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裝飾文化: 圖文本
定價:13.60元
作者:展望之
齣版社:上海古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1-06-01
ISBN:978753252775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居室陳設是一種藝術。和彆的藝術一樣,它有時代、民族與性靈的種種意義。它與詩相近,講的是境界。境界可以高低深淺,但必須和諧,必須含人生的魅力,使人居於其間,有樂趣有情味。
你的居室,居室的陳設,就是你,就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正如梁實鞦所說:“人有生命,人的喜怒哀樂,有多少是被事事物物所分去,沒有事事物物,生命隻是空架子,感情又落於何處呢?
但是,人與物的相互滲透包孕,居室陳設獲得文化取嚮、進入審美領域,這裏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作者企圖畫齣它的軌跡。限於纔力,沒有畫好,斷斷續續,淩淩亂亂,顯得拼湊,駁雜,間或偏嚮理論探索,間或過多實際描述。
本書是中國生活文化叢書中的一個分冊。該書通過對明清人的居室器玩理論的闡述並對牆、書畫琴劍、窗、瓶花、盆景、客廳、書房等等一係列傢居裝飾的介紹,對中國傳統裝飾文化的風格特點作瞭詳細的介紹。
該書內容豐富,圖文並茂,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知識性、趣味性及實用性,非常值得一讀。
目錄
前言
美,進入瞭居室
何陋之有
明清人的居室器玩理論
牆
書畫琴劍及其他
窗
簾
傢具總述
屏風
幾、案、桌及其他
椅
床榻
枕
席
被褥帳幔
燈燭
香
扇
石
瓶花
盆景
其他擺設
齋名
楹聯
座右銘
居定的布置
居室與性格
客廳
書房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資料搜集和整理工作堪稱楷模。我可以感受到作者在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付齣瞭巨大的心血。書中引用的史料豐富,考證嚴謹,並且對各個時期、各個地域的裝飾風格進行瞭係統的梳理和歸納。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不同學派、不同觀點的介紹和分析,它並沒有將某些理論奉為圭臬,而是鼓勵讀者進行獨立的思考和判斷。書中對於一些爭議性問題的探討,也顯得非常客觀和理性。例如,在討論某些裝飾圖案的起源時,作者會列舉不同的說法,並分析它們的閤理性,最終給齣自己的結論。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讓我對書中的內容深信不疑。此外,書中還引用瞭大量的考古發現和文物資料,這使得論述更加具有說服力。每一件文物的圖片都清晰可見,並且配有詳細的文字說明,方便讀者進行對比和研究。這本書對於任何一個想要深入瞭解中國裝飾文化的學者來說,都將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
評分我必須承認,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對中國古代的裝飾文化,尤其是那些細節之處,瞭解得相當有限。我可能隻會停留在一些比較錶麵的認知,比如知道龍是皇權的象徵,鳳凰是吉祥的鳥。但是,這本書卻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帶領我走進瞭一個更加廣闊、更加精妙的世界。它不僅僅是告訴我“是什麼”,更是教會我“如何去理解”。書中對每一個圖案、每一個紋樣的解讀,都充滿瞭智慧和考量。比如,在談到建築裝飾中的“喜鵲登梅”圖案時,作者不僅解釋瞭它代錶“喜報到來”的美好祝願,還深入探討瞭它在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錶現形式差異,以及它所蘊含的民俗文化。這種細緻入微的講解,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開始留意生活中的各種裝飾,無論是博物館裏的文物,還是古建築上的雕刻,甚至是現代設計中藉鑒的傳統元素,我都能從中發現更多的故事和意義。這本書讓我對“見微知著”有瞭更深的體會,原來那些看似簡單的裝飾,卻承載著如此厚重的曆史文化信息。它也讓我意識到,我們對自身文化的瞭解,還有太多的未知等待去探索。
評分老實說,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市麵上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書籍琳琅滿目,很多都流於錶麵,或是過於學術化,讓普通讀者望而卻步。然而,這本書卻給瞭我巨大的驚喜。它的內容之豐富,論述之深入,以及圖片的精良程度,都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的功力可見一斑,他/她不僅對中國古代的裝飾藝術有著深厚的造詣,更重要的是,他/她能夠將復雜的曆史信息和藝術理論,以一種非常易懂、生動的方式呈現齣來。書中關於不同時期、不同材質的裝飾技法,從玉石雕刻到陶瓷彩繪,從金銀錯金到木雕漆器,都進行瞭詳盡的介紹,並且配以大量的實物圖片,讓人一目瞭然。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裝飾背後文化內涵的解讀,它不僅僅是告訴我們“是什麼”,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為什麼”。為什麼某種圖案會被廣泛使用?它象徵著什麼?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人們賦予瞭它怎樣的意義?這些深入的探討,讓我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價值觀、審美觀以及人們的心理世界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也讓我意識到,裝飾並非是簡單的“錦上添花”,而是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我常常會在閱讀的時候,聯想到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中國元素,會突然恍然大悟,原來它們背後都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知識的傳播,更在於它能夠激發我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陳年的佳釀,越品越有味。初讀時,我可能隻是被那些精美的圖片所吸引,覺得它們賞心悅目。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被書中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所打動。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她能夠用一種非常優美、流暢的語言,將那些古老的裝飾藝術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那些“物”的背後,所描繪的“人”的故事。比如,在介紹唐代仕女畫中的服飾時,書中不僅僅是對服飾款式的描述,更描繪瞭唐代女性開放、自信的生活狀態,以及她們對美的極緻追求。這種將物質文化與社會人文相結閤的敘述方式,讓我感受到瞭曆史的溫度和人性的光輝。書中對不同朝代審美風格的對比,也讓我對中國曆史的演變有瞭更直觀的認識。從漢代的古樸雄渾,到唐代的雍容華貴,再到宋代的清雅淡泊,以及明清的繁復精巧,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審美符號和藝術追求。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裝飾不僅僅是外在的修飾,更是內在精神的體現,是曆史變遷的縮影。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靜謐而深沉的思考。它並沒有用華麗的辭藻去渲染,也沒有用激昂的文字去煽動,而是以一種平和、內斂的方式,嚮我展示瞭中國裝飾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常常會在閱讀的時候,不自覺地放慢速度,仔細揣摩書中的每一個字,欣賞每一幅圖片。我發現,中國古代的裝飾,不僅僅是為瞭美觀,更是為瞭錶達一種精神,一種哲學,一種對宇宙和生命的理解。比如,書中對“天人閤一”思想在裝飾中的體現,讓我看到瞭古人對自然規律的敬畏和對和諧生存的追求。那些山水花鳥的圖案,並非簡單的寫實,而是蘊含著深邃的意境和哲理。即使是那些看似繁復的幾何紋樣,也並非隨意組閤,而是遵循著一定的數學原理和宇宙觀。這本書讓我有機會重新審視我們與自然的關係,以及我們對美的理解。它提醒我,真正的美,不僅僅在於錶麵的光鮮亮麗,更在於其背後所蘊含的深邃智慧和人文關懷。它讓我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需要靜下心來,用心去感受的文化。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一個穿越時空的寶藏洞穴,每一頁都閃爍著璀璨奪目的中國古代文明之光。書中的插圖精美絕倫,仿佛將那些古老的藝術品、建築和服飾一一呈現在眼前,觸手可及。我尤其被那些繁復精巧的紋樣所吸引,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圖案,更是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寓意和審美情趣。從龍鳳呈祥的吉祥圖案,到梅蘭竹菊的君子四品,再到山水花鳥的自然意境,每一筆每一畫都凝聚著古人的智慧和匠心。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與曆史對話,感受著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裝飾風格如何演變、融閤,又如何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留下它們獨特的印記。書中的文字也同樣引人入勝,它並非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是充滿瞭故事性和人文關懷,娓娓道來那些裝飾背後的曆史典故、社會風俗,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我仿佛看到工匠們在烈日下揮汗如雨,在寒風中一絲不苟地雕刻;我仿佛聽到文人墨客在燈下揮毫潑墨,為裝飾注入靈魂;我仿佛感受到達官貴人身著華服,在宴會上觥籌交錯,享受著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滿足。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裝飾的書,更是一部濃縮的中國文化史,它讓我對中華文明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熱愛。我迫不及待地想與更多人分享這份閱讀的喜悅,讓更多人領略到中國裝飾文化的獨特魅力。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填補瞭我對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研究的一大空白。作為一名對曆史和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渴望能夠找到一本既有學術深度,又不失可讀性的書籍,能夠係統地瞭解中國古代的物質生活和審美趣味。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需求。它並沒有刻意去迴避復雜的曆史背景,但又能將這些背景知識巧妙地融入到裝飾藝術的講解中,使得整個敘述流暢而引人入勝。我被書中對不同社會階層、不同職業的裝飾特點的描繪所吸引。從帝王的龍袍金冠,到士大夫的青衫素錦,再到普通百姓的粗布麻衣,每一種服飾的裝飾都反映瞭當時社會等級森嚴的製度和人們的身份認同。同樣,在器物方麵,從宮廷的玉器琺琅,到文人的書畫筆墨,再到市井的民間工藝,都展現瞭中國古代社會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圖景。書中對一些具體器物的介紹,比如青銅器上的饕餮紋、漢代的漆器,唐代的金銀器,都進行瞭非常詳盡的解讀,不僅講解瞭它們的製作工藝,更重要的是,闡釋瞭它們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和曆史價值。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代社會有瞭更立體、更生動的認識,不再是冰冷枯燥的曆史年代,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和人文關懷的鮮活畫捲。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在呈現中國裝飾文化的細節上,做得相當到位。我最欣賞的一點是,它沒有停留在宏觀的概述,而是深入到每一個具體的裝飾元素,進行細緻的剖析。比如,在談到明清時期的傢具裝飾時,書中不僅展示瞭那些精美的雕花和鑲嵌,還詳細講解瞭不同時期傢具設計的風格演變,以及這些裝飾是如何反映當時的社會階層和審美偏好的。我記得書中有一節專門講到瞭“如意”紋樣,它不僅齣現在傢具上,還齣現在服飾、器皿,甚至建築的裝飾中。作者通過對“如意”紋樣不同時期、不同材質錶現形式的對比,揭示瞭它從最初的實用器到後來的吉祥象徵,再到被賦予各種文化內涵的演變過程。這種層層遞進的解讀方式,讓我對“如意”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的“好運”,而是看到瞭它背後所蘊含的深厚曆史文化信息。此外,書中還涉及到瞭大量的建築裝飾,從故宮的屋簷鬥拱,到園林中的漏窗石雕,再到民居的門楣彩繪,都進行瞭細緻的描繪和講解。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建築風水與裝飾相結閤的論述很感興趣,這讓我看到古人在追求物質享受的同時,也注重精神層麵的寄托和對自然和諧的追求。這本書讓我有機會近距離地審視那些我們可能司空見慣的裝飾,並從中發現它們不為人知的精彩之處。
評分我必須說,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讓我看到瞭中國裝飾文化中那些被常常忽視的方麵。很多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書籍,往往會側重於繪畫、書法、詩歌等“陽春白雪”的藝術形式,而對於日常生活中那些“下裏巴人”的裝飾,則很少有深入的探討。這本書卻不然,它將目光投嚮瞭那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裝飾,比如傢具、服飾、器皿,甚至是建築的細節。書中對民間工藝的介紹,讓我看到瞭普通百姓的智慧和創造力,他們用最樸素的材料,創造齣同樣令人驚嘆的藝術品。我記得書中有一節專門講到瞭剪紙藝術,那些看似簡單的紙片,卻被賦予瞭生動的生命,傳遞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這種對民間藝術的重視,也讓我看到瞭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全方位、多層次的尊重。這本書也讓我意識到,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淹沒的民間藝術,同樣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它們是瞭解中國社會、理解中國人民的重要窗口。
評分從設計學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其寶貴的參考。它不僅僅是展示瞭中國古代的裝飾圖案,更重要的是,它揭示瞭這些裝飾背後所遵循的設計原則和思維方式。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的“天人閤一”、“陰陽平衡”、“五行相生”等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是如何巧妙地融入到裝飾設計中的,這一點讓我深受啓發。比如,書中對宋代瓷器裝飾的研究,我看到瞭宋人對自然之美的極緻追求,他們將寫意的水墨畫意境融入到青瓷之中,通過釉色的變化和紋樣的留白,營造齣一種寜靜、緻遠的東方美學。這種“少即是多”的設計理念,在當今的現代設計中依然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同時,書中也展示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裝飾風格的多樣性,比如,北方粗獷豪放的裝飾風格,與南方細膩婉約的裝飾風格,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這種地域性的差異,也為我們在進行跨文化設計時,提供瞭豐富的靈感來源。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色彩運用和材質搭配的分析,作者通過大量的實例,展示瞭古人是如何根據不同的場閤、不同的用途,選擇最恰當的色彩和材質,來達到最佳的視覺效果和文化寓意。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真正的設計不僅僅是形式上的美觀,更是內涵的錶達和文化的傳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