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朝闺秀诗柳絮集
定价:300.00元
作者:(清)黄秩模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0200843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3.47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刚吉口
凡例
鄭敘
黃敘
采雲山人叙
自敘
題辭
卷一
一東
童鳳四首
寒食舟中感懷
秋日次天津懷雲妹
贈漁婦
宫婉繭一首
元宵喜晤十六姪如岡
熊湄二首
寄逮
熊叶飛三首
寄衣
閨情為妹瑤飛作
熊琏半八首
涼夜
見蝶
題環壁草堂
哭母
感舊
桃葉渡
……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类“集部”作品抱持着一丝审慎的态度,担心内容会过于单薄或重复。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黄秩模先生的选集眼光非常独到。他似乎并未追求数量上的大而全,而是精心挑选了那些风格迥异、情感层次丰富的作品。有的诗篇风格清丽婉约,读来如春风拂面;有的则笔力遒劲,带着一丝不让须眉的英气,让人感到惊奇。这种多样的面貌,打破了人们对“闺秀文学”刻板的柔弱印象。此外,书中收录的篇幅和作者数量的平衡做得很好,使得阅读节奏张弛有度,不会让读者过早产生审美疲劳。每换一个作者,就仿佛进入了一个新的心灵空间,体验着不同的生活情境和情绪波动。这种阅读体验是动态的、充满探索感的,远非一次性读完一本小说所能比拟。它更像是一场漫长的、与多位古代女性进行精神对话的旅程。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后,首先被它的装帧设计所吸引,那种典雅又不失古朴的气质,很符合书中诗歌的韵味。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前言和注释部分,这部分工作做得非常扎实细致。对于许多生僻的典故和清代特有的服饰、礼仪用词,作者都做了清晰的考证和解释,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没有这些辅助性的知识,很多精妙之处恐怕就会轻易错过了。我尤其留意了那些关于作者生平的小传,虽然信息有限,但哪怕是只言片语,也能勾勒出这些女子在特定历史坐标下的生活轨迹。她们的诗,往往与她们的际遇息息相关,是她们灵魂的投影。读到一些描写离别、相思的篇章时,那种字里行间渗透出的幽怨和坚韧交织的情感,让人不禁动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只是文学的呈现,更是一份生动的社会文化史料,让我们得以窥见传统礼教下,女性精神世界的广阔与幽深。
评分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更看重的是诗歌本身的艺术感染力。这本《柳絮集》中的作品,无疑是那个时代文人群体中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分支。它们没有受到当时男性主导文坛的过度影响,保留了一种更为纯粹、更贴近女性真实经验的表达方式。诗句的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即便不深究其典故,也能感受到那份韵律美。有些律诗的对仗工整,尤其精彩,看得出作者在雕琢文字上下的苦功。与那些名垂青史的大家的作品相比,闺秀诗歌的魅力或许在于它的“真”和“细”。她们不涉及宏大的叙事,不热衷于政治抱负,而是将目光聚焦于身边细微的美与哀愁,正是这种聚焦,使得那些寻常的意象焕发出不寻常的光彩。比如,描绘一盆兰花的姿态,或是一盏孤灯下的影子,都能被赋予深沉的哲学意味。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欣赏这种“微观美学”的绝佳平台。
评分这本关于清代闺秀诗作的选集,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我一直对晚清民初那一批才情横溢却多被历史忽略的女性文人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编排很有心思,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诗歌,更像是在为我们搭建了一个走进她们那个时代闺阁的窗口。从那些描摹日常起居、寄托闺阁愁绪的篇章里,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女性细腻而又压抑的情感世界。诗词的格律和用典,显示出作者们扎实的文学功底,绝非寻常人家的女子可比。尤其是一些咏物诗,看似描绘花鸟虫鱼,实则暗含对自身命运的感慨,那种含蓄的力度,远比直抒胸臆来得更有力量。我特别欣赏那些关于季节更替的感怀,初春的微寒、盛夏的溽热、深秋的萧瑟,都被她们捕捉得丝丝入扣,成为烘托心绪的绝佳背景。阅读这些文字,我时常会停下来,揣摩一个字、一个意象背后的深意,那种与古人心灵相通的体验,是阅读其他题材书籍难以获得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闺秀”二字,那里面藏着不输须眉的才华,只是被时代的长卷轻轻掩盖了而已。
评分我习惯于在安静的夜晚,伴着一盏暖黄的灯光来品读这类古典诗集。这本《柳絮集》非常适合这种氛围。它不追求强烈的戏剧冲突,而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进读者的内心。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片段,将古人的情感投射到现代的境遇中,产生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特别是那些关于友谊和姐妹情谊的诗作,描绘的真挚与坦诚,即便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日趋复杂的今天看来,依然闪烁着温暖的光芒。这本书成功地将“历史文物”转化为可感、可亲近的“文学伙伴”。它不仅是对黄秩模先生所处的时代文学遗产的尊重与保护,更是对所有曾经以诗歌为寄托的古代女性的致敬。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细细体味的佳作,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和发现,实在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