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基本定式和布局
第2课 死活
第3课 综合问题
第4课 定式
第5课 布局
第6课 中盘战
第7课 手筋
第8课 死活
第9课 手筋
第10课 劫活和劫杀
第11课 下法
第12课 综合问题
超棋手李昌镐九段历经数年创作,为大家奉献了这套集其本人威长经验和众多棋手智慧结晶的《李昌镐围棋教室》(共四本)。书中针对儿童智力发育的特点,在启发式教育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灌输适合儿童学棋的思维方式,是一套集教材与练习册为一体的指导书。本丛书推出后,广受欢迎,先后被翻译成中文简体字、繁体字和日文出版。迄今为止,发行量已破百万,中国大陆发行量三十万册,成为中、日、韩三国儿童围棋教学及各道场、教室和围棋学校的经典教材,是围棋教育图书中的国际品牌。
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和知识点的递进安排,展现出极高的教学智慧。它并没有急于抛出那些艰深的定式或者复杂的手筋,而是从最基础的棋形理解和对“味道”的感知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构建自己的围棋认知框架。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其中关于“眼位与安定性”的章节,作者没有用枯燥的术语去解释,而是通过几个经典的残局变化,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把为什么活棋需要什么样的结构解释得透彻明白。读完那几页,我立刻回去翻看了自己最近下的几盘棋,瞬间明白了自己过去在构建阵型时犯下的那些致命错误——原来只是因为对“形状”的理解不够深刻。这种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跨越,是很多教材难以做到的。它更侧重于培养读者的“棋感”和“大局观”,而不是死记硬背招法。作者的笔触是谦逊而耐心的,从不贬低初学者的困惑,而是将每一个难点都视为一个可以被拆解和攻克的堡垒,这种教学态度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学习动力,让我感觉围棋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艺术,而是可以通过努力掌握的技能。
评分这本书在某些章节的深度和广度上,远超出了我对“中级篇”的初始预期。原本以为它会停留在基础的定式解析阶段,但出乎意料的是,其中关于“效率与厚薄的权衡”的讨论,已经触及到了专业棋手的思考层面。作者非常犀利地指出了许多中级棋手常犯的“贪小失大”的毛病,例如,为了多占几目棋而牺牲了棋子的潜力或厚势,导致在后续的战斗中处于被动。书中对“形”与“势”的辩证关系的阐述尤其深刻,它没有简单地给出“厚是好的”这种笼统的结论,而是通过对比几个正反面的例子,教导我们如何根据当前的局势,判断“厚”应该转化为“实地”的时机,或者继续积累为“影响力”。这种对围棋哲学层面的探讨,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决策艺术的指南。它教会我的,不只是如何下好这一盘棋,而是如何在一个信息不完全、充满变数的环境中做出最优化的选择。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深邃的墨绿色调,配上几笔遒劲有力的书法字体,立刻就给我一种沉稳而专业的信赖感。内页的纸张质量也挑不出什么毛病,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我特别喜欢它在版式上的处理,棋谱的排布非常清晰,黑白分明,每一步棋的标记都精准到位,即便是初学者也能毫不费力地跟上思路。尤其是那些重点对局的解析部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粗细的线条和箭头指示,将复杂的攻防变化梳理得井井有条,让人感觉仿佛坐在棋盘前,有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旁边细心指点。我曾尝试过市面上其他几本围棋教程,很多时候都被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字和拥挤的棋图搞得晕头转向,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种问题。它在视觉上传达出一种“克制的美感”,既保证了信息的密度,又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封面到内文排版,都体现了出版方对围棋文化和学习者需求的深刻理解,让人在翻开书本的第一刻起,就充满了对接下来学习旅程的期待。这不仅仅是一本棋谱集,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个非常注重实战应用效果的学习者,很多理论书籍读完后,感觉知识都停留在纸面上,一到实战就全部遗忘。但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极强的“可操作性”。它不仅提供了理论讲解,更重要的是,它在每一课的末尾都设计了针对性的“自我检测”环节。这些检测题的设计非常巧妙,它们不是简单的问答,而是要求你必须在脑海中模拟出接下来的三到四步变化才能找到正确答案。我习惯于在读完一个章节后,合上书本,拿出自己的棋盘,严格按照书中的要求进行复盘和演练。通过这种主动的、高强度的思考训练,原本生硬的理论知识很快就内化成了自己的直觉反应。我发现,在接下来的几盘网络对弈中,我对于中盘的收束和官子的精确度有了肉眼可见的提升,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复杂的“打劫”局面时,思路不再混乱,能够更冷静地计算劫材的价值。这种即学即用,学用结合的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让我觉得投入的时间都非常值得。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具有个人魅力,作者似乎有一种将严肃的理论转化为轻松对话的能力。他的语言平实而不失文采,偶尔还会穿插一些关于围棋历史或者名人轶事的简短插曲,这使得长时间的阅读过程充满了愉悦感,避免了纯技术书籍容易产生的枯燥和压抑感。尤其是在处理一些争议性的定式变化时,作者会引用不同的流派观点,并给出自己经过反复验证后的倾向性结论,这种客观而又自信的表达方式,让读者既能接触到多元的观点,又不会感到无所适从。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教学态度——尊重历史,但更着眼于实践的优化。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位亦师亦友的引路人,他不仅慷慨地分享了他的武功秘籍,还用他自己的经历和思考,感染着读者去热爱并精进这项古老的艺术。每次读完,我总感觉自己的棋艺得到了洗礼,心境也变得更为平和,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