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01】 古典詩歌選讀

【A301】 古典詩歌選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文顏,侯雅文,顏天佑-編著 著
图书标签:
  • 古典诗歌
  • 唐诗
  • 宋词
  • 诗词鉴赏
  • 文学经典
  • 中华文化
  • 传统文化
  • 诗歌选集
  • 名篇赏读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际图书快线专营店
出版社: 三民
ISBN:9789571446196
商品编码:29923368230
包装:平裝
开本:24開
出版时间:2017-06-30
页数:387
正文语种:中文繁體

具体描述

目录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包含【A301】古典诗歌选读内容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图书名称: 【B508】近现代文学思潮与流派研究 ISBN: 978-7-101-14567-8 作者: 王怀德 著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装帧: 精装 / 16开 定价: 128.00 元 字数: 约 55 万字 内容简介: 《【B508】近现代文学思潮与流派研究》是一部深度聚焦于中国近现代(约1840年至20世纪末)文学发展脉络、思潮演变及主要流派建构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梳理和剖析这一转型期文学的复杂性与独特性,力求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关联、外部的社会影响以及对中国文化现代性构建的深远意义。全书结构严谨,资料翔实,论证充分,不仅对专业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相关专业学生及对中国近现代文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而言,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导读与深度解析之作。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与文学的自觉(1840-1919) 本部分首先立足于晚清剧变的宏大历史背景,探讨西方思潮的涌入如何冲击并重塑了传统的文学认知。作者并未将目光局限于晚清的“旧文学”表象,而是着力分析在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下,知识分子如何进行“文学的自觉”。 传统文学的瓦解与改良: 详细考察了桐城派的衰落、湘学、蜀学的残余影响,以及晚清小说——特别是谴责小说和侠义小说的兴起与社会批判功能。重点剖析了李伯元、吴沃尧等人如何试图以“小说革命”为工具,实现社会改良。 新文学的萌芽与冲突: 深入探讨了林琴南的“文言白话之争”的复杂性,以及早期白话文运动的艰巨性。集中分析了梁启超在《论小说之小说界革命》中提出的理论先导作用,以及新民思想对文学内容提出的新要求。 早期现代性的探索: 聚焦于“五四”前夜,鲁迅、周作人等先驱者在思想上的孕育过程。本书特别梳理了进化论、达尔文主义、叔本华哲学以及西方浪漫主义、自然主义思潮如何在有限的译介中,为后续的文学转向提供了思想资源。 第二部分:现代主义的勃兴与探索(1917-1937) 这一部分是全书论述的核心之一,系统描绘了新文化运动后,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所经历的剧烈变革与多元探索。 文学革命的深化与流派分化: 细致分析了“五四”白话文运动如何从理论走向实践,并迅速催生了多种风格迥异的文学群体。 浪漫主义与“五四”精神的继承: 探讨了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创造社”所代表的浪漫主义思潮,分析了其对个性解放、反叛传统、以及对“新生命”的讴歌,并将其置于欧洲浪漫主义传统的参照系中考察。 现代主义的引入与实验: 重点剖析了“新感觉派”的兴起。本书不仅介绍了施蛰存、穆时英等人的代表作,更深入分析了他们如何借鉴西方意识流、碎片化叙事、都市丛林心理描写等技巧,力图描摹现代都市人的疏离感与内在的异化。 现实主义的坚守与发展: 详尽评述了茅盾、老舍、巴金等作家如何以更成熟的笔触,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与民族危机。特别是对茅盾《子夜》的文本细读,揭示了其如何运用社会学分析方法构建复杂的现代社会图景。 第三部分:左翼文学与社会批判的深化(1927-1949) 本书将此阶段的文学视为对前一阶段形式主义探索的一种回应与转向,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和阶级意识。 左联的理论建构与影响: 梳理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背景、理论纲领(如“为人生”的文学观),及其对 1930 年代文学创作的强大组织力和方向引导作用。 乡土文学的成熟: 重点分析了沈从文、废名等人在湘西田园牧歌式的叙事中所蕴含的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以及其独特的“人性论”立场。同时,也分析了其他现实主义作家如何深入农村,描摹农民的抗争与苦难。 战争年代的文学主题: 考察了抗日战争爆发后,文学如何迅速转向,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分析了延安文学的“群众化”倾向及其对通俗化、歌谣化等形式的探索。 第四部分:共和国初期的文学转型与反思(1949-1979) 本部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学的制度化和意识形态化进行了严谨的学术考察,同时保留了对少数非主流声音的关注。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建立: 详细阐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石,以及它如何成为 1950 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规范。分析了“十七年文学”在塑造国家英雄形象、描绘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方面的成功与局限。 探索中的阵痛: 关注“反右”运动前后,知识分子群体的创作困境,并简要论及“健康发展”的文学在形式和主题上所做的努力与妥协。 特殊时期的文学: 描述了“文革”期间文学的极度压抑状态,但同时也指出,即便是高度同质化的叙事中,依然存在着对民间叙事和口头传统的潜移默化的继承。 结语: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近现代文学视为一个持续不断的、充满张力的“现代性工程”。它不满足于对名家名作的简单介绍,而是力求通过对思潮、流派、理论批判三者的交叉分析,构建一个立体、深刻且富有批判精神的研究框架。全书的论述风格客观冷静,拒绝标签化,致力于还原复杂历史情境下的文学生态。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引人注目了,光是看到封面上那淡雅的水墨晕染和宋体烫金的标题,就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捧在手心仔细摩挲一番。我喜欢这种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质感的平衡。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米白色的哑光纸,触感温润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我这种喜欢窝在沙发里一读就是一下午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排版布局更是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字号大小适中,行距疏朗有致,最妙的是,每隔几页还会穿插一幅与诗歌主题相契合的古代画作或书法拓片,虽然是黑白印刷,但那种意境一下子就被勾勒出来了,仿佛能透过纸张嗅到墨香和旧时光的味道。装订工艺结实,书脊平整,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担心散页,可见其装帧之精良。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陈列在书架上欣赏的艺术品,拿在手中便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文化重量,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美好的期许。

评分

这本书的引言部分写得真是如沐春风,一点都不像那种枯燥的学术导读,反而更像是一位饱学之士,在冬日暖阳下,亲切地与你攀谈起诗歌的源流与魅力。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文学理论,而是从生活中的一个寻常场景切入,比如“清晨推开窗户闻到露水打湿青苔的气味”,然后自然而然地引申到唐诗宋词中对自然意象的捕捉,让人瞬间觉得那些遥远的古人其实离我们很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意境”的阐释,他用了一种非常形象化的比喻,把意境比作音乐中的休止符,正是那些“未言之语”,才给了读者最大的想象空间。这种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读者的门槛,同时又兼顾了资深爱好者的深度需求,让我在合上引言时,感觉自己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有了一个更宏大、更具个人情感投射的全新视角。

评分

说实在的,我对诗歌选本的期待往往是功利性的,希望它能提升我的文学素养。但这本书带给我的体验,远超出了“学习”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慢疗”。我发现自己开始有意无意地,将书中的意象内化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比如,读到描写竹林风声的诗句时,出门时便会特意留意风穿过树叶的声音是否也带着那份古意;或者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脑海中会浮现出苏轼那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这本书似乎有一种魔力,它不是简单地让你记住某几句优美的辞藻,而是潜移默化地为你构建了一套古典审美的底层逻辑,让你的内心世界多了一份从容与超脱,阅读结束后很长时间,那种宁静感依然萦绕心头,让人忍不住想再翻开某一页,重温那份宁静。

评分

这本书的注解部分,可以说做到了“恰到好处”的克制与精准。我最讨厌那种恨不得把每一个字都解释得面面俱到的脚注,生怕读者自己动脑筋。然而,这本书的注释却非常尊重读者的智力。它不会对过于直白或众所周知的典故进行冗余的解释,而是集中火力攻克那些真正晦涩难懂的专有名词、历史人物的代称,以及一些在特定语境下才成立的古老习俗。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的“背景补充”信息非常精炼,例如,某句诗可能与当时的某次战争或某个贬谪事件有关,只需要寥寥数语,就能立刻点亮诗歌背后的情感张力,让读者不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能更深层次地进入到诗人创作时的心境之中。这种注释的哲学,是“提供工具,而非代为思考”。

评分

我通常对这种“选集”类的书籍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担心选得不够全面或者太偏向于某位大家。但这本书的选目,展现出一种近乎完美的广度与深度并存的策略。它不仅收录了那些家喻户晓的“必背篇目”,比如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这些基石自然是少不了的,但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大胆地穿插了许多容易被主流教科书忽略的“遗珠”。例如,一些初唐边塞诗中那些粗犷而充满生命力的篇章,或是晚唐小令中那种略带靡散却极具时代气息的声调,都被精心挑选出来。这种编排并非随意堆砌,而是能明显看出编者在梳理一条清晰的诗歌演变脉络,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不同朝代、不同流派之间微妙的风格转换和互相影响,读起来一点也不会感到杂乱无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