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论语 孟子/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荟萃(精装)
定价:49.80元
作者: 孔丘
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5344862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智”。《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作为一部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论语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内容提要
《论语》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本书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很大的部头很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目录
作者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也是易学的创始人。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氏。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文摘
序言
这本厚重的精装书拿到手里,首先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大气磅礴的书名所吸引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儒家的核心经典。翻开内页,那精心排版的文字,典雅而不失现代阅读的舒适感,着实让人眼前一亮。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沉浸其中,但从目录和引言部分就能感受到编者在整理和注释上所下的苦心。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本堆砌,更像是一座精心构建的知识殿堂的入口,每一个篇章的布局都透露着对传统文化脉络的深刻理解。我期待着能在这字里行间,重新领略先贤们的智慧光芒,感受他们对人生、社会以及宇宙秩序的终极追问。这种对经典原著的尊重与现代出版工艺的结合,无疑为我们这些渴望与古人对话的读者提供了一次绝佳的机会,让人感觉拥有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上的富足。
评分购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对文化传承的热爱和对精美实物的偏爱。精装本的书脊挺括有力,即便是长期翻阅,也应该能保持很好的形态,这对于珍视书籍的人来说非常重要。打开后发现,装帧的内衬和细节处理都体现了出版方的专业水准,没有廉价感。我个人对《孟子》中关于“性善论”的论述尤为关注,希望通过这部权威的版本,能更清晰地梳理出其理论体系的逻辑和发展脉络,并将其与现代心理学的一些观点进行对比思考。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感觉自己收藏的不仅仅是一套书,而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和对民族智慧的珍视。它会稳稳地占据我书架上一个非常显眼的位置,时刻提醒我要保持学习和思辨的习惯。
评分最近读了一些关于宋明理学的书籍,越发觉得要深入理解后世的学问,溯源而上探究《论语》和《孟子》的原意是多么关键。这本书的装帧非常考究,米白色的纸张,印着清晰的朱砂和墨色字体,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慢下来,细细品味每一个字。我特别欣赏它在一些关键概念上的注释处理方式,不是那种生硬的、断裂的解释,而是尽可能地还原了当时的语境和思想背景,这对于理解孔孟思想的精髓至关重要。我打算用一段时间,每天只读一小段,对着注释和译文反复琢磨,力求做到“义理精熟”,而不是囫囵吞枣地追求速度。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的深度阅读计划添上了一块坚实的基石,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评分说实话,现在市面上各种版本的国学读物琳琅满目,但真正能让人静下心来仔细阅读的,并不少见。这套《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荟萃》的定位显然是面向追求品质的读者。它的封面设计简约大气,没有过多的花哨装饰,这反而更突显了内容本身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我更倾向于这种“少即是多”的审美哲学,它避免了将经典“快餐化”的倾向。对于我个人而言,阅读经典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需要心无旁骛。这本书的开本适中,便于携带和在不同场合进行翻阅,即便是碎片时间,也能随时回到那个充满哲思的年代。这种精心打造的阅读媒介,本身就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和专注度,让人从拿起书本的那一刻起,就做好了与至高智慧进行深度交流的准备。
评分我一直认为,衡量一本传统文化书籍的好坏,关键在于它是否能“激活”古老的文本,让它们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生命力。从我初步翻阅的感受来看,这套精装本在翻译和解读上似乎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它既没有过度地“今义化”而失真,也没有像某些古本那样晦涩难懂到令人望而却步。那种恰到好处的“导读”,就像一位睿智的向导,在你即将迷失在古奥的辞藻中时,适时地为你指明方向,点出核心要义。这对于想要系统学习但又缺乏深厚古文功底的读者来说,简直是莫大的福音。我计划着,在学习工作之余,把它当作一本“常备参考书”,随时翻检,相信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和理解,它更像一个可以长期对话的智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