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君亮自传

周君亮自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自传
  • 人物传记
  • 周君亮
  • 回忆录
  • 人生经历
  • 成长故事
  • 励志
  • 个人奋斗
  • 时代变迁
  • 中国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金卫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7226
商品编码:29914245305
丛书名: 周君亮自传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周君亮自传
曾用价 68.0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7年11月
开本 16
作者 周君亮
装帧 平装
页数 284
字数 260
ISBN编码 9787030527226

目录
目录
总序 / i
第*章 学习时期思想演变 (001)
第*节 小学与中学求学 (003)
第二节 在重庆 (006)
第三节 当译员阶段 (007)
第四节 大学阶段 (010)
第二章 工程工作经历和科技探索进程 (013)
第*节 苏北行署农水处棉垦局 (015)
第二节 苏北治淮总指挥部计划处 (017)
第三节 江苏省水利厅水利勘测设计院水工结构室 (024)
第四节 江苏省水利厅恢复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室 (032)
第五节 江苏省“五七干校”劳动 (043)
第六节 江苏省治淮总指挥部 (043)
第七节 江苏省水利厅计划财务处 (056)
第八节 江苏省京杭大运河续建工程指挥部 (058)
第三章 江苏省水利厅计划财务处离休后工作 (069)
第*节 江苏省水利厅任专家委员会顾问 (071)
第二节 江苏省水利厅任科技委员会顾问 (085)
第四章 工程技术重要原创论文选录 (093)
第五章 工程技术学习体会和工作方法 (201)
附录一 媒体报道选摘 (209)
附录二 周君亮大事年表 (249)
附录三 周君亮主要著述目录 (265)
后记 (273)
在线试读
第*章 学习时期思想演变
  第*节 小学与中学求学
  1925年2月14日,我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雪浪乡许舍镇(现为许舍村)。名君良,字浩昌,1944年春进入复旦大学英语专修班时改名为周君亮。
  1931年9月至1937年7月,一年级至五年级和六年级分别在无锡县雪浪乡许舍小学和无锡县荣巷私立公益小学学习并毕业。
  1937年9至11月,在无锡县荣巷私立公益初中读一年级,同年11月,日军侵入无锡,无锡沦为日军占领区,学校关闭,我因此失学回家。
  1938年秋,我进入家乡附近的板桥镇私立惜阴初中读二年级,当时,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至二年级的学生在一个教室内上课。
  1940年7月,我从惜阴初中毕业。该校后被日军烧毁,有老师为躲避逮捕,被日军烧死。
  由于日军侵占了京沪,家乡出现了游击队,后来又出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1939年冬,我因姐姐的关系认识了周保中、杨秋滨二人,经他们介绍,我开始接触一些进步书籍,在他们的建议下,我在惜阴初中组织了读书会,有杨资生(杨石平)、董玉伦(董大光)、何仲道、杜洪深、殷正中等7人参加。读书会的内容是阅读革命理论书籍,有艾思奇写的《大众哲学》等,这使我日后对唯物论哲学一直很有兴趣。1940年夏,读书会因我毕业而解散。之后杨资生、董玉伦和我一直有往来。
  1940年8月,杨秋滨找我谈了一次话,大致内容是希望我参加中国共产党,并在周围学生和青年中做一些联系工作。当时我对日军侵占国土、残杀国人怀恨在心,很想参加游击队,但母不同意,她希望我能继续读书。
  1940年10月,周保中受我母委托将我送到了无锡的私立正风中学,读高中一年级,同年12月日军“清乡”,烧了许舍镇的房子,我家房子也全被烧毁。日竹篱笆将许舍镇隔开,进入许舍镇需经日军检查,没有竹篱笆内发的“良民证”的人不准入内,于是我也无家可归了。
  1941年春,因弟弟读书,我也不能回乡,于是我家搬到无锡城中居住,从此我和周保中、杨秋滨的联系中断。随着我逐年长大,母希望我到上海读工科,以便可以快些时间工作自立。1941年8月,我考取了位于上海市租界内的江苏省立苏州工业专科学校机械科(五年制),读二年级,住在同学家的余有房屋内。同年12月,日军进入租界,学校解散,市内购粮困难,我失学回无锡城内家中居住。1942年下半年,我考入无锡私立圣德中学读高中三年级上学期,此时母已想方设法让我到重庆去找哥哥。
  1943年1月29日,我与圣德中学同学程定和程定认识的胡家骥三人自无锡乘木船到宜兴县丁山镇,此时丁山镇已被日军占领,所以又步行到张渚镇,住在程定家认识的教育书店里,等待家中将我的路费从无锡一家书店转来。程定因病留在张渚镇,我和胡家骥二人同在张渚镇认识的从上海来的姚铭德一家三人(姚铭德、姚铭德的姑母、姚铭德姑母家上初中的儿子)从2月8日开始步行千余里?,先经安徽省屯溪到江西省婺源,雇乘船民木船由婺源顺赣江支流到乐平,再穿鄱阳湖到进贤附近,改乘轮船到吉安已是3月15日了。姚家三人等来钱暂留吉安。我与胡家骥二人乘汽车自吉安到湖南耒阳,改乘火车经衡阳到桂林,又乘火车到金城江,从金城江经贵阳到重庆,因无正常汽车班运,只能花钱搭乘运输货物的汽车。胡家骥留在贵阳,我一人从贵阳到重庆已是4月10日,历时70余天。
  1941年,在江苏省立苏州工业专科学校机械科(五年制)读二年级时留影
  自我七八岁起,家中经济状况逐渐败落,由于父常年在外,另组家庭,不管家中事,母极为悲伤,我的童年就是在这种境况下度过的。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几年中,家中经常遭受乡保长以应付日军为名的捐款,敲诈勒索,这在我当时的思想意识中渗入了不满现状的反抗情绪。当时处在日军侵占区,心怀民族仇恨,又具爱国热忱,对游击队挎着枪英雄豪杰般的生活非常羡慕,我又较早就接触到了一些进步书籍和思想,因而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民不聊生、日军侵略践踏的现状非常厌恶和痛恨。我家原在本乡尚算“上层”人家,母耳提面命,要我们认真读书,希望我们有一技之长,将来能立足社会,出人头地,可因社会动乱,家里经济已十分拮据,能否继续读书已无把握,我对未来感到迷茫。读高中时,我们家搬入了城市,耳濡目染的是物质上的享受,这虽然与我无关,但亦暗暗怀着羡慕和留恋。因此,在我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投身到抗日救国的革命大洪流中去,参加新四军;另一条是继续读书追求个人出路。我犹豫、徘徊了整个高中阶段。当时正处“皖南事变”之后,江南的革命斗争形势十分严峻,虽然曾和杨资生商议设法去苏北,但家庭和经济原因决定了我对革命斗争的软弱性,加上对国民党所谓的抗战大后方重庆抱有幻想,那里有哥哥、叔父可依靠,在“搞工程技术必须进正规大学、搞政治则必须投入革命斗争中去”这种分工论的思想引导下,我选择了读书这条路,离家去了重庆。
  我有一个远房伯父周大莱,在我六七岁时就给我讲三国演义、水浒、东周列国等故事,一再对我灌输清高和儒家的思想,这对我影响很大。这种思想亦适合我的出身,虽然无法摆脱当时经济地位下降的困局,但又不甘心还要挣扎着向上。亦是这种信念,促使我在旧社会污浊的旋涡中保持着一种正义和昂扬向上的品性。
  第二节 在重庆
  1943年到重庆后,我先住在哥哥处,因我中学六年没有有效读书,所以当年暑假报考交通大学时未被录取。约五个月后,我搬入重庆市黄桷桠的教育部敌占区来渝学生寄宿舍,主要原因是可以多些时间准备功课考大学,其次是哥哥等办的一家研制生产消毒棉花的小型工厂资金被人窃取,我住在来渝学生寄宿舍可以享受食宿,能减轻哥哥的经济负担。我在寄宿舍一直住到旧历新年。当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外事局委托复旦大学办英语专修班并招生,1944年春节我经考试进入复旦大学英语专修班学习。
  当时美国军队大批来华,国民党征调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去当译员,委托复旦大学办英语培训班,培养英语口译水平高的人员。由于当时我居住的寄宿舍负责人贪污,我们的居住条件很差,且负责人一直在撵我走,我就去上了英语专修班。上英语专修班的主要目的是准备功课以考大学。由于报考英语专修班有一个条件,即一定要服从工作分配,否则就要追回食宿费,我怕考取大学后引起麻烦,故将原名周君良改为周君亮。到了复旦大学英语专修班后,我就和哥哥失去了联系。当时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薛芬教
内容介绍
  周君亮,江苏省无锡市人, 1949年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水利和航运工程建筑物设计专家,江苏省水利厅专家委员会顾问,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江苏大学和河海大学聘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49年起从事工程设计,主持、负责江都抽水站、皂河抽水站、三河闸和高良涧闸加固、京杭运河大型船闸等事项重大工程设计,创造性地解决关键难题,有十余项科技创新或设计,获三项国家设计奖;在江苏治理淮河、淮水北调。分淮入沂、江水北调。京杭运河江苏段船闸等工程中,周君亮设计或审核了80余座大、中型水利工程和航运建筑物工程;并参加水利部、交通部多项设计规范和工程设计审查、研究;先后发表论文70余篇, 在设计工程理论和方法上有建树。
  1978年获在江苏省“科学技术工作中作出显著贡献的先进工作者“称号。1989年被评选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岁月如歌:一个普通人的时代见证》的图书简介,其内容完全独立于您提到的《周君亮自传》。 --- 图书名称:《岁月如歌:一个普通人的时代见证》 图书简介 《岁月如歌:一个普通人的时代见证》并非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而是一部深植于时代土壤中的个人记忆录。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林远桥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江南小镇,一路走来,亲历并见证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的历程。全书围绕着“变迁中的坚守与选择”这一核心主题展开,勾勒出一个普通人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既努力适应,又不失本心的生存图景。 第一部:青涩的土地与初识的年代(1960s - 1970s) 故事始于一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林远桥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童年的记忆被集体生活、计划经济下的物资短缺以及对知识的朦胧渴望所占据。作者极其细致地还原了那个时期农村生活的日常细节:清晨的炊烟、公社的口号、黑白电视机带来的稀有影像,以及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嬉戏的淳朴画面。 这一部分着重刻画了林远桥在家庭与集体间的成长轨迹。他的父亲是一位沉默寡言的木匠,母亲则勤劳隐忍。在那个集体主义思想高涨的年代,个人意志常常需要服从整体安排。林远桥的求学之路充满了坎坷,教科书的稀缺,与知识的接触往往是通过民间流传的故事和旧书残页。他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孕育出对外部世界的强烈好奇心,是本部分叙事张力的关键所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特定历史事件的描绘,并非宏大叙事,而是通过一个家庭的餐桌对话、一次突如其来的通知,以及邻里间的微妙反应来侧面展现,使得历史的厚重感得以恰到好处地呈现。 第二部:潮水的涌动与方向的探索(1980s - 1990s)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大地,林远桥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省城的一所职业技术学校,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接触到城市生活和多元思想的碰撞。这一时期的叙事节奏明显加快,充满了探索的激情与迷茫的挣扎。 书中详尽描述了“万元户”的概念如何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大学校园里开始流行的文学思潮和哲学讨论如何点燃了年轻人的理想主义火焰。林远桥从一个受传统思想约束的乡村青年,逐渐蜕变为一个渴望在知识和实践中找到立足之地的知识分子。他经历了初入职场的挫折——从国营工厂的学徒到私营企业的白领,每一步都伴随着对个人价值的重新定义。 这一部分的高光之处在于对“双轨制”下市场经济萌芽的细致观察。作者通过林远桥参与的一次地方集资项目,揭示了那个时代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复杂生态。他对友谊、爱情的描摹也更加成熟,那些在时代浪潮中建立起来的情感连接,既是彼此的支撑,也是互相拉扯的力量。 第三部:全球化的渗透与内在的回归(2000s - 至今) 进入新千年,世界以惊人的速度向林远桥的生活渗透。互联网的兴起、城市化的加速、传统行业的衰退,让他不得不面对“被时代抛弃”的潜在恐惧。他从一名技术骨干转型成为一名企业管理者,职业生涯的挑战从“如何做事”转变为“如何决策”。 本书的后半部分深刻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个体身份的焦虑。林远桥开始反思自己年轻时为之奋斗的目标——财富、地位,是否真正等同于幸福。他对故乡的回归与重建,成为了叙事中一个重要的情感锚点。他并非简单地怀旧,而是试图理解现代性如何重塑了传统的伦理结构,以及如何在新旧观念交替的夹缝中,为下一代构建一个既扎根又开放的成长环境。 作者并未回避生活中的不如意和遗憾,例如亲人的离世、错失的投资机会,以及在高速发展中无法挽回的一些情感裂痕。这些真实的“瑕疵”赋予了整部作品以厚重的质感。 叙事风格与价值 《岁月如歌》的行文风格沉稳、克制,带有江南文人特有的内敛和对细节的精准捕捉。它摒弃了刻意拔高的口号,专注于挖掘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时代密码。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近五十年社会变迁的独特“切片”——一个不掌握权力、不站在风口浪尖的普通人,是如何用他的一生去丈量和适应一个巨大而快速转型的时代的。它是一部关于韧性、关于记忆、关于在不断流逝的时间中,如何安放自己灵魂的诚恳记录。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曾以为,《周君亮自传》会是一部关于成功人士的励志读物,然而,它给予我的远不止于此。作者在书中展现的,更多的是一种对生活本身的深刻理解和一种独特的观察视角。他用一种诗意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界的变幻,描绘了市井的喧嚣,也描绘了内心的宁静。我被书中那些对细微之处的描写所吸引,例如一段关于童年记忆的片段,寥寥数语,却勾勒出了一幅生动而充满怀旧感的画面,让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他对于社会变迁的描绘,也并非是宏大的叙事,而是从个体视角出发,捕捉那些细微的时代脉搏,展现出在时代洪流中,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是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蕴藏着不凡的智慧和深刻的哲理。它教会我,要用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去感受生活,去发现美,去理解人生的多重维度。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坚信,生活本身就是最伟大的艺术,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艺术家,用自己的方式在画布上挥洒色彩。

评分

《周君亮自传》是一本让人沉思的书。作者并没有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瑕的英雄形象,相反,他坦诚地暴露了自己的弱点和曾经的迷茫。这种真实和坦诚,反而让我对他产生了更深的敬意。书中关于个人成长和内心转变的描述,尤其令人动容。他如何从一个青涩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成年人,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哪些思想上的斗争,又如何克服了内心的恐惧,这些都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反思”这个概念的阐述,他强调了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进行自我审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从过去的经验中汲取教训,从而更好地前行。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不断地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它鼓励我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去拥抱变化,去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读完它,我感觉自己仿佛得到了一位智者的指引,对人生的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我怀着一种好奇心翻开了《周君亮自传》,而最终,它却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触动了我的心灵。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人的细腻情感巧妙地结合起来。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感受到了社会变革带来的冲击,但这一切都通过作者个人的经历,变得更加鲜活和有温度。他对于生活细节的描绘,有着一种近乎电影般的画面感,仿佛我正置身于那些场景之中,亲眼目睹着事件的发生。书中对于“坚持”这个主题的探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作者是如何保持信念,如何重新站起来,这些都给了我极大的鼓舞。这本书让我明白,人生并非一条笔直的道路,而是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转折,而真正的勇者,在于能够在这条曲折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它是一本能够引发共鸣、启迪思考的书,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

读完《周君亮自传》,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副色彩斑斓的画卷,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生命历程的回溯,更是一段时代变迁的缩影。书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每一个关键节点上的抉择与挣扎,那些年少时的意气风发,在中年时期的沉淀与反思,以及步入晚年时的豁达与睿智,都如同潮水般涌来,拍打着我的心扉。他笔下的文字,没有刻意雕琢的华丽辞藻,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朴实无华,却又饱含深情。我尤其被那些细节所打动,比如在艰难时刻,他如何凭借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一步步走出困境;在取得成就之后,他又如何保持一颗谦逊之心,不忘初心。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人生并非一帆风顺,真正的强大在于面对风雨时的坚韧不拔,在于内心深处的良知与善良。这本书不只是一个人的故事,它折射出那个时代许多人的共同经历,那些奋斗的身影,那些闪烁的人性光辉,都足以引发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思考。合上书页,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也带来一份对未来的期许,仿佛受到了一种无形的鼓舞,想要去认真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

评分

《周君亮自传》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像寻常的传记那样,仅仅陈述事实,而是将一种独特的情感力量贯穿始终。作者在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时,并没有回避那些充满挑战和曲折的片段,反而以一种近乎坦诚的姿态,将内心的恐惧、迷茫、甚至是痛苦都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真实感,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身临其境地参与到他的人生轨迹中。书中描绘的那些人物,无论是对他产生深远影响的长辈,还是并肩作战的同伴,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他们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仿佛就在眼前。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他能够看到人性的复杂,但也始终坚信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情感连接。这种对情感的深刻洞察,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个人回忆录,更是一部关于成长、关于理解、关于爱与被爱的生命教科书。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力量,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与坚韧,这使得它成为我书架上珍藏的一部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