刻板印象。作者似乎并未满足于简单地罗列和解释,而是将每一个典故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文化脉络之中进行梳理。我发现它在解释一个典故的来源时,往往会追溯到更早期的文献或相关的历史事件,这种深挖的做法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认知,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是这个典故,而不是另一个”。更妙的是,它似乎还加入了一些现代语境下的引申义和误用辨析,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日常交流中经常需要精准用词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因为某个解释而产生“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这种知识的串联和升华,让查阅的过程变成了一种愉快的探索,而非枯燥的记忆。

评分

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所展现出的广博的视野和细致的考据精神。很多典故看似简单,但深挖下去往往牵扯到不同的历史版本、甚至是不同的地域文化解读。这本书在处理这些“灰色地带”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审慎和客观。它不像某些辞典那样急于给出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会侧重于展示不同观点之间的细微差异,或者注明某个解释是目前学界的主流看法。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培养了读者独立思考的能力,它教会我们知识是流动的、是需要被检验的。这种对知识态度的塑造,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有价值,体现了编纂者高超的学术素养和对读者负责任的态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封面材质,拿在手里就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字体的排版疏密得当,阅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的用心,比如目录的设计,逻辑清晰得让人可以迅速定位到自己想要查阅的典故,这对于一本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装帧的坚固程度也让人放心,即便经常翻阅,也不担心会散页或磨损。整体来看,这本书在物理形态上就传递出一种专业和严谨的态度,让人对内容本身充满了期待。它不仅是一本可以随时查阅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文玩,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风景线,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阅读体验的重视。

评分

老实说,我之前接触过几本类似主题的工具书,但总觉得要么过于学术化,佶屈聱牙;要么又过于口语化,失之严谨。而这本《实用典故小辞典》,却奇妙地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的语言风格既保持了学术的准确性,但又完全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读起来非常“接地气”。举个例子,当解释一个相对复杂的历史背景时,它会用一种近似于讲故事的叙述方式,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背景知识,而不是被一堆生硬的年代和人名轰炸。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即便是对古代文化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轻松地从中学到真东西。这无疑是它“实用”二字的最佳体现,真正做到了服务大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