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智库报告:新保守主义智库与美国外交政策
定价:35.00元
作者:库必来·亚多·阿林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520215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智囊团/智库主要是指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影响决策为研究目标,以公共利益为研究导向,以社会责任为研究准则的专业研究机构。事实上,美国总统会聘请智库的专家担任他们的高级职位,并向智库寻求政策上的建议。本书共十六个章节,内容涵盖美国智库的概述、分类、理论等方面。作者通过分析美国*知名、*有影响,且具有代表性的智库在某些时期(小布什、克林顿任期)的运作模式,来展现智库对美国政治的重要影响。本书既能了解到美国智库的背景知识,又能理解美国智库的发展路径,适合智库、科研机构、相关机构,以及智库研究者研读。
内容提要
库必来·亚多·阿林博士借助于西方政治学理论和智库研究理论的分析框架,对美国智库的行为方式展开解读,通过旁征博引,总结了新保守主义智库介入美国外交政策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与教训,体现了美国智库研究的理论纵深感和历史纵深感。同时也在程度上,突破了美国主流话语对于美国智库所营造的过于理想化的描述。因而有助于让身处美国之外的读者,以一种更加全面和客观的眼光,来看待和吸收美国智库的发展经验。
目录
目 录
致谢
译丛总序
译者序
译者导读:智库在美国外交决策机制中的地位
章 智库,美国外交政策的智囊团
第二章 研究方法: 智库分类法
第三章 政策共同体,政策倡议联盟与认知共同体
第四章 智库政治影响的理论阐释
第五章 政治制度的碎片化与唱反调者
第六章 外交关系协会、布鲁金斯学会和新保守主义倡议型智库
第七章 精英理论
第八章 承包研究项目的智库——军工复合体的者?
第九章 基金会、企业慈善事业和政治倡议活动
第十章 从事政策营销的政策倡议型智库
第十一章 新保守主义智库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角色
第十二章 克林顿
第十三章 小布什
第十四章 布什主义、新保守主义关于美国独大的概念
第十五章 新保守主义智库,政策倡议联盟?
第十六章 结论: 美国政治与思想之战
附录一 参考文献
附录二美国知名智库作者介绍
作者:库必来·亚多·阿林(Kubilay YadoArin)政治学专业,现于慕尼黑大学攻读美国文化史博士学位。
译者:王成至,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著有《世界城市与创新城市》等多部著作。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名字,就是《智库报告:新保守主义智库与美国外交政策》。一看到这个标题,我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一份沉甸甸的学术考察。我对“新保守主义”这个标签一直怀有复杂的情感,它似乎总是与一种坚定的、有时甚至带有干预色彩的外交政策相联系。而“智库”这个概念,则是在现代政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们是思想的孵化器,也是政策的风向标。将这两者放在一起,我立刻产生了一种想要深入了解其内在联系的强烈愿望。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地梳理出新保守主义思潮在美国政治思想体系中的定位,它并非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清晰的理论根源和历史发展脉络。从对自由民主价值观的坚定信仰,到对美国在全球舞台上角色的独特理解,这些核心理念是如何在特定的智库中被孕育、发展并最终转化为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政策建议的?我想,作者必定会深入分析几个标志性的新保守主义智库,比如它们是如何运作、如何组织研究、以及如何将研究成果有效传播给决策者和公众的。 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来生动地展示新保守主义智库在影响美国外交政策方面的实际作用。比如,是否能通过分析某一历史事件的决策过程,来揭示这些智库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它们提出的倡议,是否真的改变了政策走向?其影响范围又有多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有力的证据和翔实的史料,来支撑其论点,而不是停留在泛泛而谈的理论层面。 另外,对于“报告”这个词,我也赋予了它特殊的含义。它可能意味着这本书是一种基于实证研究、严谨分析的成果,而非简单的观点输出。作者是否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专家访谈,甚至是公开数据的收集,来构建其研究框架?这样的深度挖掘,对于理解复杂的外交政策制定过程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智库报告:新保守主义智库与美国外交政策》这个书名,就如同一个引子,激发了我对美国外交政策背后思想力量的好奇。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更清晰地看到,那些在幕后默默耕耘的智库,以及新保守主义这一重要的政治哲学,是如何共同塑造着世界的格局。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光是读出来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感。《智库报告:新保守主义智库与美国外交政策》。这让我立即联想到那些在象牙塔里埋首研究,却能对现实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和机构。尤其“新保守主义”这个词,它所代表的那种坚定、有时甚至可以说是激进的政治哲学,一直是国际政治学领域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我对它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新闻报道和一些通俗读物上,而这本书的标题,则暗示着一种更深入、更系统的分析,去探究这个思潮是如何在智库这个载体中孕育、发展,并最终影响到美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国的对外战略。 我猜测,书中肯定会花不少篇幅去梳理新保守主义的源头,以及它在美国政治哲学中的演变历程。从芝加哥学派的自由主义思潮,到后来越战时期对美国衰落的担忧,再到冷战后期对苏联的批判,新保守主义的思想是如何一步步成型,并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和政策主张。而“智库”这个关键词,则意味着作者不会止步于理论的探讨,而是会聚焦于这些思想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机构,比如美国企业研究所、传统基金会,甚至一些更具争议性的组织,被系统化、工具化,并最终递交给决策者。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具体的案例分析,来展示这些智库是如何运作的。它们是如何招募学者和前官员?它们的研究成果是如何通过报告、研讨会、媒体发声等多种渠道传播的?它们与政府部门,尤其是国务院、国防部,是否存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旋转门”效应?有没有哪些具体的政策提案,是由这些智库提出,然后被政府采纳,并最终付诸实施的?例如,关于“民主输出”、“先发制人打击”等概念,是否能在这个书中找到清晰的思想脉络和智库贡献的论证? 这本书的题目中“报告”二字,也让我联想到,它可能是一种基于一手资料的严谨研究。作者是否采访过相关的学者、政策制定者,或者查阅了大量的政策文件和智库内部资料?我想,这样的研究才最有说服力,才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新保守主义的思想是如何从书斋走向决策室,又是如何改变了美国乃至世界的格局。读这样的书,不仅仅是为了了解一段历史,更是为了理解权力是如何运作的,思想是如何影响现实的。 总而言之,仅仅从书名《智库报告:新保守主义智库与美国外交政策》就能感受到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它承诺提供一个关于美国外交政策背后思想引擎的清晰图景,揭示在新保守主义的旗帜下,那些智库如何扮演了塑造国家命运的关键角色。我期待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政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思想、权力和历史如何交织的深刻解读。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着实吸引眼球,《智库报告:新保守主义智库与美国外交政策》。光是这个题目,就足以勾起我对当下国际政治格局和美国外交决策背后逻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不能仅仅停留在政府的声明和官方渠道,更需要深入探究那些在幕后默默运作、提供思想支撑的智库。尤其是“新保守主义”这个标签,它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复杂的思想演变,一旦与美国外交政策相结合,便能引发一系列关于权力、意识形态、国家利益以及世界秩序的深刻思考。 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它可能是一项严肃的学术研究,深入剖析了新保守主义思潮如何在具体的政策制定过程中产生影响。我设想,作者大概会从新保守主义的起源和核心理念讲起,例如对国家力量的强调、对自由民主价值观在全球推广的信念、以及对集体安全和干预主义的倾向。然后,重点会放在这些理念如何被特定智库吸收、发展并转化为实际的外交政策建议上。我期待书中能够列举一些典型的新保守主义智库,比如PNAC(Project for the New American Century)之类的,并详细分析它们在某一时期(例如冷战后到911事件后)是如何通过出版报告、组织研讨会、游说政界等方式,塑造美国政府的对外战略。 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作者是如何衡量这些智库的“影响力”的。是看他们提出的政策有多少被采纳?还是看他们对公众舆论和学术界产生了多大的震动?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伊拉克战争的决策过程,其中新保守主义智库的“贡献”一直备受争议。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严谨的史料和数据,来支持作者的论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泛泛而谈的推测。毕竟,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极其复杂的产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将新保守主义智库的作用独立出来进行深入剖析,本身就是一项挑战。 此外,作为一个对国际关系理论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也会关注书中是否会触及一些理论层面的探讨。例如,新保守主义智库的运作模式是否可以被纳入某种更宏观的理论框架,比如建构主义、现实主义或者自由主义?他们的思想传播和政策影响机制,与这些理论有哪些契合或不符之处?同时,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讨论新保守主义思潮在美国国内的演变,以及它所面临的批评和挑战。任何一种思想流派都不会是铁板一块,它的内部也可能存在分歧和发展,了解这些细微之处,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美国外交政策的复杂性。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标题《智库报告:新保守主义智库与美国外交政策》给我留下了一个充满学术深度和现实关怀的印象。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帮助我理解美国外交政策的深层驱动力,洞察那些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思想力量。这种研究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和未来国际关系走向的一种重要启示。如果书中能够兼具理论的严谨和案例的生动,那么它无疑将成为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自带一种学术研究的庄重感和信息发布的即时感:《智库报告:新保守主义智库与美国外交政策》。这让我立刻产生了一种想要一探究竟的冲动。我对“新保守主义”这个概念一直很感兴趣,它似乎代表着一种在国际事务中更为自信、甚至有些激进的立场,而“智库”则扮演着思想策源地的角色。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无疑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的课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美国外交政策背后那张不为人知的“思想地图”。 我预想,书中必定会深入解析新保守主义的核心理念。例如,它如何看待国家主权、国际法,以及在推广民主和自由价值观方面的作用?这种意识形态是如何在美国的政治土壤中生根发芽,并逐渐壮大,最终渗透到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书中是否会梳理出几个关键的“新保守主义智库”,并详细介绍它们的历史沿革、主要成员、资金来源,以及它们在学术界和政界的影响力是如何构建起来的? 特别吸引我的是,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有力的案例来佐证其观点?例如,在某些重大的国际危机或冲突中,新保守主义智库是如何发出声音,提出建议的?它们提出的政策,有多少是被采纳了?其最终效果又如何?书中是否会涉及对这些智库影响力的量化评估,比如它们发表的报告被引用次数,或者其成员进入政府部门的数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摆脱空泛的理论探讨,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之上。 此外,作为一名关注国际政治的读者,我也会留意书中是否会讨论新保守主义智库的局限性、面临的批评,以及它们在美国国内和国际舆论场中的争议。任何一种思想流派,在历史的长河中都会经历兴衰起伏,其内部也可能存在复杂的演变和分歧。了解这些,才能让我们对新保守主义及其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作用,有一个更为客观和全面的认识。 总而言之,从《智库报告:新保守主义智库与美国外交政策》这个书名来看,我预感这会是一本深度挖掘、信息量大、且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著作。它不仅能帮助我理解美国外交政策的“如何”,更能让我们深入探究其背后的“为何”,洞察思想如何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关键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初读之下,就透着一股子“硬核”的味道:《智库报告:新保守主义智库与美国外交政策》。这不像是市面上那种快餐式的读物,而更像是一份经过精心打磨、充满学术严谨性的研究成果。我对“新保守主义”这个词并不陌生,它总是与一些颇具争议性的外交政策联系在一起,诸如“单边主义”、“强硬路线”等等。然而,我对它的理解往往是碎片化的,缺乏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认识。而这个书名,恰恰点明了它的目标:要深入剖析新保守主义思潮是如何通过那些被称为“智库”的研究机构,转化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实际行动的。 我设想,这本书的开篇,很可能会先勾勒出“新保守主义”在美国政治思想光谱中的位置,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有着清晰的思想渊源和历史发展脉络。从早期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到对国家力量和道德优越感的强调,再到冷战后对美国全球角色的重新定位,这一系列思想的演变,想必是书中重要的铺垫。接着,重点应该就会落在“智库”这个载体上。哪些是代表性的新保守主义智库?它们是如何运作的?它们的研究成果是如何被包装、传播,并最终影响到政治决策层面的? 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给出具体的案例分析。毕竟,外交政策的制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仅仅由一两个因素决定。书中是否能够清晰地展示,在某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新保守主义智库是如何通过其报告、研讨会、公关活动,甚至是直接的政策建议,对某项外交决策产生过实质性的影响?比如,对于一些重大事件的解读和应对,这些智库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们提出的观点,是否曾引发过激烈的辩论,或者被证明是后来政策失误的根源? 这本书的“报告”性质,也让我联想到它可能蕴含着丰富的实证研究。作者是否能够提供扎实的史料、数据,甚至是访谈记录,来支撑其论点?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获得这样一份经过深入挖掘和严谨分析的“报告”,将是非常宝贵的。它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美国的外交政策,更能让我们看到,思想如何成为塑造国家命运的强大力量。 总而言之,《智库报告:新保守主义智库与美国外交政策》这个书名,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渴望通过阅读它,能够对新保守主义这一重要的政治思潮,以及智库在美国外交政策制定中的关键作用,获得一个更加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