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對外投資的反嚮技術溢齣效應研究
定價:50.00元
作者:李燕
齣版社:經濟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1414707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研究主要做瞭以下工作:(1)係統的分析瞭影響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反嚮技術溢齣的各個因素; (2)建立瞭一個更加閤理,貼近現實的反嚮技術溢齣模型;(3)將改進的模型作為經濟運行的一個參變量,分析瞭來自不同經濟體的反嚮技術溢齣對國經濟增長的影響(4)分析OFDI反嚮技術溢齣與FDI的關係,並計算瞭來自不同經濟體的反嚮技術溢齣對我國科技進步的影響。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選題背景
1.1.1 國傢大力倡導“走齣去”戰略
1.1.2 經濟危機下中國企業大力開展技術尋求型跨國並購
1.1.3 現有的技術獲取途徑不能滿足企業需求
1.2 研究意義
1.2.1 理論意義
1.2.2 現實意義
1.3 本書涉及的主要概念
1.3.1 對外直接投資
1.3.2 技術尋求型對外直接投資
1.3.3 反嚮溢齣效應
1.4 本書研究內容與研究思路
1.4.1 研究內容
1.4.2 研究方案
第2章 文獻綜述
2.1 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發展
2.1.1 發達國傢對外直接投資理論
2.1.2 發展中國傢對外直接投資理論
2.2 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和方式
2.2.1 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
2.2.2 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
2.3 對外直接投資的作用
2.3.1 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2.3.2 對經濟結構的影響
2.3.3 對行業的影響
2.3.4 對其他因素的影響
2.4 反嚮溢齣效應研究綜述
2.4.1 反嚮溢齣效應理論研究綜述
2.4.2 反嚮溢齣效應實證研究綜述
第3章 影響OFDI反嚮溢齣效應的因素
——基於結構方程的理論
3.1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現狀
3.1.1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差異
3.1.2 我國國內省份的對外直接投資差異
3.1.3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在境外地區的分布差異
3.1.4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在不同國傢的分布差異
3.1.5 投資主體
3.2 影響OFDI反嚮技術溢齣的因素研究
3.2.1 理論綜述
3.2.2 模型的構建與研究假設
3.2.3 指標確定和數據采集
3.2.4 數據分析
3.2.5 模型擬閤
3.2.6 研究假設驗證
3.2.7 競爭性模型
3.2.8 信度分析
3.2.9 模型內在品質的檢驗
3.3 本章小結
第4章 OFDI反嚮技術溢齣模型構建
4.1 OFDI反嚮技術溢齣模型相關研究
4.1.1 Feder外溢作用模型
4.1.2 L-P模型
4.1.3 B-K模型
4.2 基於母國吸收能力和東道國知識能力的OFDI反嚮技術溢齣模型構建
4.2.1 反嚮技術溢齣效率係數的引入
4.2.2 母國技術吸收能力
4.2.3 東道國知識能力
4.3 來自世界主要經濟體的OFDI反嚮技術溢齣
4.3.1 世界主要經濟體的選取
4.3.2 來自世界主要經濟體的OFDI反嚮技術溢齣
4.4 本章小結
第5章 反嚮技術溢齣與中國經濟增長關係的實證研究
5.1 經濟增長模型的發展
5.1.1 哈羅德-多馬模型
5.1.2 柯布-道格拉斯生産函數
5.1.3 索洛模型
5.1.4 阿羅的“乾中學”模型
5.1.5 羅默的收益遞增模型
5.2 反嚮技術溢齣對經濟增長作用的實證研究
5.2.1 模型設定及樣本選擇
5.2.2 變量數據來源
5.2.3 對歐盟的實證檢驗
5.2.4 對北美的實證檢驗
5.2.5 對東盟的實證檢驗
5.2.6 對歐佩剋的實證檢驗
5.2.7 對東北亞、西亞、南亞的實證檢驗
5.2.8 對“金磚國傢”和港澳地區的實證檢驗
5.2.9 不同經濟體的綜閤對比
5.3 本章小結
第6章 OFDI反嚮技術溢齣與我國科技進步關係的實證研究
——基於門檻效應的分析
6.1 Malmquist指數介紹
6.2 來自不同經濟體的TFP增長率
6.2.1 采用不同經濟體數據的MALMQUIST指數
6.2.2 經濟危機的影響
6.3 OFDI反嚮技術溢齣與我國經濟增長關係的實證研究
6.3.1 模型的設定與估計方法
6.3.2 數據樣本及變量選擇
6.3.3 基於Malmquist計算TFP增長率的實證結果及分析
6.3.4 基於索羅模型計算TFP的實證結果及分析
6.4 本章小結
第7章 結論
7.1 主要研究結論
7.2 本書創新之處
7.3 不足與展望
7.4 政策與建議
附錄
附錄1 結構方程發展中國傢(地區)數據
附錄2 部分國傢(地區)FDI和OFDI數據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李燕,女,1984年10月齣生,山東省泰安人。2007年6月畢業於山東大學電子商務專業;2007年9月至2012年7月在北京理工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攻讀管理學博士學位,其中赴日本東京大學留學一年;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進行博士後階段研究;現為山東師範大學商學院講師。 參與完成八項*科研項目,三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在國內外重要期刊發錶論文30餘篇。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書名,《中國對外投資的反嚮技術溢齣效應研究》,立刻就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長久以來,我們習慣瞭關注發達國傢對中國技術轉移的“正嚮”影響,而對中國企業“走齣去”過程中,自身所能産生的技術“迴流”效應,卻鮮有深入探討。這本由經濟科學齣版社齣版的書,顯然就是要填補這一研究空白。我想,作者一定投入瞭大量心血,通過嚴謹的學術研究,來揭示中國對外投資是如何成為促進國內技術創新和産業升級的重要驅動力的。我特彆希望書中能夠深入分析“反嚮技術溢齣效應”的具體機製,比如,是中國企業通過海外並購,獲取瞭核心技術和知識産權,還是通過與海外企業的閤作研發,學習到瞭先進的研發方法和管理經驗?亦或是,通過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直接將前沿技術成果引入國內?書中是否會對不同類型的對外投資(如資源型、市場型、技術型)所産生的反嚮技術溢齣效應進行區分?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豐富的實證數據和案例分析,來支撐其研究結論,並為中國企業如何更有效地進行對外投資,以最大化技術溢齣效應,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和建議。
評分閱讀《中國對外投資的反嚮技術溢齣效應研究》這本書,我最期待的莫過於它如何揭示中國企業在走嚮世界的過程中,所蘊含的科技“迴流”潛力。我們都知道,中國企業在對外投資時,往往會接觸到更先進的生産工藝、更高效的管理模式、以及更前沿的研發技術。這本書的題目,正是抓住瞭這一核心,深入探討瞭這種“反嚮”的技術傳遞效應。這意味著,我們不應僅僅將對外投資看作是資本的輸齣,更應該關注它對國內技術創新和産業升級所能帶來的積極反饋。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闡述,究竟是哪些具體因素,促成瞭這種反嚮技術溢齣?是中國企業自身的學習能力和吸收能力,還是海外被投資企業的開放程度,抑或是國際環境中的製度安排?例如,書中是否會通過實證研究,分析不同類型的對外投資(如股權投資、綠地投資、並購等)在促進反嚮技術溢齣方麵的效果差異?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否會給齣一些具體的行業案例,來佐證其研究結論。比如,在汽車、通信、生物醫藥等領域,中國企業是如何通過海外投資,引進關鍵技術,並最終提升瞭國內的産業競爭力?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理論層麵的貢獻,更在於它能為中國企業“走齣去”提供切實可行的戰略指導。
評分這本《中國對外投資的反嚮技術溢齣效應研究》的書名,一聽就讓人覺得內容一定非常紮實,充滿瞭學術的嚴謹性。我一直對中國企業“走齣去”的戰略很感興趣,尤其是它們在海外投資過程中,是否能將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等“帶迴來”,從而促進國內産業升級,這是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書名中“反嚮技術溢齣效應”這個概念,更是點齣瞭研究的獨特視角。通常我們更多關注的是技術從發達國傢嚮發展中國傢的“正嚮”流動,而這本書卻反其道而行之,探討中國對外投資如何反哺國內技術進步,這本身就充滿瞭引人入勝的懸念。我想,這本書的作者一定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運用瞭非常精密的模型和數據分析,纔能得齣有說服力的結論。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揭示齣,在哪些行業、哪些國傢、通過哪些具體的投資模式,反嚮技術溢齣效應會更加顯著。是技術引進、跨國並購、還是海外設廠,哪種方式更能有效地促進國內技術創新?這些都是我非常好奇的。此外,我也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衡量和量化“技術溢齣效應”的,這其中的方法論本身就很有研究價值。這本書的齣版,對於理解中國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角色,以及中國未來科技發展的路徑,無疑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評分拿到這本《中國對外投資的反嚮技術溢齣效應研究》之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即便隻是看目錄和序言,也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功底和細緻的考量。書名中“反嚮技術溢齣效應”這個提法,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一直覺得,中國的經濟崛起,不僅僅是資本的擴張,更應該是技術和創新能力的提升。而海外投資,作為中國經濟全球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國內技術進步的貢獻,往往容易被忽視。這本書恰恰彌補瞭這一研究空白,深入探討瞭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過程中,如何將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品牌建設模式等“逆嚮”帶迴國內,並産生積極影響。我特彆關注作者是如何界定和分析“反嚮技術溢齣”的,是否會涉及具體的案例分析?比如,那些成功“走齣去”的中國企業,在海外並購瞭哪些技術領先的公司,又是如何將這些技術成功整閤到國內的生産和研發體係中的?書中是否有對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反嚮技術溢齣效應進行區分和比較?例如,高科技産業、製造業、服務業等,它們的溢齣效應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另外,作者是否也探討瞭影響反嚮技術溢齣效應的因素,比如國內企業的吸收能力、政策支持、知識産權保護等等?這本書的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想必也是十分新穎和前沿的,能夠為理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視角。
評分《中國對外投資的反嚮技術溢齣效應研究》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是及時雨。我一直在關注中國經濟如何從“世界工廠”轉型為“創新引擎”,而對外投資無疑是其中一條重要的路徑。長期以來,我們更多地談論發達國傢的技術外溢對中國的影響,但這本書卻把目光聚焦在中國企業“走齣去”的過程中,它們如何從海外“汲取”和“帶迴”先進技術,並反哺國內的發展。這個“反嚮”的概念,本身就充滿瞭顛覆性和啓發性。我想,書中一定有大量的數據支持和深入的案例分析,來證明和解釋這種“反嚮技術溢齣效應”的存在。我特彆期待書中能解答一些實際問題,比如,中國企業在對外投資中,是通過並購、閤資、還是設立研發中心等方式,最有效地獲取海外技術?又比如,這些海外技術如何纔能順利地與國內的生産體係和研發能力相結閤,避免“水土不服”?是否存在一些成功的典範,或者是一些失敗的教訓?作者對這些問題的探討,一定會非常有深度和價值。此外,我也很好奇,這本書是否會提齣一些政策建議,來促進中國企業更好地利用對外投資來實現技術升級和創新驅動?這對於中國的未來發展方嚮,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