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县域合作治理研究 9787030565402 科学出版社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县域合作治理研究 9787030565402 科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庆志 著
图书标签:
  • 新型城镇化
  • 县域治理
  • 区域合作
  • 治理模式
  • 城乡发展
  • 公共服务
  • 体制机制
  • 政策研究
  • 区域发展
  • 社会治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65402
商品编码:3018703284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县域合作治理研究

定价:78.00元

作者:姜庆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030565402

字数:

页码:180

版次:3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通过对山东、内蒙古、安徽三省九县(市、区、旗)的实地调研,归纳了县域合作治理的基本类型与典型特质,并利用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分析了县域合作治理绩效的影响机制,这在程度上弥补了当前经验研究中的不足。本书的主要观点如下:合作治理在县域层面体现了“转型”的时代特质,当前县域合作治理以“资源交换类”为主;县域对合作网络的管理能力是合作治理发展的关键,应当以促进市场和民主蓬勃发展的方式增进治理能力;在任务复杂性的调节下,县域合作治理具有作用限度,应当构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合作治理网络。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县域经济转型与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实践与政策导向 ISBN:978-7-030-60123-4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著者:李明德,张文华 著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深刻变革与挑战,聚焦于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县域如何实现内生增长动力转换、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并最终融入区域协同发展的宏大叙事之中。全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立足于扎实的经验数据和前沿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构建了一套系统性的县域转型发展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 县域发展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溯源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县域”在国家与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独特区位与功能定位。在全球化和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县域不再是单纯的农业生产单元,而是承载着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生态保护等多重国家战略任务的关键节点。 理论上,本书回顾了关于中心-外围理论、增长极理论在县域层面的适用性与局限性。重点引入了“资源束缚型增长”(Resource-Constrained Growth)和“空间溢出效应”(Spatial Spillover Effect)等概念,用以解释县域在要素流动、产业梯度转移中常常出现的“虹吸效应”与“被边缘化”现象。研究强调,理解县域发展,必须将其置于大都市圈、城市群的宏观引力场中进行动态考察。 第二部分 县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创新驱动 县域经济的活力之源在于产业的持续升级。本书详尽分析了当前县域产业面临的结构性矛盾:传统产业空心化、新兴产业培育不足以及高技术要素高度依赖外部供给等问题。 为应对这些挑战,本书提出了“三级跳跃式产业升级路径”: 1. 基础巩固与链条延伸: 针对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如农产品加工、传统制造业),强调通过“小巨人”企业培育和产业链条垂直整合,提升附加值,防止初级产品外销。 2. 功能拓展与服务嵌入: 关注生产性服务业(如物流、设计、金融服务)向县域的渗透与本地化,实现产业服务化转型。 3. 创新生态的“微观培育”: 探讨县域如何通过设立专业化的技术转移中心、搭建“虚拟研发平台”等方式,实现人才与技术的“柔性引进”,形成适应自身禀赋的创新微环境,而非盲目追求大而全的科技园区。 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发展阶段县域(如资源枯竭型、生态敏感型、临空经济型)在产业转型中的差异化策略和有效实践。 第三部分 县域城镇化质量提升与空间重构 不同于以往单纯关注城镇规模扩张的粗放模式,本书将县域城镇化视为“提升县域综合承载力”的核心环节。内容涵盖了县域内不同层级城镇(县城、中心镇、特色小城镇)的差异化发展策略: 县城能级跃升: 重点研究县城在人口集聚、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瓶颈,提出以“职住平衡”为导向的精明增长(Smart Growth)模式,优化基础设施的圈层布局。 中心镇的区域枢纽作用: 探讨中心镇如何利用其在交通节点和特定产业集群中的区位优势,辐射周边乡村,成为区域经济的次级增长点。 乡村人居环境的协同改善: 强调城镇化建设中必须同步推进的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良性互动机制,避免“城市病”向小城镇的简单复制。 第四部分 跨区域合作治理的机制创新 认识到单一县域在应对跨界环境污染、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市场波动等问题时力量的薄弱性,本书将“合作治理”提升到战略高度。 本书深入研究了以下几种合作治理模式的有效性: 1. 基于产业链的横向协作: 针对同一区域内优势互补的县市之间,通过共同招商引资、共建共享专业化市场。 2. 基于生态屏障的纵向联防: 探讨跨界河流流域、生态功能区内各县的协同保护机制,包括碳汇交易、跨区域生态补偿基金的设立。 3. 人力资本与社会保障的区域一体化: 研究户籍制度改革、基本公共服务(如医疗、教育资源)在区域内的流动与共享机制,以增强人口对县域的归属感和黏性。 第五部分 政策工具箱与地方政府的治理转型 本书最后聚焦于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地方政府作为县域转型的关键行动者,其职能定位和激励机制至关重要。 研究分析了当前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土地财政依赖、债务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的治理困境。提出要构建“以质量绩效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引导地方政府从追求GDP增速转向注重绿色增长、创新投入和民生福祉的提升。同时,探讨了如何通过发展县域性金融机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拓宽县域的投融资渠道,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书为政策制定者、区域规划师以及致力于县域经济研究的学者提供了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分析框架与政策建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县域合作治理研究”,让我觉得非常贴合当下社会发展的脉搏。我一直认为,中国县域的治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的现代化进程,而“合作治理”则是一种更具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治理理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县域层面如何通过协同合作来解决复杂的问题。比如说,在面对一些跨区域的生态环境挑战,如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等,县域之间如何通过合作来共同应对?又或者,在产业发展方面,一些县域是否可以通过联合招商、产业协同,来形成更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深度,比如分析不同类型的县域合作模式的优劣,以及它们对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同时,我也希望能从中看到一些生动的实践案例,了解真实的县域合作治理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内心是有点忐忑的。原因在于“合作治理”这个词,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具体到县域这个层级,我总觉得实施起来会非常困难。县域的行政权力结构、利益格局,以及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都可能成为合作的阻碍。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些现实问题的。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分析县域合作治理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阻力,比如地方保护主义、部门利益藩篱、信息不对称,甚至是文化习俗的差异?它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如何构建有效的沟通平台,如何建立利益共享的机制,如何平衡不同主体的诉求,最终实现共赢?我个人对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也很感兴趣,比如作者是否采用了案例研究、比较研究,或者模型分析等方式来支撑其论点。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建议,那就更好了。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真正为县域合作治理的实践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评分

从一个长期关注基层治理的读者的角度来看,“合作治理”这四个字,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的转变。尤其是在县域层面,很多治理的难点往往在于打破传统的“部门墙”和“条块分割”,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服务的有效整合。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理解和界定“县域合作治理”的内涵的?它是否会深入剖析县域内不同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以及不同乡镇之间的合作模式?我尤其关注的是,在这种合作中,如何确保公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如何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以及如何让合作真正惠及到每一位县域居民。例如,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如果能够通过跨区域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升服务质量,那将是多么大的福祉。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来一些关于如何构建更加精细化、人性化、高效率的县域治理新范式。

评分

我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新型城镇化”这个驱动力所吸引。毕竟,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还在不断深化,而且正在从过去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转向更加注重质量和内涵的发展。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县域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它如何才能在新型城镇化的大潮中,既不掉队,又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对于县域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定位,是否有清晰的界定。它是否会探讨县域在承接城市功能转移、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如何通过合作治理来实现突破?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些问题,比如,一些经济发达的县与经济欠发达的县,在合作治理时,如何做到利益的公平分配?又比如,在环保问题上,上游县与下游县之间,如何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共同守护绿水青山?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打破地域限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我第一眼看到时就觉得它切中了一个当下非常关键的议题。新型城镇化,这四个字本身就包含了无数的可能与挑战。我一直对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很感兴趣,尤其是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县域作为连接城乡的枢纽,其发展模式至关重要。而“合作治理”这个概念,更是触及了现代社会治理的核心。我一直认为,很多地方性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资源分配、公共服务供给、环境保护等复杂问题,单靠某个部门或者某一方的力量是难以有效解决的,必须要有跨部门、跨区域、甚至跨主体(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的协同合作。所以,这本书提出的“县域合作治理”,让我联想到了很多现实中的案例,比如跨镇的生态保护合作,比如一些地区为了吸引人才和投资,打破行政壁垒进行联合招商。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县域内部以及县域之间,应该建立怎样的合作机制,什么样的合作模式才是最高效、最可持续的。它是否能为我们揭示一些成功的实践经验,或者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框架,来指导未来的县域发展,是我最关心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