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女人应知道的60个爱情潜规则
定价:25.00元
作者:叶笑影
出版社:海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8021350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假如爱情是游戏,这就是规则!揭示蕴涵在爱情中的潜规则,用规则来称量爱情的分量,来说尽爱情的真相。
内容提要
爱情中不可能有所谓的条条框框,但*不是可以让你为所欲为,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潜规则时时刻刻操纵着你幸福的命脉,如若违背,快乐灰飞烟灭,欢笑逃之夭夭,感动无处可寻,爱人,不是成了仇人,便是陌路天涯。
目录
1 沉没成本:你爱我好,不爱我拉倒
2 彼得梯子定律1:灰姑娘无法胜任的角色
3 彼得梯子定律2:婚姻中的“攀梯情结”
4 投入产出大化:爱情中的理性选择
5 雌鸟的择偶标准:的经济基础是爱情的物质保障
6 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不做希腊神话中的美狄亚
7 劣币驱逐良币:好男人真的难找吗?
8 支付超过价值的中标者:女孩的赢者魔咒
9 破窗理论:千万不要考验爱情
10 机会成本:幻想更好的,就会失去好的
11 经济学中的AA制:恋人之间要不要AA制?
12 爱情中的园丁和果实:好女人应该是个好园丁
13 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爱上他的缺点
14 安全感VS幸福感:“干得好”VS“嫁得好”
15 两性之间的本质差异:聪明女孩,爱到八分相宜
16 柏拉图的神话:你才是能使自己完整的人
17 投资是创造新资产的过程:综合素质决定爱情命运
18 只分享今天的爱情:爱他,就别搭理他的过去
19 鲶鱼效应:让爱情重新换发光彩
20 “公地”制度:多角恋爱多危险
21 吸血蝙蝠与野马:鞋子里的沙VS遥远的路径
22 物理中的测不准原理:爱情不是生活的筹码
23 需要保鲜的东西都容易变质:爱情可以保鲜吗?
24 囚徒困境:男废耕女废织的纯粹爱情
25 心理学定义的善良:不要怕伤害你爱的人
26 墨菲定律:丘比特是一个盲童
27 男人拟理倾向:爱他,就甭拿来吓他
28 被保险人的道德陷阱:没有人给爱情上全险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引人注目,那种深沉的暗红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既神秘又充满力量的感觉。我是在一家独立书店里偶然翻到的,当时是被它直白的书名吸引了。我一直觉得,爱情这东西,说起来玄乎,但背后一定有某种可以被捕捉的规律。我期望这本书能像一本武功秘籍,把那些藏在日常互动里,让很多女性感到困惑和挫败的“暗号”一一揭示出来。我尤其关注它会不会探讨现代社交媒体对亲密关系的影响,毕竟现在信息太多,反而让人更看不清彼此的心意了。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情境分析,比如在约会初期如何判断对方的诚意,或者在关系稳定后如何保持激情和新鲜感,那就太棒了。我希望它不是那种空泛的“要自信、要独立”的口号式说教,而是真的深入到人性的幽微之处,教我们如何更智慧地去爱,去保护自己,同时也更好地去经营一段长久的关系。这本书的厚度看起来适中,希望内容足够扎实,能够让我读完后对“爱情”这个主题有一个更清醒、更具掌控力的认识。
评分坦白讲,我拿起这本书是带着一种“病急乱投医”的心态,但读进去后,发现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完全不像我预想中的那种“江湖术士”式的指导手册。它更像是一位年长、阅历丰富的女性朋友,坐在你对面,用一种温和却不失犀利的方式,和你聊起那些我们在闺蜜聚会时才会低声谈论的敏感话题。我最欣赏的是它对“自我价值”的强调,它似乎在反复提醒读者,任何所谓的“规则”都不能凌驾于个人的幸福感之上。书中对“期望管理”的论述令我耳目一新,很多时候,我们的痛苦源于对伴侣的幻想与现实的落差,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调整视角的工具箱。我特别想知道,书中关于“冲突解决”的部分是如何论述的,因为争吵往往是关系的分水岭。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具体到语言层面的“如何表达不满而不带指责”的范例,那无疑是极具实操价值的。总体来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它引发了我对自身过往情感经历的深度反思。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略显平铺直叙,但这种直白反而增强了它的可信度。它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堆砌,而是用了一种非常“接地气”的口吻,仿佛每一个观点都是从无数次失败和成功的案例中提炼出来的精华。我注意到书中穿插了一些社会学或心理学的概念,但都被巧妙地融入了日常案例中,没有让人感到晦涩难懂。这本书给我的一个核心感受是“边界感”的重要性。很多女性在亲密关系中容易过度付出或过度依附,这本书似乎在教我们如何坚定地守住自己的“领地”,既不疏远对方,也不让自己被吞噬。我希望后续的章节能够更深入地探讨“成熟的爱”和“童年依恋模式”之间的关联。如果它能提供一些自我测试或反思小练习,帮助读者对照自身的行为模式进行修正,那就更完美了。目前读到的部分,已经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待亲密关系中的一些“盲点”了。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当天晚上,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前三分之一的内容。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它对“男性思维”的剖析,那种尝试去理解异性视角,而非简单地批判或美化的态度,非常难得。很多情感书籍都容易陷入“讨好型人格”的批判,但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策略性地平衡给予与索取”。我特别期待它在谈论“吸引力”时,能超越外表和物质的肤浅层面,探讨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难以言喻的“磁场”是如何构建和维持的。比如,它会不会讨论“适当的神秘感”在长期关系中的作用?或者,如何应对关系中出现的“审美疲劳”?我一直在寻找一本不把女性塑造成受害者,而是赋能给她们工具,让她们可以主动设计自己爱情剧本的书。这本书目前的基调似乎是偏向于“工具书”而非“心灵鸡汤”,这正是我所需要的。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关于情感智力的集中训练。它不提供快速修复的“万能药”,而是要求读者进行长期的、有意识的自我管理。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在脑中将书中的理论套用到过去遇到的某个人或某件事上,进行“复盘”。书中对于“沉默的价值”和“非语言沟通”的讨论尤其精彩,它揭示了许多我们在争吵时错失的信号。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我能在更早的时候读到这本书,我的几段恋情会不会走向不同的结局。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爱情不是一个需要被“搞定”的任务,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的动态系统。我非常希望作者能在最后几章集中讨论一下如何识别并应对那些具有破坏性的人格特质,因为在现实世界中,学会“及时止损”的艺术,与学会“如何去爱”同样重要。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超出了我最初对一本关于“潜规则”书籍的想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