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子,一個唐代的普通寒巖老客,生活平淡如水,然而他的心靈卻化合於自然與宇宙間,無限豐足,無限廣大。在寒山子的生命中,有你也有我,更有著不朽與超然的精神──讀他的詩,彷彿他依舊活在寒巖,呼吸著一山風月。
他也是詩人,除了使用曲折的手法,以活潑的口語,間用生動的方言,淺近的白話,表達優美的大自然情境外,更藉此襯出高深的
第1章 流行病學的沿革與發展
第一節 流行病學的定義及目的
第二節 流行病學的歷史背景
第三節 流行病學的研究範圍
第四節 流行病學的實際應用
第2章 致病機轉之原理
第一節 疾病的自然史與三段五級的預防
第二節 疾病的致病模式
第三節 因果關係的判定條件
第3章 疾病率與死亡率的測量
第一節 相對計量的概念
第二節 時間介入計量的概念
第三節 疾病統計
第四節 死亡統計
第五節 粗比率、特殊別比率和標準化比率
第六節 平均餘命、人年損失與工作年損失
第七節 生命統計資料來源
第4章 描述流行病學
第一節 描述流行病學的目的
第二節 人口學特徵對疾病分布的影響
第三節 地理因素對疾病分布的影響
第四節 時間因素對疾病分布的影響
第5章 分析流行病學
第一節 橫斷研究法
第二節 世代研究法
第三節 病例對照研究法
第四節 巢式病例對照研究法
第五節 生態研究
第6章 實驗流行病學
第一節 臨床試驗法
第二節 社區試驗法
第三節 試驗交叉設計
第四節 試驗形式的選擇依據
第7章 研究樣本的選擇
第一節 選樣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機率取樣
第三節 非機率取樣
第四節 樣本數的估算
第8章 資料收集
第一節 問卷設計的原則
第二節 問卷之信效度檢測
第三節 收集問卷資料的途徑
第9章 相關之測量與闡釋
第一節 相對危險性
第二節 對比值
第三節 相差危險性
第四節 歸因比例
第10章 研究誤差與因應策略
第一節 研究效度
第二節 流行病學研究常見的研究誤差
第三節 控制研究誤差的因應策略
第11章 疾病篩檢
第一節 篩檢的定義與原則
第二節 選擇篩檢工具的考慮因素
第三節 篩檢誤差
第12章 癌症流行病學
第一節 癌症登記
第二節 癌症生命統計指標
第三節 癌症個論
第13章 傳染病流行病學
第一節 傳染病致病模式
第二節 傳染病流行類型
第三節 傳染病防治原理
第四節 調查傳染性疾病爆發的步驟
第五節 台灣地區重要傳染病防治
附錄 傳染病防治法
刚翻完《清代中晚期江南士绅阶层的经济转向》,说实话,我的第一感受是“颠覆”。我原先对江南士绅的印象还停留在“富而好文”的传统框架里,但这本书彻底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作者从田产、商业投资,乃至海外贸易的隐秘参与等多个侧面,构建了一个极其复杂的“士绅资本主义”的萌芽模型。书中对“家族联姻网络”如何转化为“商业同盟”的论证,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案例分析,通过对几个典型徽州和苏州家族的财务记录的挖掘,我们看到了那些饱读诗书的人士,是如何精明地将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权力,并在近代化的浪潮中做出微妙调整的。这种深入肌理的社会经济史研究,读起来酣畅淋漓,因为它解释了“为什么是他们,以及如何做到的”。阅读过程就像在抽丝剥茧,每揭开一层新的史料证据,之前模糊的认识就被修正得更清晰一分。如果说有什么不足,那就是书中对于部分士绅在转向过程中的内在心理挣扎着墨不多,但就其经济史的梳理而言,已属登峰造极之作。
评分最近偶然翻到这本《中古律学与社会秩序的构建》,老实说,一开始我以为会是枯燥乏味的法条解析,没想到它竟是一部关于“权力如何被合法化”的精彩论述。作者的核心观点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伦理与既有的汉代律令体系之间发生的深刻冲突和融合,是如何形塑了当时社会的基本框架。书中对“孝”与“刑”的张力分析尤其到位,它揭示了那个“名教”与“自然”相互拉扯的时代,法律文本是如何被用来维护特定阶层利益的工具。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具体判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峻的学术态度,既不美化古人,也不过度批判,而是忠实地还原当时的法律实践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巨大鸿沟。通过对诏令、判牍的细致比对,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法律条文背后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它如何悄无声息地定义了什么是“秩序”,什么是“僭越”。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全新的、从法律制度层面理解中古社会结构的独特视角,深刻而透彻。
评分天呐,我刚刚读完《宋代文学中的士人精神世界》,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古文人心灵深处的大门!作者对宋代文人如何在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中构建其独特的价值体系进行了极其细致的剖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苏轼、欧阳修等大家在政治逆境中如何通过文学创作实现精神自洽的论述,那份从容与旷达,隔着千年依然能感受到力量。书中不仅有宏观的理论建构,更有大量一手文献的精妙解读,比如对某一首词中“意象”的反复推敲,揭示了其背后深藏的哲学意味。我以前总觉得宋词是风花雪月,读完这本书才明白,那些看似柔美的文字背后,承载的是一个时代知识分子对“真、善、美”的终极追问。作者的文字功底也极其扎实,行文流畅而不失严谨,即便是对于初涉宋代研究的读者,也不会感到晦涩难懂,反而会产生一种探索的欲望。唯一的小遗憾是,某些章节的论证链条稍显繁复,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但瑕不掩瑜,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敬意。
评分我得说,这本《唐代宗教地理与社会变迁》简直是学术研究的典范之作,它的结构之严谨、考据之详实,令人叹为观止。作者似乎把脚印印在了唐代的每一座古刹、每一条商道之上,那种“身临其境”的求证态度让人肃然起敬。全书的核心在于探讨佛教、道教的传播路径如何与帝国的行政区划、经济动脉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地理网络。书中对“丝绸之路沿线寺院的供养体系”的分析尤为精彩,它不仅仅是罗列了碑刻文字,而是通过货币、土地、人力资源等多个维度,重构了寺院在地方经济中的实际作用。我特别欣赏作者运用现代GIS技术来辅助历史地理分析的手法,这使得原本抽象的“势力范围”变得可视化、可触摸。读到最后,你会清晰地看到,唐朝的兴衰荣辱,在某种程度上,也刻在了这些宗教建筑的选址和香火的盛衰之中。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宗教史或地理史的简单叠加,它提供了一种跨学科的、立体的历史观察视角,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唐代社会肌理的人来说,都是案头必备的宝典。
评分我向所有对古代军事思想感兴趣的朋友们强烈推荐《孙吴易传:战争哲学与治世之道》。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地解读《孙子兵法》的条文,而是将孙武的思想放置在春秋战国复杂的政治生态中进行“活化”处理,探讨其思想体系如何从单纯的军事指南演变为一套涵盖外交、内政、乃至个人修养的“治世哲学”。作者的笔法极具感染力,他不像某些学者那样堆砌晦涩的训诂,而是用极富画面感的语言,将那些古代的战争场景和智谋对决描绘得惊心动魄。书中对“形”与“势”的辩证关系的长篇论述尤其引人入胜,它不仅解释了战场上的排兵布阵,更延伸到了权力结构的构建与瓦解。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学到了军事谋略,更重要的是,理解了一种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最高境界的辩证思维方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古老的兵书真正“活”了过来,成为可以指导现代人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和战略决策的智慧源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