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在路上,放下他
定价:25.00元
作者:子沫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5399509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是孤独的情书,更是一本看了会痛的行走书。
就当作是一种纪念,纪念是因为男主角早已离开了故事。
而孤独,是突然想起你还在我的记忆里。
那些故事发生过的地方,
走一遍吧,然后把你留在那里。
内容提要
有很多故事正在或已经发生:鼓浪屿,苏州,九寨沟,乌镇,阳朔,杭州,大理,凤凰,丽江……这些地方连起来就像是一幅情感纪念地图。他和她,也许就是现实中的你我。
行走于人生和风景的人们啊,那些不能如愿的爱,是否还潜藏在心里,只能止于唇齿,掩于岁月。
目录
01 1990年10月那些火车载走的青春
02 2000年6月厦门:鼓浪屿,一个未发生的吻
03 2001年4月苏州:为自己存一个古典男人
04 2002年5月重庆:好的时光
05 2002年10月九寨沟:美丽一生
06 2003年8月香港:有些人变成祈祷
07 2004年9月澳门:如果生活中没有马明
08 2005年3月乌镇:我们共有一种奇异的忧伤
09 2006年3月四姑娘山:去赴那场十年之约
10 2006年7月北京:请你代我照看爱情
11 2006年10月广西阳朔、龙脊:春日迟迟
12 2007年3月贵州镇远,西江:请珍爱那些逐渐老去的男人们
13 2007年8月杭州:记住那些温暖线索
14 2007年12月大理:没有任何事需要被反对
15 2008年4月深圳:你不来,我不敢老
16 2008年8月凤凰 :凤凰,我终将你遗忘
17 2008年12月朱家角:请不要毁坏他的仰望
18 2009年2月丽江、束河:认识我之前,你在哪里
19 2009年8月景德镇古瓷村:请记得清瓷寂静的模样
20 2009年时光继续武汉:古董周岱,不流行不寂寞
21 2009年素年锦时:一个人的咖啡时光
22 2000—2009年书旅行:有些美丽戛然而止
23 2010年早春越南河内:那些野生的骄傲
24 因为旅行改变的生活:选择不做
25 我们还是一起生活吧
26 时光倒流20年——一种纪念:那些缓慢的爱情该被记起
作者介绍
子沫,本名饶晓阳,编辑。喜欢阅读和行走。多年来,以独特的视角去书写旅行。相信世间空阔,雪花飘落,片片各得其所。欢喜一切温柔美好的世间情意。
文摘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它要求读者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和情感共鸣。它不是那种可以一边刷手机一边看的“快消品”文学,你需要沉下心来,去捕捉那些隐藏在看似随意对话之下的深层含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塑造人物群像方面的功力,那些与主角擦肩而过的生命个体,即便只出现寥寥数语,却都栩栩如生,仿佛带着他们自己完整的故事线,在你脑海中挥之不去。有一个关于流浪歌手的段落,那种对艺术的纯粹追求与现实生存压力之间的拉扯,让我这个在城市里打拼的人感同身受,眼眶不自觉地湿润了。这本书的力量,就在于它能跨越时间和地域的界限,触碰到人类共通的情感核心——对自由的渴望,对归属感的追寻,以及面对孤独时的勇气。每一次阅读,我都会有新的发现,就好像这本书本身也在随着我的成长而变化,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阅读体验,它证明了真正伟大的作品是具有生命力的,能够与读者进行持续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那种带着岁月的痕迹和一种难以言喻的潇洒劲儿,一下子就把我拽进了一个充满未知的旅程。我记得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正值一个秋日的午后,阳光斜斜地洒在书页上,那种温暖和微黄的纸张质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去探索那字里行间蕴藏的自由和冒险精神。作者的文字功力实在是高超,他似乎能将最日常的场景,通过他独特的视角和精妙的措辞,描绘得如同史诗一般壮阔。读着读着,我仿佛都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尘土味和汽油味,感受到那种在广袤天地间奔跑、探索的原始冲动。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在路上”的物理移动,更像是一场对自我内在边界的不断试探和突破。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抛弃过去一层陈旧的盔甲,赤裸裸地面对那个真实的自己。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是很多近年来出版的文学作品所不具备的,它拥有着一种近乎野性的生命力,让人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甚至会萌生出立刻收拾行囊,奔赴远方的冲动。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极具匠心,每一个标点符号的停顿,都像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呼吸点,引导着读者的情绪起伏。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种对既有生活模式的温柔而坚决的“颠覆”。我之前一直认为,人生的轨迹应该是平稳且可预测的,但这本书里的叙事节奏,却像是一场即兴的爵士乐演奏,充满了变奏和惊喜。它不强迫你接受任何既定的价值观,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化的笔触,展现了生命中那些不期而遇的美好与残酷。记得有那么一章,描写了主角在某个偏僻小镇上的短暂逗留,那种对人性的敏锐捕捉,对当地风土人情的细致描摹,简直让我感觉自己也坐在那个老旧的咖啡馆里,听着当地人讲述着他们那些看似平淡却蕴含着深厚哲理的故事。作者对于环境的描写,尤其令人称道,他笔下的山川河流、荒漠平原,不再仅仅是背景板,它们成为了角色本身,成为了推动情节发展、影响人物心境的强大力量。这种将自然环境与人物命运深度融合的写法,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文学厚度。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究竟是为了到达某个终点而旅行,还是旅行本身就是我们寻找意义的唯一途径。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答案,一种更接近于“存在”本身的回答。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乍一看松散,实则结构严谨的“散文诗”体。它很少使用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偏爱使用精准、有力的动词和富有画面感的名词组合,营造出一种强烈的现场感。我个人非常喜欢作者在处理时间流逝时的手法,那种时而快速跳跃,时而又慢镜头般捕捉细节的切换,完美地模拟了旅行中那种心境的起伏不定。比如,在描述一段漫长的夜间驾驶时,文字的节奏会变得缓慢而重复,如同车轮的匀速转动,让人也陷入一种半梦半醒的恍惚状态,极大地增强了沉浸感。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的“不完美”——主角的迷茫、挫折、甚至是一些愚蠢的决定,都被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这种真实性,反而比塑造一个完美的英雄形象更加打动人心。它告诉我们,探索的意义不在于每一次都成功抵达,而在于每一次敢于迈出那一步的决心。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个故事,而是在经历一段人生,那种未经修饰的、充满灰尘和汗水的真实人生。
评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写给所有“在路上”的人的情书。它没有提供清晰的地图或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一种充满怀疑、好奇和无限可能性的视角。书中的许多段落,都像是被精准地标记在地图上的坐标,每当我感到迷失或停滞不前时,回翻到这些片段,总能重新点燃内心的火花。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改变了我对“意义”的定义。我不再执着于宏大的目标,而是开始珍视每一个当下的瞬间,即便是那些微不足道的、转瞬即逝的体验。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那种略带粗粝的质感,也很好地呼应了内容所传达的“返璞归真”的主题。它不是一本供人消遣的娱乐读物,而是一面映照我们内心深处对自由和远方渴望的镜子。阅读结束后,我将它郑重地放在了书架上最高显眼的位置,它现在不仅是一本书,更像是我心中那份永不熄灭的探索精神的象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