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悲剧人性与悲剧人生
:27.00元
作者:王江松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5-01
ISBN:9787508725840
字数:260000
页码:2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悲剧是普遍的,悲剧是必然的,它弥漫于世界植根于人性,悲剧英雄在黎明时醒来,凝望着地平线沉思,命运是对未来的开垦,而开垦无论是掘出清泉还是掘开深渊——就是命运。
内容提要
本书写于1990年,那时八十年代的文化论战和文化反思刚刚过去,旧的东西土崩瓦解,新的东西并未正面建立起来,中国人处于普遍的价值缺失与精神危机状态。作者的这本书力图建立一种适合于现代中国人的新型价值观念和人生哲学,它介乎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等种种对立的之间,作者把它称之为悲剧人生观。
几年过后,中国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计划经济正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转轨。毋庸讳言,传统的价值观(包括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是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反过来维护和巩固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这种价值观已从根本上不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鉴于目前社会生活尤其是经济生活中,陈腐道德与无道德恶性并存与恶性循环的状态,因此急切需要建立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
目录
作者介绍
王江松,1963年生,湖南湘乡人。先后就读于毛母校东山学校、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长期任职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从1989年开始,在《理论信息报X《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强大的“反英雄”塑造能力。它完全颠覆了传统文学中对“成功人士”的刻板印象,转而将焦点投向那些在社会机器中被磨损、被边缘化的个体。作者没有将这些人物脸谱化为简单的受害者,而是赋予了他们复杂的动机和自我毁灭的倾向,使得他们的失败显得既必然又令人心碎。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希望”这个概念的方式——它不是一个宏大的目标,而是一种脆弱的、随时可能熄灭的室内烛火,需要小心翼翼地呵护。读完后,我不再轻视任何一个看似“平凡”的生命,因为这本书让我看到,平凡的表象之下,可能隐藏着最激烈、最深刻的内心战争。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结构的冷酷,也映照出人性深处的坚韧与脆弱的并存。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像极了一位饱经风霜的哲学家在密谈,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沉静的权威感。它不是那种追求华丽辞藻堆砌的文字,而是选择了最简洁、最富穿透力的表达方式。作者在构建世界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叙事能力,令人叹为观止。他似乎能洞察到历史长河中那些反复上演的愚昧与辉煌的循环往复,并将个体的命运置于这个巨大的背景之下进行审视。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选择的悖论”的论述,那种论证的逻辑严密性,完全不像虚构作品,更像是一部严肃的社会学著作。更难得的是,尽管主题沉重,但作者的笔触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克制的悲悯,这使得整个阅读体验既压抑又充满了一种近乎神圣的敬畏感,让人在绝望中捕捉到一丝不屈服的微光。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力量简直是石破天惊!它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开了现代社会中那种普遍存在的精神困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人物内心挣扎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邃洞察力。那些原本以为已经藏得很深的、关于存在意义的困惑和道德上的灰色地带,都被作者用极其精准且充满张力的笔触一一呈现出来。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与自我进行的艰难对话。每一个章节的转折都像是对既有认知的一次猛烈撞击,让你不得不停下来,反思自己对“幸福”和“成功”的定义是否太过肤浅。它没有提供任何廉价的安慰剂,而是将人生的真相,那种既美丽又残酷的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这本书的结构布局也极其巧妙,线索看似松散,实则暗流涌动,后劲十足,读完之后,那种挥之不去的情绪和画面感,足以让人回味良久。
评分这绝对不是一本适合“消遣”的书,它更像是一次对心智的严苛训练。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作者那种时而跳跃、时而沉入深渊的叙事节奏。书中对人际关系中那种微妙的权力游戏和情感的异化描摹得入木三分。特别是关于家庭结构内部的权力制衡和情感隔阂的部分,让我震惊于作者对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不见的墙壁”的捕捉能力。它揭示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社会惯性是如何一步步塑造出我们麻木的灵魂。读这本书时,我甚至会不自觉地去观察身边的人,试图在他们脸上寻找书中描绘的影子。这说明作者成功地将文学性与现实的刺痛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具有极强代入感的阅读体验,让人无法轻易抽身。
评分从艺术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配乐感(如果允许我这么比喻的话)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高亢激昂的交响乐,而是更偏向于低音提琴和单簧管的独奏,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郁和古典的韵味。作者对细节的关注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每一个场景的描绘,无论是光线的角度、气味的变化,还是人物的微小动作,都服务于整体情绪的烘托。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段长达数页的内心独白,那种对时间流逝和记忆变迁的细腻描摹,几乎可以媲x于最顶尖的意识流大师。它挑战了传统叙事中对“清晰”的追求,转而拥抱那种模糊不清、充满暗示性的表达,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心力去解码,但这回报也是巨大的,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愉悦和智力上的满足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