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袋装折叠大全开、大比例尺1:600万)
定价:6.00元
作者:中国地图出版社
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2-01
ISBN:97875031408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全开
商品重量:1.22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用地图,找中国。中国地图出版社编制出版发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06工厂印刷。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对地图的耐用性有非常高的要求,因为我经常需要将其带到不同的工作现场进行参考,经常折叠和展开,对纸张和折痕的要求是很高的。拿到这本《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后,我立刻进行了“压力测试”,反复地将它从袋中取出,完全展开,再仔细地对准折痕收回。让我惊喜的是,尽管是折叠型的设计,但它的材料似乎经过了特殊的处理,折痕虽然存在,但并没有出现那种一折就容易撕裂或变脆的迹象。而且,即便是在光线不太好的环境下查看,它的油墨印刷质量也十分稳定,色彩过渡自然,文字锐利。特别是对于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区和边境地区的名称标注,字体清晰度很高,不容易因为光线反射或者查看角度刁钻而模糊不清。这说明在生产工艺上,制图方是下了真功夫的,他们明白,对于一张经常使用的工具地图来说,好看是其次,耐用和易读才是王道。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这张地图在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它不仅仅是一张展示性的图画,更是一件可以经受住日常磨损的实用工具。
评分这本《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它那种扎实的质感。特意选了袋装折叠的版本,就是图个方便携带,没想到地图的纸张厚度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质量是那种能用很久的类型。展开来看,1:600万的大比例尺带来的视觉冲击力非常震撼,细节的呈现虽然因为比例尺的设定有所取舍,但对于宏观的地理格局把握,简直是绝佳的工具。比如,当你需要快速了解全国主要山脉走向、主要河流的干流路径,以及省份和自治区的大致轮廓时,这张地图几乎是瞬间就能提供清晰的指引。我尤其喜欢它在色彩运用上的克制与精准,不同的地形地貌通过柔和而区分明显的色块表现出来,既美观又不失科学性。边框的标注和图例的清晰度也做得很好,即使是第一次使用大比例尺地图的人,也能很快上手。相比那些过于细碎、恨不得把每一个小镇都标出来的地图,这本更像是给战略规划、旅行宏观规划或者地理学习者准备的“全景画卷”。它的折叠方式也很人性化,可以轻松放进背包的侧袋,这一点对于经常户外活动或者需要随时查阅全国概况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整体来说,我对它初步的“开箱体验”非常满意,质量与实用性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平衡点。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国家发展规划的人士,我发现这张地图的“新”体现在其反映的最新行政区划和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上。在宏观地图上,尤其是在涉及区域协调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布局时,最新的地理数据至关重要。我仔细核对了几个近年来进行过重大调整的区域的边界和名称,这张地图都显示出了较高的时效性,这对于我们评估区域发展态势非常关键。大比例尺的优势再次凸显,它使得那些新建成的特大型基础设施,比如一些跨区域的重点交通走廊,虽然不会被标注得像小比例尺地图那样细致,但其宏观走向和在全国网络中的位置得到了清晰的呈现。这为理解国家层面的互联互通战略提供了极佳的视觉辅助。总的来说,这张地图不仅仅是一份历史的记录,更是一份对当下现实的精准映射。它清晰地展示了“我们现在在哪里”,以及“我们是如何连接起来的”,对于任何从事区域研究、政策分析或需要对祖国大好河山有一个扎实、最新、宏观认知的人士来说,它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桌面伙伴。
评分说实话,作为一名地理爱好者,我购买地图的初衷往往是希望它能提供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而这本大开本的地图恰恰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到位。不同于电子地图那种冷冰冰的数字化展示,实体的地图带有一种无法替代的温度感和空间感。我特意把它铺在书桌上,从一个固定的角度去审视中国的版图,那种油然而生的敬畏感是屏幕无法给予的。1:600万的比例尺,意味着它牺牲了市县级别的精确度,但换来的是对国家整体版图的宏大叙事能力。看着长江的蜿蜒曲折,从青藏高原一直延伸到东海,那种气势磅礴的感觉扑面而来。我花了很长时间研究了它对西部地区,尤其是新疆和西藏的描绘,不同于许多地图为了简化而将复杂地形模糊化,这张地图在保持宏观性的同时,对重要的地质构造和高原分布的刻画依然保持了相当的严谨性。而且,地图上的一些辅助信息,比如主要交通干线(铁路、主要高速公路)的标识也处理得非常巧妙,它们以一种次要但清晰的线条存在,不会喧宾夺主,但需要时又能迅速被找到。这张地图更像是一本“地理教科书的实体化版本”,非常适合用来做课堂演示或者深入的地理知识梳理。
评分这张地图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信息密度”的平衡掌握得极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在一张有限的纸面上高效地传递复杂的信息,是一门艺术。1:600万的比例尺,意味着它必须在“概览”和“细节”之间做出取舍。我发现它在处理水系和行政区划时,采取了一种非常智慧的方法:行政区划的边界线清晰、明确,颜色区分适度,确保了区域识别的便捷性;而水系(河流、湖泊)则使用了略微柔和的蓝色线条,它们如同血管一样穿梭在版图之中,既不抢夺行政区划的焦点,又极大地增强了地图的地理信息量。我特别对比了它对几个重要内陆湖泊的描绘,它们的大小比例和相对位置都相当准确,这对于理解中国内陆的生态格局至关重要。如果一张地图的细节过多,反而会造成“信息过载”,让人眼花缭乱,但此图通过精妙的图例设计和信息层级划分,成功避免了这一点。它能让你在几秒钟内捕捉到最重要的信息点,同时又不失深入研究的潜力。对于需要快速进行区域对比和资源分布初步判断的人来说,这种高效的信息传递方式是极其宝贵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