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线装中华国粹系列:古文观止
定价:24.90元
作者:李时珍,朱斐 注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556800339
字数:
页码:35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的主要读者人群是成人,阅读的国学名著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知识能力以及个人品行。单纯的古文对于学白话文长大的成人读者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也是厌于接受的,但是古文是精华,所以在不抛弃原著的前提下,本系列书籍作了翻译和解读,使得读者开拓了知识面,在轻松的阅读环境中理解了原文所表达的内容
href='#' target='_blank'>
内容提要
“线装中华国粹”系列精选流传千年的中国古代国学名著,立足原文精髓,加以全面、细致、通俗易懂的解读,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原著的精髓,使读者轻松接受国学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千年前先贤们的思想精华,并从中有所领悟和收获。本系列共有20册。
目录
周文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隐公元年》
石碚谏宠州吁 《左传·隐公三年》
臧僖伯谏观鱼 《左传·隐公五年》
曹刿论战 《左传·庄公十年》
宫之奇谏假道 《左传·僖公五年》
子鱼论战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僖公三十年》
蹇叔哭师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王孙满对楚子 《左传·宣公三年》
齐国佐不辱命 《左传·成公二年》
祁奚请免叔向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子产坏晋馆垣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子革对灵王 《左传·昭公十二年》
子产论政宽猛 《左传·昭公二十年》
祭公谏征犬戎 《国语·周语上》
召公谏厉王弭谤 《国语·周语上》
敬姜论劳逸 《国语·鲁语下》
叔向贺贫 《国语·晋语八》
王孙圉论楚宝 《国语·楚语下》
春王正月 《公羊传·隐公元年》
吴子使札来聘 《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
虞师晋师灭夏阳 《毂梁传·僖公二年》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礼记·檀弓下》
晋献文子成室 《礼记·檀弓下》
战国文
苏秦以连横说秦 《战国策·秦策一》
范雎说秦王 《战国策·秦策三》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齐策一》
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齐策四》
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赵策四》
鲁仲连义不帝秦 《战国策·赵策三》
乐毅报燕王书 《战国策·燕策二》
谏逐客书 李斯
卜居 《楚辞》
宋玉对楚王问 《楚辞》
汉文
五帝本纪赞 《史记》
项羽本纪赞 《史记》
秦楚之际月表 《史记》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史记》
孔子世家赞 《史记》
伯夷列传 《史记》
管晏列传 《史记》
屈原列传 《史记》
游侠列传序 《史记》
太史公自序 《史记》
报任安书 司马迁
过秦论(上) 贾谊
论贵粟疏 晁错
狱中上梁王书 邹阳
上书谏猎司 马相如
答苏武书 李陵
诫兄子严敦书 马援
前出师表 诸葛亮
六朝文
陈情表 李密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北山移文 孔稚珪
唐文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骆宾王
滕王阁序 王勃
春夜宴桃李园序 李白
吊古战场文 李华
陋室铭 刘禹锡
阿房宫赋 杜牧
杂说(四) 韩愈
师说 韩愈
进学解 韩愈
争臣沦 韩愈
与于襄阳书 韩愈
送孟东野序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
送石处士序 韩愈
祭十二郎文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 韩愈
驳《复仇议》 柳宗元
箕子碑 柳宗元
捕蛇者说 柳宗元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钻鉧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柳宗元
宋文
待漏院记 王禹傅
书《洛阳名园记》后 李格非
岳阳楼记 范仲淹
谏院题名记 司马光
义田记 钱公辅
朋党论 欧阳修
纵囚论 欧阳修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丰乐亭记 欧阳修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秋声赋 欧阳修
泷冈阡表 欧阳修
辨奸论 苏洵
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轼
贾谊论 苏轼
晁错论 苏轼
喜雨亭记 苏轼
放鹤亭记 苏轼
石钟山记 苏轼
前赤壁赋 苏轼
方山子传 苏轼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
读孟尝君传 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明文
阅江楼记 宋濂
卖柑者言 刘基
深虑论 方孝儒
象祠记 王守仁
瘗旅文 王守仁
沧浪亭记 归有光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王世贞
徐文长传 袁宏道
五人墓碑记 张溥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周文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隐公元年》
石碚谏宠州吁 《左传·隐公三年》
臧僖伯谏观鱼 《左传·隐公五年》
曹刿论战 《左传·庄公十年》
宫之奇谏假道 《左传·僖公五年》
子鱼论战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僖公三十年》
蹇叔哭师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王孙满对楚子 《左传·宣公三年》
齐国佐不辱命 《左传·成公二年》
祁奚请免叔向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子产坏晋馆垣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子革对灵王 《左传·昭公十二年》
子产论政宽猛 《左传·昭公二十年》
祭公谏征犬戎 《国语·周语上》
召公谏厉王弭谤 《国语·周语上》
敬姜论劳逸 《国语·鲁语下》
叔向贺贫 《国语·晋语八》
王孙圉论楚宝 《国语·楚语下》
春王正月 《公羊传·隐公元年》
吴子使札来聘 《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
虞师晋师灭夏阳 《毂梁传·僖公二年》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礼记·檀弓下》
晋献文子成室 《礼记·檀弓下》
战国文
苏秦以连横说秦 《战国策·秦策一》
范雎说秦王 《战国策·秦策三》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齐策一》
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齐策四》
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赵策四》
鲁仲连义不帝秦 《战国策·赵策三》
乐毅报燕王书 《战国策·燕策二》
谏逐客书 李斯
卜居 《楚辞》
宋玉对楚王问 《楚辞》
汉文
五帝本纪赞 《史记》
项羽本纪赞 《史记》
秦楚之际月表 《史记》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史记》
孔子世家赞 《史记》
伯夷列传 《史记》
管晏列传 《史记》
屈原列传 《史记》
游侠列传序 《史记》
太史公自序 《史记》
报任安书 司马迁
过秦论(上) 贾谊
论贵粟疏 晁错
狱中上梁王书 邹阳
上书谏猎司 马相如
答苏武书 李陵
诫兄子严敦书 马援
前出师表 诸葛亮
六朝文
陈情表 李密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北山移文 孔稚珪
唐文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骆宾王
滕王阁序 王勃
春夜宴桃李园序 李白
吊古战场文 李华
陋室铭 刘禹锡
阿房宫赋 杜牧
杂说(四) 韩愈
师说 韩愈
进学解 韩愈
争臣沦 韩愈
与于襄阳书 韩愈
送孟东野序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
送石处士序 韩愈
祭十二郎文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 韩愈
驳《复仇议》 柳宗元
箕子碑 柳宗元
捕蛇者说 柳宗元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钻鉧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柳宗元
宋文
待漏院记 王禹傅
书《洛阳名园记》后 李格非
岳阳楼记 范仲淹
谏院题名记 司马光
义田记 钱公辅
朋党论 欧阳修
纵囚论 欧阳修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丰乐亭记 欧阳修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秋声赋 欧阳修
泷冈阡表 欧阳修
辨奸论 苏洵
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轼
贾谊论 苏轼
晁错论 苏轼
喜雨亭记 苏轼
放鹤亭记 苏轼
石钟山记 苏轼
前赤壁赋 苏轼
方山子传 苏轼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
读孟尝君传 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明文
阅江楼记 宋濂
卖柑者言 刘基
深虑论 方孝儒
象祠记 王守仁
瘗旅文 王守仁
沧浪亭记 归有光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王世贞
徐文长传 袁宏道
五人墓碑记 张溥
我在听一个关于中国传统哲学中“气”的概念演变的系列讲座,感觉非常受益。主讲人从先秦的朴素自然观讲起,逐步梳理了魏晋玄学中“有”与“无”的辩证关系,最后落脚到宋明理学的“理”与“气”的贯通。这个领域往往被认为是晦涩难懂的,但讲座的节奏把握得极好,总能在关键概念出现时,用现代生活中的类比进行解释,非常平易近人。比如,他将“气”的流动比喻成信息流,瞬间就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这让我意识到,那些古老的思想对于理解当下的世界依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评分这部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装帧设计充满了古典韵味,线装的形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体现。拿到手里,那种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清香,仿佛能把我瞬间拉回到那个墨香四溢的年代。我一直对手工技艺和传统文化抱有深厚的兴趣,这本书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匠心独运,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着一种沉静而庄重的美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我最近在阅读的这本关于古代建筑美学的著作,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传统空间理解的一扇新窗。作者对宋代营造法式中榫卯结构的精妙分析,以及对园林布局中“藏”与“露”哲学的深入探讨,让我对古人的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书中配有大量细致的线描图和实地考察的照片,清晰地展现了斗拱的力学原理和藻井的装饰艺术。特别是对于江南私家园林中“移步换景”的叙述,简直是身临其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现代建筑的单调与僵化。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毋庸置疑,但语言却非常生动,没有丝毫枯燥感,引人入胜。
评分最近沉迷于一本明清小说研究的论文集,真是令人大开眼界。这本集子收录了好几位学者的前沿观点,重点探讨了《金瓶梅》中的社会风俗描写与晚明士大夫阶层心态的变迁。我特别喜欢其中一篇关于“才子佳人”模式如何被世情小说解构的过程分析,逻辑严密,论据扎实,引用了大量一手文献资料进行佐证。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故事的解读,更是一种理解当时社会文化土壤的视角。阅读过程中,我频繁地停下来查阅相关历史背景资料,这种深度思考带来的满足感是无可替代的。对于想深入了解中国叙事文学演变脉络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评分最近刚读完一本清代戏曲声腔艺术的流变史,简直是听觉和文字的盛宴。这本书详细记录了昆曲在乾隆盛世达到顶峰后,如何被地方声腔如京剧逐渐超越的过程。作者对不同剧种的板式、腔调特点进行了细致的入微的对比分析,甚至配有乐谱的简化版,虽然我不是科班出身,但也能大致领略到其中微妙的差别。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地方文化在艺术融合与冲突中的挣扎的描绘,艺术的生命力常常在这种激烈的碰撞中诞生。这本书的史料挖掘非常扎实,是一部严肃的学术力作,但它的叙述饱含对逝去艺术的深情,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反而充满了一种挽歌式的壮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