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基础数据与发展指数研究-(2017年度) | 作者 | 蒋红斌 |
| 定价 | 88.00元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2487852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是清华大学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对中国设计类园区及其中设计公司的基础数据进行的统计及研究,以此反映园区及其入驻设计相关企业的现状、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对于本地产业环境的支持情况、提升当地企业设计创新能力以及为入驻企业提供良性发展环境的基本情况等。本书适合国家、各级地方、相关协会以及各园区经营管理者阅读,同时也适合从事相关设计及研究工作的人员进行阅读和参考。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综述 1.1 探索中国设计园区的社会发展机制 2 1.2 各年度的研究成果说明 12 第2 章方法与路径 2.1 研究思路 24 2.2 整理方法 27 2.3 执行和支持研究的相关机构与单位 35 第3 章相关政策的汇集 3.1 综述 42 3.2 设计相关政策总览 43 3.3 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主要政策 50 3.4 工信部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相关政策 59 3.5 文化部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相关政策 67 3.6 其他部委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相关政策71 第4 章全国设计类园区的分型与名录 4.1 中国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建设 78 4.2 中国工业设计园区联盟 80 4.3 工信部工业设计中心建设 83 4.4 文化部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87 4.5 文化部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建设97 4.6 科技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 100 4.7 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 105 4.8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设 107 4.9 我国各地区设计类园区建设 109 目录 XIV 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基础数据与发展指数研究(2017 年度) 第5 章园区综合发展力数据分析与解读 5.1 设计类园区发展外因解析 124 5.2 设计类园区综合发展力数据综述 133 5.3 园区综合发展力基础情况分析 136 5.4 园区社会化服务能力情况分析 150 5.5 园区自主立项与产学研情况分析 157 5.6 驻园企业发展能力情况分析 161 5.7 纳入考察的园区名录 163 第6 章园区发展指数示意图呈现 6.1 2016—2017 年度中国工业设计园区综合发展力指数说明 166 6.2 2016—2017 年度中国工业设计园区综合发展力指数 168 第7 章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年度经理人 7.1 评选目的 180 7.2 评选方式 180 7.3 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年度经理人 罗成 183 7.4 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年度经理人 王果儿 186 7.5 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年度经理人 邓斌 190 目录 XV 第8 章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年度驻园机构与企业 8.1 驻园设计机构与企业的评议说明 194 8.2 驻园机构与企业介绍 195 8.3 设计园区推荐的驻园机构与企业列表解析228 第9 章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发展研究者深访 9.1 深访的思路 244 9.2 对中国设计园区发展研究者的深访 245 9.3 深访的总结 291 参考资料 293 后记 299 |
| 编辑推荐 | |
| 对中国工业设计园区这一具有中国特色设计事业发展领域持续进行的长达7年的研究分析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书号(ISBN 9787302487852)显示它是一本正规出版的学术专著,这通常意味着它经历了一轮较为严格的同行评审和内容把关。这与那些网络上零散流传的行业白皮书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我们这些需要撰写行业分析报告或进行课题申报的人来说,一本有据可查、出版规范的资料是多么宝贵。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未来的学术论文或政府报告中,引用“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发展指数”的某个具体数值时,都会直接追溯到这本书。它的角色更像是这个行业的一个“官方编年史”或“标准参考手册”。虽然内容可能略显枯燥,需要耐心去解读那些密集的数字和图表,但这种建立在坚实基础上的知识积累,才是推动一个领域真正专业化和成熟化的基石,这一点,我非常赞赏。
评分老实说,我对这种宏大叙事的产业研究报告通常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时候,数据容易失真,或者样本选择存在偏颇。然而,这本书的出版方背景(虽然我在此不点明)往往意味着它背后有更强的资源调动能力,能够接触到更官方、更全面的统计源头。这给了我一个理由去相信这份“基础数据”的可靠性。我设想这本书的结构会非常清晰:开篇界定研究范围和方法论,中间主体部分可能是按区域板块划分的详细数据表格和对比分析,最后一部分可能才是对未来趋势的展望和政策建议。如果能看到一些新兴设计中心如何“弯道超车”的案例分析,那就更好了。比如,某些中西部城市的园区在成本控制和特定细分领域(如智能制造与设计结合)的指数表现,会不会已经开始挑战传统的设计高地?这种跨区域的横向比较,往往能激发更深入的思考。
评分从书名上来看,《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基础数据与发展指数研究》这个标题本身就透露着一股“硬核”气息,这绝不是那种可以放在咖啡桌上翻阅的休闲读物,它注定是属于案头工作的必备参考书。我注意到“2017年度”这个限定词,这说明它提供的是一个特定时间点上的快照,这在研究领域至关重要。当我们试图追踪一个行业的发展轨迹时,年度报告就是最好的时间戳。我特别好奇它如何构建和定义“发展指数”这个核心指标。是侧重于设计产值的贡献率?还是更侧重于人才聚集度、知识产权产出,亦或是国际合作的广度?不同的侧重点,会得出截然不同的产业画像。如果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各个区域在指数构成要素上的差异化优势,那么它就不仅仅是数据的罗列,而上升到了区域战略对比分析的高度。这对于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高校专业设置调整,乃至设计公司选择落户地点,都具有极高的实践指导意义。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制造业升级的观察者,我深知“设计”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战略地位。过去我们强调“中国制造”,而现在,更重要的是“中国设计”。这本研究报告恰恰聚焦于承载这种转型的具体载体——工业设计园区。这些园区是政策的试验田,是人才的孵化器,也是产业集群的神经中枢。因此,对这些园区的健康状况进行体检,就等同于对整个设计产业生态进行体检。我更关心的是那些“软指标”的量化:比如,一个园区内设计公司与传统制造业企业的平均合作深度如何?知识产权的有效转化率是多少?这些看似虚无的连接点,恰恰决定了一个园区是徒有其名,还是真正具有创新活力。如果书里能够对这些复杂的互动关系给出量化的解释模型,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就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那种带着一丝沉稳和学术气息的蓝色调,让人立刻感受到这是一部严肃且用心的研究著作。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内容,但仅仅是拿到手里掂量一下厚度和感受一下纸张的质感,就能体会到编撰团队在资料收集和整理上所花费的心血。它似乎不是那种追求华丽辞藻或轻松阅读体验的读物,更像是一份详实的行业报告,直指中国工业设计领域最核心的那些数据支撑。我猜想,对于任何一个身处设计园区管理、产业规划或者相关学术研究岗位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就像一个精密的测量工具,试图去量化那些原本难以捕捉的“设计力”和“区域竞争力”。我期待书中能有清晰的图表和严谨的统计分析,将那些抽象的政策和宏观趋势,转化为可供操作和参考的具体指标体系。毕竟,在快速迭代的工业时代,没有数据支撑的论断往往显得苍白无力,而这份资料的出现,无疑为行业内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刻度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