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诗文选评 尚永亮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84987

柳宗元诗文选评 尚永亮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8498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柳宗元
  • 唐诗
  • 唐文
  • 古籍
  • 文学
  • 经典
  • 选评
  • 尚永亮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唐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4987
商品编码:29978380980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柳宗元诗文选评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532584987
定价:32 元 本店价:25.6 元
折扣:【80】 节省:6.4 元
分类:  →  
货号:1717361
图书简介 本书精选中唐著名作家柳宗元文学性较强的诗文六十余篇,按照柳宗元生平活动的轨迹,分为“入仕前后(790-804)”、“谪居永州(805-814)”、“诏返与再贬(815)”、“刺史柳州(815-819)”四个部分,各部分均有生平活动简述;所收诗文大致按创作先后、前诗后文的顺序编排,每篇均加简明注释,最后加以讲评。", 作者简介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盛唐气象与个体悲歌:李白诗文的浪漫主义世界 本书旨在深入探索盛唐最负盛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与散文创作,剖析其作品中蕴含的磅礴气象、奇特的想象力,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独特心绪。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后世誉为“诗仙”。他的文学成就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巅峰之一,以其豪迈奔放的风格、对自由的无限向往和对宇宙万物的独特观照,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本书将结构化地梳理李白诗文的创作脉络,从其早年游历求仙的梦想,到长安的政治抱负,再至晚年的漂泊与感慨,力求呈现一个立体而丰满的“李白形象”。我们的分析不仅关注其作品的艺术技巧——如七言歌行的雄浑、绝句的精炼与洒脱,更着重于挖掘其思想内核与时代背景的深刻关联。 第一部:初识仙踪与求道之梦 李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思想底色深受道家文化的影响。本部分将聚焦于他青年时期,特别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后的创作。 1.1 蜀地遗风与出蜀的渴望: 追溯李白早年生活于四川的经历,分析蜀地山川的雄奇如何塑造了他早期的浪漫情怀和对自然的亲近感。《蜀道难》是这一时期最光芒四射的篇章。我们将详细剖析其如何运用夸张、比喻和惊叹的语气,营造出蜀道的险峻与神秘,探讨其中蕴含的对世俗束缚的逃离倾向。 1.2 游仙思想的诗歌化表达: 李白对仙道的追求并非简单的宗教信仰,而是一种对超越世俗、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哲学向往。本章将梳理他诗中反复出现的“五岳寻仙不辞远”、“天门中断楚江开”等意象,阐释“仙”如何成为其构建理想人格的载体。对比同时代的其他诗人,李白对仙境的描绘更具动感和个体主观色彩,强调的是“我欲乘风归去”的主动进取。 1.3 《登金陵凤凰台》:自我的初步确立: 这一时期的作品,已开始显露出诗人对自己才华的强烈自信。通过对《登金陵凤凰台》的细读,可以发现诗人已然将个人的情怀与历史兴衰相融合,展现出一种超越年龄的成熟视角。 第二部:长安的幻灭与诗歌的鼎盛 公元742年,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踏上了前往长安的征程。这一时期,是李白创作的黄金期,也是其政治理想遭受现实重创的时期。 2.1 翰林供奉的宫廷岁月: 简述李白在唐玄宗身边的短暂经历。尽管位卑职微,但这段经历极大地丰富了他的视野,使他得以近距离观察权力中心,也为他日后那些充满傲岸和不平的篇章提供了素材。重点分析他为宫廷所作的应制诗,并探究这些作品中“盛唐气象”的体现——即一种昂扬向上、自信奔放的时代精神。 2.2 盛唐的“酒神精神”: 酒在李白诗歌中是不可或缺的介质。本章将探讨李白饮酒的文化意涵,它不仅是诗人排遣郁闷的方式,更是激发其想象力,使其精神世界与天地融为一体的媒介。“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酒使得“现实”的边界消融,通往他所向往的“自由”境界。 2.3 友谊的歌颂与赠别诗的典范: 李白与杜甫、吴筠、贺知章等人的交往,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赠答诗篇。这些作品是研究盛唐文人交游的重要材料。我们重点分析其赠别诗的特点:既有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又不乏豁达洒脱的祝愿,少有缠绵悱恻之态,多显大气磅礴之风。 2.4 政治理想的破灭与《梦游天姥吟留别》: 当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李白选择了用文学来构建一个更广阔、更自由的王国。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深入解读,是理解李白浪漫主义精神的关键。分析其如何运用“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等奇特的意象群,构建一个光怪陆离、超越时空的梦境,以此抗衡现实的压抑。 第三部:漂泊中的反思与晚年的悲怆 安史之乱是李白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使得他从一个追求入世的才子,逐渐转变为一个心系家国的流亡者。 3.1 报国无门的遗憾与对时局的关切: 尽管李白一生不事权贵,但他对国家命运抱有深切的关怀。我们将审视他在战乱时期,特别是卷入永王李璘幕府事件后的心态变化,分析他诗歌中流露出的对时局的痛心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可奈何。 3.2 绝句的成熟与语言的凝练: 晚年的李白,在保持豪放之风的同时,其创作也趋于精炼。本部分将专门研究他的五言和七言绝句,如《早发白帝城》等。分析其如何用最简洁的语言,捕捉瞬间的意境,体现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沉静与豁达。 3.3 孤独的哲学意蕴: 随着年岁增长,李白愈发感受到个体在浩瀚宇宙中的孤独。这一时期的作品,虽然仍有豪迈之气,但底色中渗入了对人生虚幻性的深刻体悟。对月独酌的场景,不再仅仅是欢聚的序曲,更成为与宇宙进行哲学对话的场所。 结语:不朽的浪漫之魂 本书最后总结李白对后世文学,特别是宋词和元曲风格形成的影响。李白的文学遗产,不在于他是否实现了一生的政治抱负,而在于他通过诗歌,为后人提供了一种面对困境时,坚守精神自由与人格尊严的典范。他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物质载体,更是个体生命力在历史局限下爆发出的最强音。阅读李白,就是重温一次中国古典浪漫主义精神的洗礼。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学考古之旅。评者似乎对柳宗元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与韩愈等人的思想交流,乃至他个人仕途的坎坷,都了如指掌,并将这些信息无缝地融入到对作品的赏析之中。这种“以史入诗,以文证史”的评点方式,使得柳宗元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不再仅仅是教科书上那个孤寂的被贬谪者。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他后期山水文学如何从写景转向抒发哲理的过渡性分析,这显示了作者对柳宗元创作生涯的整体把握能力。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普通的选集,它更像是一部精致的、高度浓缩的柳宗元研究导览,能够极大地提升读者对唐宋八大家中这位重要人物的鉴赏水平和理解深度。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选评”这类书籍是抱持着审慎态度的,总担心过多的解读会冲淡原作的韵味,变成故作高深的理论堆砌。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的评点就像是恰到好处的调味料,不多不少,恰好能提升食材本身的鲜美。评者并没有过多地进行宏大叙事,而是着眼于具体的词语、句法结构,以及那些微妙的情感转折。例如,对几篇著名的寓言体文章的点评,不仅仅停留在故事的讽刺层面,更深入挖掘了柳宗元在政治失意后,如何将人世的无奈巧妙地熔铸在神怪志怪的叙事之中,这展现了他文学母题的复杂性。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在重读那些诗文时,总能发现新的光彩,体会到何为“诗中有史,史中有诗”。对于想要深入研究柳宗元文学思想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扎实的文本基础和精妙的参照视角。

评分

偶然翻到这本“柳宗元诗文选评”,真是让人心情豁然开朗。我一直对唐代文学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在逆境中依然能保持风骨的文人。柳宗元的贬谪经历,赋予了他的作品一种独特的沉郁与旷达并存的基调。这本书的选篇眼光独到,既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名篇,也收录了一些相对冷门的佳作,让人得以窥见这位文学巨匠在不同心境下的创作风貌。选评部分更是精彩,评者似乎能穿透时空,直抵柳宗元的心底,用现代的眼光和深厚的学养,为我们解读出字里行间隐藏的深意。读罢这些评语,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简单的旁观者,而是有了一位引路人,带我领略了盛唐气象下,一位伟大灵魂的挣扎与升华。特别是那些关于他山水游记的解析,把“孤舟蓑笠翁”的意境描摹得入木三分,让人仿佛能闻到潇湘湿润的空气,感受到那份遗世独立的清高。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颇得我心,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社的匠心。作为一本经典的选本,它在传承古典美学的同时,也做到了面向现代读者的易读性。柳宗元的散文,特别是那些政论性的文章,气势磅礴,逻辑严密,是古代散文的典范。这本书在选评这些文章时,清晰地梳理了其思想脉络,帮助读者在浩瀚的唐代思想史中定位柳宗元的独特贡献。我特别欣赏评者对“性、情、理”三者在柳宗元作品中交织关系的探讨,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他的哲学立场。读完这本选评,我仿佛完成了一次与古代一位智者进行深度对话的旅程,收获的不仅是文学知识,更是一种面对困境时应有的精神韧性。

评分

对于我这样的文学爱好者而言,最怕的就是那些故作高深的解读,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却显得十分亲切和流畅,评语的用词精准却不晦涩,即便是初次接触柳宗元作品的读者,也能顺畅地跟上评者的思路。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遥远的唐代文人和我们当下生活。特别是书中对柳宗元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比如对“江”、“月”、“雪”等核心意象的反复出现及其象征意义的层层递进的梳理,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这些经典意象的理解层次。它不是教条地告诉你“应该怎么看”,而是启发你“可以这样想”,这种开放式的引导,才是真正优秀的学术普及之作。读完后,我迫不及待地想回去重读一遍柳宗元的全集,去验证和感受评者所指出的那些微妙之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