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一顆素樸真摰的心靈,你可以尋到最動人的瑰麗的故事。
本書記錄張秀亞在臺中生活的點點滴滴,以及對文藝創作的看法。作者以優美細膩的文字,在筆端燃燒內心的熱情,並擁抱生活和大自然的愛與純真、追求人生深邃的真理、領略不平凡的感情與崇高的意念,以期後輩也能以真切的態度在文壇上發光發熱,進而影響全人類及全世界。讀完本書,將會發現人性的真、善、美,漫溢在這紛紛擾擾的人世間,感動你我的心。
張秀亞(1919年—2001年)
河北滄縣人。筆名心井、陳藍、張亞藍。北平輔仁大學西洋語文學系、研究所史學組畢業。曾任重慶《益世報?副刊》編輯,後至臺中靜宜女子英語專科學校(今靜宜大學)、臺北輔仁大學任教,亦受邀至美國西東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十六歲時即發表首篇作品,自此創作不輟。
寫作領域寬廣,涵蓋新詩、散文、小說、翻譯和藝術史等,著有《三色堇》、《牧羊女》、《北窗下》等,共八十餘種。曾獲婦聯會新詩首獎、中山文藝獎、中國文藝獎章,以及亞洲華文作家文藝基金會「文學貢獻獎」等。
寫在《愛琳的日記》四刷付印前夕
題詞
寫作二十年(代序)
老屋與貓
湖上的小詩
鄉居
槲寄生
曼陀蘿
指環
月明中
愛琳的日記
一卷詩
寄瑪蒂達
宛青的信
寄林達
珊瑚珠
一位隱逸的作家
像贊──寫給匈牙利一個無名的女英雄
寫給阿泉
栗色馬
文苑──一個學生們編的刊物
與菁菁談寫作
愛與死
女詩人和舟子
談文藝創作(代跋)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深度考古之旅,而不是一次轻松的娱乐消遣。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解读能力,因为它并不急于提供答案,反而抛出了更多引人深思的问题。我最欣赏的地方在于,作者构建了一个非常复杂的道德灰色地带。书中几乎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物都活在自己构建的逻辑和利益链条中,他们的选择,无论在外部看来多么自私或不合理,在他们的语境下都有着无可辩驳的合理性。这种对人性的立体化呈现,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对与错”的传统认知。在读到某个关键转折点时,我甚至不得不合上书本,站在窗边思考片刻:如果我是他,在那种特定的压力和背景下,我是否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这种强迫性的自我审视,是优秀文学作品的标志之一。它不仅讲述了一个故事,更在读者的脑海中引发了一场关于伦理、选择和宿命的无声辩论。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在每次重读时都能发现新层次的作品。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过度依赖华丽辞藻堆砌的文本持保留态度,总觉得那样会掩盖内容的空洞。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的语言风格可以用“精炼”和“精准”来形容,几乎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动词和形容词的选择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恰到好处地服务于叙事和氛围的营造。举个例子,当描写一个角色陷入困境时,作者没有使用“痛苦”、“绝望”这类直白的词汇,而是写道:“他发现自己站在一个由未完成的句子构筑的迷宫里。”——这种将抽象的情绪具象化的能力,简直令人拍案叫绝。书中对“空间感”的描绘也值得称赞,特别是对于主角居住的那个老旧公寓的刻画,那种潮湿的墙壁、漏水的屋檐、永远照不进阳光的储物间,都被赋予了强烈的生命力和象征意义,似乎这个物理空间本身就是人物内心挣扎的延伸。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被邀请的幽灵,在这些充满历史回音的房间里游荡,无声地见证着那些被时间磨平的棱角和秘密。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但这种沉浸并非源于外部的刺激,而是源于文字自身强大的引力。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开篇并不算惊艳,甚至有一点点平淡的开场白,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选错了书。它没有那种爆炸性的开场白或引人入胜的悬念来立刻抓住读者。但是,如果能坚持读过前三章,你会发现作者正在用一种极其高明的“慢炖”策略。她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厨师,耐心地将各种看似不相干的食材(各种人物的背景、模糊的地域设定、偶尔出现的古老传说)慢慢放入锅中,用小火慢熬。到了故事中段,那些原本疏离的元素开始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交织、融合,产生出一种浓郁而复杂的风味。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后劲,它不是那种读完后让你拍案叫绝的爽文,而是那种读完后,你会时不时地停下手头的事情,微微皱眉,去咀嚼刚才读到的某一段对话或某个场景的画面感。尤其是作者对于“遗憾”这一主题的处理,极其克制和高级。她没有让角色大声控诉命运的不公,而是通过人物在面对旧物、老照片时,那种微妙的眼神和停顿,将所有的遗憾都凝固在了那一瞬间。这种含蓄的表达,比任何直白的哭诉都更有穿透力。
评分最近读了不少探讨“存在主义”和“现代人异化”主题的作品,坦白说,很多都显得过于晦涩或者矫揉造作。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叙事方式,将这些宏大的哲学命题巧妙地融入到了日常生活的琐碎场景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个配角,一个沉默寡言的面包师,他对于揉面团和控制发酵时间的执着,被作者赋予了一种近乎宗教般的仪式感。通过这个面包师的视角,我仿佛重新审视了“重复劳动”的价值——它不再是简单的机械化,而是一种通过专注和重复来对抗虚无、建立个人秩序的方式。叙事结构上,这本书采取了一种非线性的叙事手法,时间线索时而跳跃,时而回溯,但奇怪的是,这种跳跃感非但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它就像一张打乱了顺序的旧照片集,需要读者自己去拼凑出人物命运的全貌。我喜欢这种挑战读者的创作手法,它迫使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觉,不能让思维松懈下来。而且,书中对于不同场景的环境音的描摹也是一绝,你几乎能“听”到窗外电车经过时的那种低沉的轰鸣,以及老式暖气片在冬日里发出的规律性“咔嗒”声。
评分这本被我放在床头好几周的书,终于让我找到了一个周末的下午,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我得说,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非常抓人眼球,那种带着复古感的排版和略显斑驳的插图,一下子就将我拉入了一种沉静、略带神秘的氛围中。初读几页,我就被作者那种细腻到近乎偏执的观察力所折服。她似乎总能捕捉到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匆匆一瞥便会忽略的微小细节,然后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将它们放大、描摹。比如书中对光影变化的描述,不是简单的“天亮了”或“光线暗了”,而是那种带着温度和重量感的文字,仿佛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阳光穿过百叶窗在木地板上投下的那一束光,是带着微微金色的尘埃一起舞蹈的。情节的推进并不急躁,反而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偶尔激起一些晶莹的涟漪,但主体是平和且引人深思的。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人物内心独白上的处理方式,那种纠结、挣扎和自我和解的过程,写得极其真实,没有刻意的戏剧化,却充满了力量。读完第一部分,我甚至需要停下来,泡一杯热茶,让自己的思绪从文字的海洋中稍微抽离出来,去回味那些刚刚读到的、关于“时间流逝”和“记忆碎片”的探讨。这本书,不适合囫囵吞枣,它需要你慢下来,用心地去品味每一个词语背后的深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