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新書--朝話

正版 新書--朝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梁漱溟 口述 著
圖書標籤:
  • 朝話
  • 語言學習
  • 日語
  • 口語
  • 教材
  • 新書
  • 正版
  • 入門
  • 實用
  • 旅行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易寶易硯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142770
商品編碼:30026833042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7-03-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新書--朝話
作者 梁漱溟 口述
定價 45.00元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 9787208142770
齣版日期 2017-03-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精裝
開本 32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朝話》是梁漱溟先生在山東進行鄉村建設運動時期,每日朝會上與研究部同學們的部分談話輯錄。本書非係統的學術講演,而隻是對同學之日常生活有所詔示啓發,或自同學提齣之問題,予以當下指點。或談論人生修養,或講述治學方法,或議論社會、學術文化等問題,莫不本於梁老個人感悟,齣自切身體認;語重心長,親切雋永,足以發人深省。對於被浮躁的社會裹挾著前進的我們來說,這本講求身心修養的《朝話》意義尤為重大。


   作者簡介

梁漱溟(1893—1988)

20世紀中國思想傢、教育傢、社會改造運動者。生於北京,原籍廣西桂林。原名煥鼎,字壽銘,又字漱冥,後以漱溟行世。1917年入北京大學任教,七年後投身農村,從事鄉村建設運動。終其一生用心於兩大問題:人生問題與中國問題;為此而思考而行動。主要著作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鄉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與《東方學術概觀》等。


   目錄
輯校說明

增訂版敘言

01 朝會的來曆及其意義

02 懺悔——自新

03 吾人的自覺力

04 言 誌

05 發心與立誌

06 欲望與誌氣

07 心理的調整

08 調整自己必親師取友

09 如何纔能得到痛快的閤理的生活

10 日常生活的態度

11 談習氣

12 求學與不老

13 鞦 意

14 朋友與信

15 朋友與社會信用

16 談學問

17 研究問題所需的態度

18 擇業

19 對異己者的態度

20 猴子的故事

21 沒有勇氣不行

22 我們應有的心胸態度

23 開誠布公以立信

24 我的信念

25 談閤作

26 啓發社會的力量

27 真理與錯誤

28 成功與失敗

29 先父所給予我的幫助

30 我的生活實情

31 我自己的長短

32 三種人生態度

33 生命的歧途

34 一般人對道德的三種誤解

35 道德為人生藝術

36 新年的感觸

37 談生命與嚮上創造

38 人生在創造

39 真力量要從鄉村醞釀齣來

40 中國民族的力量

41 心理的關係

42 幫助理性開發的是經濟

43 製度與經濟

44 農民運動與閤作

45 談罪惡

46 談規矩

47 為人類開闢一新曆史而奮鬥

48 中國士人的心理

49 談用人

50 誌願真誠

51 談組織團體原則

52 談應付難關

53 婚姻問題

54 談戲劇

55 談音樂

56 中國本位文化宣言

57 中西學術之不同

58 東方學術之根本

59 以齣傢的精神做鄉村工作

60 談兒童心理

61 青年修養問題

62 談修養

63 人生的意義

64 談 戲

65 這便是我的人生觀

66 如何成為今天的我

67 我的自學小史

第九版編後附記

第十版編後附記

   編輯推薦

真的盡力生活,又每在厭離之後——

梁漱溟與青年說:何為理想的生活態度。

透闢短談,明心見性自省;穿透歲月,80年再版11次。

習氣——一切罪惡過錯皆由懈惰中來。

反省——念頭要轉,感情要平。

對異己者——衝突之所由起,即在彼此都自以為是。

閤作——氣要穩,心要通。


   文摘











   序言

好的,這是一部關於中古漢語的語音演變與社會文化背景的學術專著的詳細簡介,該書名為《聲韻流變:中古漢語的音係與文化交織》。 --- 書籍簡介:《聲韻流變:中古漢語的音係與文化交織》 一、 引言:溯源中古,洞察語言的活態演變 《聲韻流變:中古漢語的音係與文化交織》並非一部尋常的語言史著作,它是一次對公元三世紀至十世紀——即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這一曆史“關鍵斷裂期”——漢語語音係統進行深度解剖的嘗試。本書緻力於超越傳統音韻學的圖錶羅列,將中古漢語的音係視為一個在特定社會、政治、文化巨變中孕育、發展並最終定型的復雜有機體。 我們試圖迴答的核心問題是:中古漢語的語音結構,是如何在民族大融閤、佛教東漸、科舉製度興起等宏大曆史背景下被塑造、被規範,並最終為後世的官話體係奠定瞭堅實基礎的? 全書以嚴謹的文獻考證為基石,結閤現代聲學語言學的分析工具,重構瞭那個時代人們實際使用的語音麵貌,展現瞭“朝話”(作為官方或上層社會用語)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復雜性與生命力。 二、 核心內容概述:結構與深度 本書的結構嚴謹,邏輯遞進,主要分為三個相互支撐的宏大篇章: 第一部分:中古音係的基礎構建——文獻的重建與方法的革新 本部分著力於確立研究的基礎框架。我們首先批判性地審視瞭《廣韻》《集韻》等韻書的“正音”傾嚮與地域差異之間的張力。 1. 韻書的文本批判與年代測定: 詳細考察瞭不同版本的《切韻》係韻書,分析其收錄音的地域來源傾嚮(如洛陽音、金陵音、揚州音的權重),並利用音韻學的內部證據,推斷齣不同編纂階段所反映的語音麵貌的細微變化。 2. 反切係統的精確解碼: 傳統反切研究多停留在音位層麵,本書引入瞭“聲調-韻部-聲母”三位一體的交叉驗證模型,對數萬組反切進行統計學分析。重點揭示瞭中古漢語中“復輔音”(如pn-, tn-, kn- 等)的實際發音情況,以及它們在不同地理區域的簡化路徑。 3. 介音與韻尾的精細劃分: 對中古韻部的“撮口呼”(iu̯, yv̯)與“閤口呼”(u, y)的區分進行瞭深入探討。通過與藏緬語係語言的對比,論證瞭特定韻母(如江陽韻、寒山韻)在中古晚期已經齣現的元音化趨勢,並預測瞭它們嚮後世入聲和陽平、上聲過渡的聲學軌跡。 第二部分:語音流變中的社會動因——“朝話”的規範與變異 此部分是本書的理論核心,探討瞭語音變化背後的社會驅動力,特彆是“朝廷用語”(即雅言、官音)的製定與推廣。 1. “雅言”的政治學解讀: 深入分析瞭漢代以來“正音”傳統的延續性,尤其是在南北對峙時期,北方政權如何利用語音標準來鞏固其文化正統性。本書通過分析當時官方文告和儒傢經典的注音實踐,描摹瞭“朝話”所追求的純淨化、穩定化的理想音係。 2. 聲調的獨立化過程: 中古漢語的四聲(平上去入)是其最顯著的特徵。本書詳細追蹤瞭入聲的衰亡過程,指齣入聲的瓦解並非單一的語音脫落,而是伴隨著社會層級固化與地方性讀音的抵抗。例如,某些特定場閤的佛教梵音或外來詞匯,如何保持瞭某些“古老”的發音特徵,與主流的“朝話”形成對比。 3. 佛教翻譯與梵音的“汙染”與“修正”: 佛教經典的大量湧入對中古漢語的音係産生瞭巨大衝擊。本書分析瞭數韆個譯名(如“菩薩”、“涅槃”),對比瞭不同譯師(如鳩摩羅什與玄奘)的譯音策略,揭示瞭:一方麵,外來詞匯被迫適應中古漢語原有的輔音和韻尾係統;另一方麵,它們也成功地引入瞭新的音位組閤,尤其是清濁對立的強化。 這種“輸入-整閤”的過程,極大地豐富瞭中古漢語的聲學層次。 第三部分:跨語種的證據——中古漢語的社會地理學側寫 本部分將研究視野擴展到中古漢語的周邊環境,利用接觸語言的證據來校正純文本分析的局限。 1. 突厥語、吐蕃語藉詞的語音適應: 考察瞭唐代與西域交流中引入的軍事、商業詞匯,分析這些外來詞匯如何嚴格遵守中古漢語的“重音規律”和“聲母限製”。例如,某些原本帶有清擦音的外來詞,在進入漢語時,其音位會被強製轉化為中古漢語已有的塞音或鼻音。 2. 中古白話文的早期痕跡: 藉助敦煌莫高窟齣土的變文和俗講文本,分析瞭這些非官方、更接近口語的材料中,語音演變的“超前現象”。這些文本中的錯彆字、異文往往預示著數百年後纔在官話中徹底固化的語音變化,為我們提供瞭研究“民間語”與“朝話”之間張力的寶貴窗口。 3. 韻律與文學的共振: 最後,本書討論瞭中古時期的格律詩(如近體詩)對語音的“反嚮約束力”。詩歌對音律的嚴格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凍結”瞭某些語音特徵,使得某些本應快速演變的音位得以在文學語言中延續更久,從而形成瞭音係內部的“保守區”與“激進區”。 三、 結論:麵嚮未來的聲音史觀 《聲韻流變:中古漢語的音係與文化交織》最終落腳於對漢語曆史發展範式的反思。它錶明,任何一個成熟的語言音係,都是社會權力、文化交流與內在音係規律三者相互角力的産物。中古漢語的“朝話”並非是一個靜止的標準,而是在強大的政治意誌、持續的民族遷徙和深刻的宗教影響下,不斷自我調整、自我重塑的動態過程。本書為深入理解現代漢語,特彆是官話係統的形成機製,提供瞭堅實而細緻的語音學基礎。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一場及時雨。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朝話”的書,更像是一本關於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百科全書。我非常驚喜地發現,書中不僅僅涉及瞭政治層麵的對話,還觸及到瞭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風俗禮儀,甚至還有一些有趣的民間傳說。作者的文筆非常優美,語言生動形象,讀起來絲毫沒有枯燥乏味的感覺。每讀一章,我都會被帶入到那個遙遠的時代,仿佛親身經曆瞭一般。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不同地區、不同階層之間“朝話”的對比分析,這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社會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它讓我明白,所謂的“朝話”並不是單一的、刻闆的,而是隨著地域、身份、情境的不同而産生各種各樣的變化。這本書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更全麵、更深入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

我一直認為,“朝話”這個詞聽起來有些距離感,似乎隻屬於那些高高在上的帝王將相。然而,這本書卻用一種非常親切的方式,拉近瞭我與“朝話”的距離。它讓我發現,即使是那些曆史人物,也和我們一樣,有著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他們的語言同樣充滿瞭生活的氣息。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巧妙,他沒有采用枯燥的學術語言,而是用一種講故事的方式,將那些曆史事件和人物娓娓道來。我仿佛能聽到他們在對話,能感受到他們的情感。書中有很多讓我忍俊不禁的片段,也有讓我深思的時刻。它讓我意識到,曆史並不是遙不可及的,那些曾經存在過的人,他們的生活和我們並沒有太大的區彆,隻是身處的時代不同而已。這本書讓我對曆史人物有瞭更深的同情和理解,也讓我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它是一本能夠觸動人心的好書,值得反復品讀。

評分

我一直對曆史上的宮廷政治感到好奇,但市麵上大多數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過於戲劇化,很難找到真正平衡又引人入勝的。這本書卻做到瞭這一點,它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講述瞭古代宮廷中那些充滿智慧與策略的“朝話”。我特彆欣賞作者對不同場閤下“朝話”的分析,比如在早朝時,群臣如何巧妙地進諫;在宴會上,君臣之間如何進行試探性的交流;甚至在私下裏,皇帝與寵臣之間的那些“耳邊話”,都充滿瞭信息量。作者並不是簡單地羅列對話,而是深入剖析瞭對話背後的潛颱詞、人物的心理活動以及這些對話對政治局勢的影響。讀這本書,就像是在看一部精彩的權謀劇,但又比電視劇更加真實,因為它依托於嚴謹的曆史考證。我發現,原來在看似平靜的宮廷背後,隱藏著如此多的暗流湧動,而那些看似尋常的“朝話”,往往是決定命運的關鍵。這本書讓我對古代的政治智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更加敬佩那些能夠在復雜的宮廷環境中遊刃有餘的古人。

評分

我一直認為,“朝話”隻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縮影,而這本書則為我展現瞭那個時代最真實、最鮮活的麵貌。作者並沒有拘泥於對“朝話”本身的字麵解釋,而是通過對這些語言的深入挖掘,展現瞭那個時代社會的方方麵麵。我被書中描寫的那些生動的細節所吸引,比如官員們如何用巧妙的語言來規避風險,比如皇帝如何通過日常的對話來瞭解民情。這些細節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能夠捕捉到那些細微的情感變化,能夠描繪齣人物內心的復雜。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人物的真實一麵,他們不是冰冷的神話,而是有血有肉的個體。它讓我明白瞭,即使是曆史,也充滿瞭人性的光輝和色彩。這本書不僅讓我增長瞭見識,更讓我對曆史産生瞭濃厚的興趣,讓我渴望去瞭解更多關於那個時代的點點滴滴。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認知的一扇新大門,讓我對“朝話”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理解。我一直以為“朝話”就是皇帝或者大臣們在朝堂上的那些正式發言,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刻闆印象。它深入挖掘瞭古代宮廷生活中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那些在史書中可能一筆帶過,甚至被忽略的日常交流,在作者的筆下卻變得生動鮮活,充滿瞭人性的溫度。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皇帝如何處理日常政務的描寫,不是高高在上的君王形象,而是更像一個需要處理無數瑣事的“大管傢”,他會為瞭一個小小的奏摺反復斟酌,會因為某個官員的失誤而感到頭疼,甚至會在私下裏跟身邊親近的人抱怨幾句。這些“朝話”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真實情感流露。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穿越時空的阻隔,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並非隻有宏大的敘事,那些微小的、日常的言語,同樣承載著時代的印記,摺射齣時代的風貌。它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曆史,去理解那些我們曾經認為遙不可及的人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