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122237934 风工房的经典北欧花样编织 化学工业出版社 [日]风工房

9787122237934 风工房的经典北欧花样编织 化学工业出版社 [日]风工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编织
  • 北欧
  • 花样编织
  • 手工
  • DIY
  • 风工房
  • 日版
  • 教程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图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37934
商品编码:3002812172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风工房的经典北欧花样编织

定价:39.80元

作者:[日]风工房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12223793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历史久远的手工编织,借助毛线材质和色彩的变化,风格和款式不断创新,近年来更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着手工编织的衣服,并引以为豪。本书作者风工房自从接触到手工编织之后,一发不可收拾,沉浸于这个变化无穷的艺术世界里至今。本书是风工房的个人原创作品集,以“传统经典的花样”为设计点,融入现代时尚元素,每件作品都有详细的编织图解,适合初中级水平的编织爱好者参考学习。

目录


毛衣 第4页 / 56页
开衫 第5页 / 61页
开衫外套 第6页 / 66页
开衫 第7、9页 / 36页
背心 第8、9页 / 40页
背心 0页 / 44页
毛衣 1页 / 46页
开衫外套 2页 / 70页
护手和护腕 3页 / 48页
毛衣 4页 / 72页
毛衣 5页 / 74页
贝雷帽和护腕 6、17页 / 50页
背心 8页 / 76页
开衫 9页 / 78页
毛衣 第20页 / 80页
围巾和护臂 第21页 / 75页
披肩 第22、23页 / 82页
披肩 第24页 / 84页
披肩 第25页 / 86页
长背心 第26页 / 88页
披肩 第27页 / 85页
贝雷帽和围巾 第28页 / 92页
帽子和连指手套 第29页 / 52页
小围巾和连指手套 第30页 / 54页
围巾和护手 第31页 / 94页
短裙和护腿 第32、33页 / 96页


英国杂记 第34、35页
编织方法 第36页
基础技巧 第98页

作者介绍


风工房(服田洋子)
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舞台美术专业毕业。自学手工编织,20岁开始独立设计制作作品。作品在服装店进行销售的同时,与杂
志和毛线生产商合作进行展示。
定期去英国和设得兰群岛等地旅行采风,擅长设计融合了传统的编织花样,在不同的色彩和与不同的材质之间进行搭配,形
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
风工房是日本近年来在编织领域享有很高声誉的设计师,担任NHK手工讲师,喜欢通过编织研讨会等形式与编织爱好者进行
交流,经常在日本和欧美等地区的编织杂志上发表作品,已经出版的中文简体版图书有《风工房经典钩针编织花片150》《风工房经典棒针编织花片200 》《风工房的北欧传统花样编织》。

文摘









序言



北欧的织物之歌:手工编织的温暖与传统 一、 穿越时空的温暖:北欧编织的艺术与精神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技法或某一位作者的实践,而是旨在为读者描绘一幅宏大而精妙的北欧传统编织艺术全景图。北欧,这片被冰雪与极光眷顾的土地,其严酷的气候催生了对手工保暖织物的极致需求,也塑造了其独特的文化符号——精美、耐用且充满寓意的编织品。 本书深入探讨了北欧各国,包括挪威、瑞典、芬兰、冰岛以及丹麦,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展出的地域性编织风格。我们不谈具体的“风工房”作品集,而是着眼于那些世代相传、如同口述历史般流淌在民间智慧中的技艺精髓。 1. 历史的脉络:从维京时代到现代复兴 我们将追溯北欧编织技艺的起源。早期,羊毛是生存的必需品,编织不仅仅是美化,更是抵御严寒的屏障。早期的针法相对简单,注重实用性和结构强度。随着贸易往来的增加,色彩和图案开始丰富起来。 本书将详细介绍“花边”(Lace)编织如何在挪威的海岸社区兴起,以及它如何从最初简单的网状结构演变为如今复杂如蕾丝的精细工艺。我们会探究中世纪手稿中可能留存的早期编织记录,以及这些记录如何影响了后世图案的演变。 我们也会梳理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民族运动对传统编织的重新发现与标准化。这一时期,许多过去仅在家庭内部流传的图案被记录、整理,并成为今天我们所认知的“经典北欧花样”的基础。 2. 材质的哲学:羊毛的选择与处理 北欧编织的灵魂在于羊毛。本书将花费大量篇幅介绍北欧羊种的特性——例如,冰岛羊(Icelandic sheep)的双层被毛如何提供卓越的保暖性和防水性;挪威本土羊毛如何因其天然的油脂(Lanolin)而无需过度化学处理。 我们将详细阐述传统上对手工纺线的执着。从羊毛的清洗、梳理、到使用纺锤或早期的手摇纺车进行纺纱,每一步都蕴含着对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我们不会提供任何特定的“九七八七一二二二三七九三四”ISBN编号下的教程,而是讨论如何根据目标织物的用途(如厚重的地毯、轻薄的披肩)来选择合适的粗细和捻度。 3. 图案的语言:符号与寓意 北欧编织图案并非随意的几何堆砌,它们是文化、信仰与自然观察的结晶。 几何学与对称美: 介绍基于十字、菱形、锯齿等基本单元如何构建出复杂的双色(Fair Isle 风格的早期前身)或多色图案。我们会分析这些重复图案如何利用视觉错觉,使织物在拉伸时保持图案的清晰度。 自然界的映射: 探讨松果、雪花、动物(驯鹿、鸟类)以及海洋元素的图案是如何融入织物。例如,某些被认为是“保护符”的特定交叉图案,在渔民的衣物上尤为常见。 色彩的语汇: 介绍传统上使用的天然染料,如茜草根、洋葱皮、桦树叶等如何赋予羊毛大地色系与宝石般的色泽。色彩组合的规律性,例如如何在深沉的底色上运用鲜明的对比色来凸显图案,是本书的重点分析对象。 二、 技术深潜:超越入门的实践探讨 本书假定读者对基础的棒针编织(起针、下针、上针)已有基本了解,而专注于那些使北欧编织独树一帜的高级技法和结构处理。 1. 费尔岛(Fair Isle)技艺的起源与扩展 虽然费尔岛(Fair Isle)主要位于苏格兰,但其与挪威和冰岛在海上贸易中的紧密联系,使得这种技术在北欧得到了广泛的吸收和本土化改造。本书将区分典型的费尔岛双色、小图案重复模式与挪威传统“Selbu”花样中那种大面积、规则排列的复杂几何图案之间的细微差别。 2. 花样编织中的结构控制 复杂的双面花样或提花(Jacquard)编织,极大地考验编织者的结构控制能力。我们会深入分析如何通过精确的加针和减针来塑造立体感,例如在传统的“麻花”(Cable)编织中,如何结合提花技术,使麻花仿佛浮雕般矗立于织物表面。 3. 边缘处理的艺术 北欧编织品的寿命往往长达数代,这得益于对边缘细节的重视。本书将系统介绍: 卷边处理: 为什么以及如何使用特定的收针方法来防止衣物边缘自然卷曲,保持平整。 罗纹的进化: 传统的罗纹(Ribbing)不仅为了收紧,更是在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区域,如何设计出既有弹性又不破坏主图案协调性的罗纹结构。 无缝连接: 探讨在编织套头衫或手套时,如何通过巧妙的收针或接合技术,创造出“无缝”的观感,增强织物的整体性和保暖性。 三、 生活中的编织:从实用到传承 北欧的编织品深刻地融入了日常生活。本书旨在展示这些技艺是如何在家庭、社区中延续的。 1. 节日与仪式的织物 介绍不同类型的传统服饰——如挪威的“Bunad”(民族服装)中复杂的毛衣和背心是如何编织的,以及在圣诞节、仲夏节等重要节日中,哪些特定的图案或颜色组合是必不可少的。这些织物往往是家族身份的象征。 2. 修复与再利用的智慧 在资源相对稀缺的时代,修补旧衣物是一门学问。本书会讨论古老的技术,如“打补丁”式的编织修补,如何使一件磨损的毛衣焕发生机,而不是简单地丢弃。这体现了北欧文化中对物品的尊重和节俭精神。 3. 当代视野下的传统继承 最后,本书将展望传统编织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这不是简单地复制旧图案,而是探讨当代设计师如何吸收北欧编织的结构逻辑、对色彩的理解以及对材质的尊重,将其融入现代极简主义或功能性设计中,确保这项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美学价值。 通过对历史、材质、图案和技术的全面梳理,本书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和欣赏北欧编织艺术的独特视角,引导读者在自己的针下,感受那份来自冰雪之地的温暖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赞扬这本书在基础知识讲解上的细致入微,简直是为我这种半路出家的“野生”编织者量身定做的救星。很多教程只是简单地抛出图解,等你遇到“滑针”、“绕线”这类术语时就只能靠网络搜索来碰运气了。但这本书不同,它用大量清晰到令人发指的步骤图,配合精准的文字描述,把每一个基础针法的起头、收尾、甚至是在不同力度下针脚的变化都解释得清清楚楚。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保持均匀拉力的编织者来说,书中关于“手腕放松”和“手指如何辅助控制线圈松紧”的章节,简直是醍醐灌顶。它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一看就会”,而是真正致力于让你“一学就精通”,让你从根本上理解每一根针、每一团线的内在逻辑,而不是机械地模仿。这种由内而外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对后续复杂花样的信心,感觉自己终于拿到了通往高手之门的“钥匙”。

评分

作为一本专业的参考书,它的结构安排和索引系统简直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严谨性。我尤其欣赏它在难度梯度上的循序渐进设置。开篇的几个小项目,比如简单的护腕和杯垫,完美地帮助初学者建立起对图解的阅读习惯,不会一下子就被那些复杂的交错针法吓退。而随着书页的深入,花样的复杂度和立体感也同步增加,从两色平面纹理到多色提花,再到三维的镂空结构,每一步都有清晰的过渡。而且,这本书的图例符号系统非常统一和详尽,一旦你掌握了它的符号语言,再去参考其他体系的书籍时,也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性的学习资料,更是一个可以长期信赖的、结构完整的“编织方法论”指南,让我能够清晰地规划自己的学习路径,避免知识体系上的漏洞。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它对“故事性”的捕捉与呈现。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花样图样,而是将每一个作品都置于一个具体的生活场景和文化背景之下。比如,介绍一款厚实的费尔岛几何纹样时,作者会引述北欧冬季漫长夜晚里,人们围炉而坐,用羊毛抵御寒冷的画面感。又比如,提到那些轻盈透气的蕾丝花边时,则会联想到夏日午后洒满阳光的露台。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和情感投入,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针脚计算,瞬间变得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温度。我感觉我不是在学习如何编织一件物品,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每一个花样都承载着制作者对“温暖”、“舒适”和“美”的独特理解。这种细腻的情感渗透,是冷冰冰的电子教程所无法比拟的,它让“动手”变成了一种“生活仪式”。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对于“如何根据自己的线材调整图解”这一实战技巧的探讨深度。很多时候,我们买到的线材和作者使用的材料在支数、粗细、甚至纤维成分上都有差异,这直接导致成品尺寸和花型效果的偏差。这本书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密度测试与换算”流程,教导读者如何计算出自己的每英寸针数(Gauge),并提供了一系列针对常见变化(比如将四行重复的花样调整为三行或五行)的调整思路。这体现了作者极强的实战经验和对读者实际困难的体谅。它赋予了读者一种“掌控力”,不再是盲目地照搬,而是学会了如何根据手头现有的资源,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尺寸合乎心意的作品。这种从“模仿者”到“创作者”的思维转变,才是对一本优秀手工艺书籍最大的褒奖。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的享受,那种带着岁月沉淀感的米白色调,配上几抹跳跃的、像是冬日阳光穿透薄雾洒下的柔和色彩,瞬间就能把你拉进一个宁静而又充满创造力的世界。我光是捧着它,指尖仿佛都能感受到那些精心挑选的毛线纤维的纹理,那种触感是冰冷电子屏幕永远无法替代的。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做得非常考究,即便是高饱和度的彩色照片印上去,也不会显得廉价或刺眼,反而多了几分艺术画册的韵味。更不用说那些版式排布了,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让人在学习复杂的图解时,眼睛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不会产生阅读疲劳。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个精心布置的“心灵栖所”,让你每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制作者对这份手艺深沉的爱与敬意。对于那些追求高品质阅读体验的手工艺爱好者来说,光是这份装帧和设计,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成功地将“编织”这项手工活动,提升到了艺术鉴赏的层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