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古琴樂律專著。捲上五篇,為《琴律說》《仲呂復生黃鍾論》《以度起律以律起度辨》《管音彆有倍半之法與弦音不同論》《五聲以中聲上字為宮論》;捲下亦五篇,為《讀管管見琴弦五聲定分說》《三弦獨下一徽五弦獨上半徽論》《琴弦鏇宮轉調說》《鼓琴必按節論》《彈琴有念工尺之法論》。篇後多附有繪圖及進一步的說明。其大旨以清代禦纂《律呂正義》為宗,旁及《管子》及清代王坦《琴旨》之說,其“仲呂復生黃鍾”等論不乏自己獨到的見解。總體仍以舊音階立論,又認為彈琴須念工尺、按拍闆。這本《琴律一得》真是讓人耳目一新,它不像市麵上那些故作高深的樂理書籍,反而充滿瞭生活的氣息。我一開始還擔心會讀得一頭霧水,畢竟我對傳統音樂的瞭解僅限於“聽個熱鬧”,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親切,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琴師,在你身旁,不厭其煩地為你拆解那些看似玄奧的指法和音律。它不僅僅是教你如何彈奏,更重要的是,它引導你理解每一根琴弦背後蘊含的情感和哲學。比如書中描述“流水”的段落,作者沒有堆砌復雜的術語,而是通過對自然現象的細膩觀察,讓你瞬間就能把握住那種潺潺流動、變化萬韆的意境。讀完之後,我再去聽那些古麯,耳朵裏似乎多瞭一雙“慧眼”,能分辨齣細微的顫音和力度的變化,體會到古人所說的“韻外之緻”。這種由內而外的理解,遠比死記硬背技巧來得深刻。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旁徵博引卻又恰到好處的敘事方式,讓人在學習技藝的同時,也進行瞭一次精神的洗滌。這本書的價值,絕不是停留在“技法指導”這個層麵,它更像是一份通往內心寜靜的地圖,指引著每一個熱衷於此道的人。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覺是“返璞歸真”。市麵上太多關於技巧的書籍,恨不得把每一種可能性都量化,恨不得把每一個動作都拆解成最細微的肌肉運動。但《琴律一得》的視角非常高遠,它似乎在告訴我,所有的技巧都是為錶達服務的,真正的美,源於對事物本質的洞察。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討論“指力”和“氣息”時,所用的那些充滿詩意的比喻。比如,他將指力比作山澗之泉,強調的是持續的滲透力而非蠻橫的衝擊力;將氣息比作風的流嚮,強調的是順應自然而非對抗阻力。這種描述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的想象力,讓我不再把練習視為枯燥的重復勞動,而更像是一場與自我、與材質之間的對話。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為你構建瞭一個強大的精神支撐係統,讓你在遇到瓶頸時,知道該嚮內求索,而不是盲目地嚮外尋求捷徑。它教會我的,是如何帶著敬畏之心去對待手中的樂器,去尊重聲音的生成過程。
評分自從翻開《琴律一得》,我發現自己對時間的感知都慢瞭下來。這本書的節奏感非常獨特,它不是那種催促你快點翻頁的敘事,而是鼓勵你在每一個章節停下來,細細品味其中的韻味。我尤其對其中關於“修身養性”與“樂律構建”之間關聯的論述印象深刻。作者沒有將音樂視為孤立的技巧,而是將其置於整個生命哲學和宇宙觀的框架內進行探討。比如,如何通過對音高、節奏的精確控製,來映照內心的平衡與世界的秩序,這部分的探討已經超越瞭樂理的範疇,上升到瞭形而上的思考層麵。書中穿插的那些曆史典故和文人軼事,都服務於對核心觀點的烘托,絕非為瞭湊字數而生硬植入。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跟隨一位飽學之士遊曆山川,他指著眼前的飛瀑流泉,然後告訴我,這正是某種特定音階的聽覺體現。這種跨越感官的連接,讓閱讀體驗變得極其立體和豐富。讀完一個段落,我常常需要閤上書本,在房間裏踱步許久,消化那種深沉的意境。
評分閱讀《琴律一得》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一次心境的淬煉。它的語言風格非常成熟穩重,既不失傳統士大夫的典雅,又沒有故作姿態的晦澀難懂。作者似乎對樂律的理解已經達到瞭融會貫通的境界,下筆時行雲流水,但每一個字句都沉甸甸的,蘊含著多年的體悟。我尤其佩服作者對“悟”的強調。他反復提及,真正的琴律之美,是無法完全被文字和符號所捕獲的,它需要一種臨在感和體悟力。書中描述的那些關於如何進入“忘我”狀態的段落,對我啓發很大。我試著將書中的指導融入到日常的冥想和練習中,效果遠超我預期的效果。它讓我明白,無論是學習任何一門技藝,最終目標都不是成為一個“熟練的匠人”,而是成為一個“有感悟的創造者”。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視角,去審視傳統藝術的深層意義,並將其與現代生活的節奏進行和解與融閤。
評分坦白說,我過去對傳統樂器的學習總是抱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那些老舊的典籍晦澀難懂,是給“專業人士”準備的。然而,《琴律一得》完全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它的結構設計極其巧妙,像是一層層剝開的洋蔥,每深入一層,都有新的驚喜和豁然開朗的感覺。最吸引我的部分是它對“心法”的闡述,作者反復強調“手隨心動,心隨境轉”,這不僅僅是針對彈奏者的忠告,更是對所有藝術追求者的精闢總結。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講如何處理“留白”,那種處理方式讓我醍醐灌頂——音樂的魅力,有時恰恰在於那些沒有被演奏齣來的聲音。書中對不同調式在錶達不同情緒時的細微差彆分析得鞭闢入裏,我試著按照書中的建議調整瞭自己練習時的心境,效果立竿見影,原本僵硬的指法似乎一下子變得柔軟而富有生命力瞭。這本書的排版也很舒服,大量留白的設計,讓人在閱讀時就不會感到壓迫,仿佛在跟著作者一起呼吸,一起沉思。它不是一本教科書,它更像是一位良師益友,用一種極其剋製而又飽含熱情的筆觸,為你打開瞭一扇通往古典美學的大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