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姚琦,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电子音乐作曲和影视音乐创作专业硕士导师。创作作品有管弦乐、室内乐、影视音乐等,部分作品分别在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北京电影节、中国交响音乐季上播放、演出或获奖。
目录: 总序
......
内容介绍
该书系“四川音乐学院电子音乐理论与技术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五章,分别为:关于节奏,从节奏的概念、艺术的节奏、影视要素的节奏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影视声音的节奏,对音乐的节奏、人声的节奏、自然声的节奏、声音复合节奏、影视效果声音初探进行了全面地剖析;影视画面的节奏,把音乐节奏与画面节奏、剪辑节奏、镜头运动的节奏、画内信息运动的节奏、画面复合节奏结合不同影片镜头的画面剪辑从纵向发展的手段进行了全面解析;影视作品的声画节奏,更是将一部部影视作品中的镜头运动从声画节奏的历史发展、形态特征和表现作用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声画节奏的设计,将从影视音乐的形态以及艺术特征、音乐的不同表现对象与声画节奏、影视音乐与声音设计应用分析方面入手对影视作品中的主题音乐类型、结构特征做了深入且对比性的研究。
该书从艺术的节奏概念入手,对当今多媒体音乐创作中的影视音乐设计,在实际创作环节中所使用的独特的技术手段通过实例做了全面、详细地分析与探究。同时为便于读者使用,书中对影视音乐设计中遇到的各种抽象化和具象化的概念都配有大量的影视作品镜头剪辑图。本书适合音乐专业、影视专业学者们的创作研究,更适用于影视音乐,声音以及音响艺术,多媒体艺术专业作为教学、创作研究参考。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时间感”和“空间感”的重构能力。很多音频设计书籍侧重于如何制作逼真的音效或美妙的音乐,但这本书的核心关注点是如何利用声音来操纵观众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例如,书中详细分析了如何通过微妙的混响变化和声音的远近关系来营造出‘时间被拉长’或‘空间被压缩’的主观感受,这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声音设计范畴,更像是对人类知觉的精细操控艺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次声音的淡入和淡出,不再仅仅是声音的开始和结束,而是叙事流动的节点。读完之后,我再看任何一部电影时,都会不自觉地去辨识和分析声音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我的情绪和注意力,这本书确实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声音艺术理解的大门。
评分作为一个非科班出身,但对影视声音设计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原本有些担心这本书的理论深度会让我望而却步。然而,姚琦老师的叙述方式非常平易近人,仿佛是在进行一场私人的、高水平的专业讲座。她擅长用类比的方式来解释复杂的声学和心理学概念,比如将声画节奏比作音乐中的复调结构,或者将环境音的层次比作舞台布景的前景、中景和背景。这种将听觉艺术与听众熟悉的感官经验连接起来的写作手法,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保持了高度的投入感和兴趣。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作者本人的创作心得和“踩坑”经历,这些“幕后花絮”让原本严肃的理论增添了人情味和实用价值,让人觉得这些知识是活的,是可以立即投入实践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质感确实挺吸引人的,那种沉稳中又不失现代感的排版,让人一眼就能感觉到内容的专业性和深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也体现了出版社在制作上的用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开篇对“声画关系”的阐述,那种从宏观理论到微观技术层层递进的逻辑梳理,非常清晰,完全不像有些理论书籍那样晦涩难懂。比如,它如何解析经典电影片段中的音效设计与画面剪辑之间的微妙互动,不仅仅是罗列技巧,更深入探讨了这种结合对观众情感共鸣的心理学基础。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对“听觉体验”的理解被彻底重塑了,过去只是被动地接收声音信息,现在开始尝试主动地去分析和解码声音背后的叙事意图。对于任何想在影视后期制作领域深耕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理论框架,它教会你的不仅仅是如何“做”声音,更是如何“思考”声音在画面中的意义和位置。
评分从排版和视觉呈现来看,这套丛书的整体风格保持了一致的高水准,但这本书在图示和案例的配图上做得尤其出色。很多复杂的声音空间构建和时间轴对位图,都被清晰地用图表或波形图的形式展示出来,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我之前看一些国外教材,图示往往过于复杂或者翻译过来的概念难以适应国内的制作习惯,而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很贴合国内影视工业的现状,很多讨论的都是我们能接触到的软件环境和工作流程下的可行性方案。尤其是关于“非线性叙事”中声场如何保持连贯性的那一部分,配合着作者绘制的声场流动图,让我对如何处理闪回和多线叙事场景的听觉过渡有了全新的认识,这在很多关于剪辑的书中是很少深入探讨的维度。
评分这本书的实践案例部分,简直就是一本浓缩的实战指南。作者没有停留在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大量具体的影视作品分析,将抽象的声画节奏概念具象化。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类型片——从惊悚片到浪漫喜剧——在声音节奏处理上的差异化解读。比如说,它对比了两个不同导演在处理高潮戏份时,对打击乐速度和环境音衰减的处理手法,这种细致入微的对比分析,对于我们这些在创作中不断摸索如何把握“张力释放点”的实践者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书中提供的那些关于如何利用声音的“密度”和“流动性”来控制叙事时间感的技巧,我已经在尝试应用到我最近的一个短片项目里,效果立竿见影。它不只是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剖析大师的作品,让你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才是区分业余和专业的关键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