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II 第三辑
定价:75.00元
作者:王功流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439751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第二编充分利用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将已见或未见的关于淞沪抗战的史料以影印的形式出版,内容涵盖两次淞沪抗战,力求比较全面、翔实、生动地反映淞沪抗战的全貌,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的一部分。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过程中,我体验到了一种强烈的现场感和代入感,这并非是文字渲染出来的假象,而是得益于作者高超的细节捕捉能力。很多描绘战争场面的文字,精确到了部队的番号调动、物资补给的短缺程度,甚至是对特定时间点上天气变化的记录。比如,对于某一阶段的火力配置变化,书中有着非常细致的数据对比,而不是笼统地说“火力加强了”。这种对具体数字和微观环境的把握,让宏大的历史叙事瞬间变得立体和可触摸。我仿佛能听到前线士兵在特定环境下发出的呐喊,感受到指挥官在面对复杂战场局势时的焦虑与抉择。这种“微观的真实”构建起来的宏大历史图景,远比那些空泛的口号式描述要震撼人心得多,它要求读者以一种近乎参与者的姿态去审视和理解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极高标准的起点。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对历史事件进行编年史式的记录,更重要的是,它系统地揭示了某一特定历史阶段内,多方势力在战略、战术、后勤乃至民众动员等各个层面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梳理,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一场战役的成败,绝非偶然,而是无数细微决策和资源整合的结果。对于后来的历史学者而言,这本书就像是一张经过了专家认证的、结构精密的“骨架”,后续的研究者可以在此基础上填充更深入的分析、更细致的个案研究,或者从全新的理论视角进行解读。它极大地缩短了新进入者进入该研究领域的门槛,并为资深研究者提供了校验自身假设的新工具。它的存在,标志着对这一主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更加成熟和精细化的阶段。
评分这本书的文献整理工作量之庞大,简直令人叹为观止,翻阅其中的每一个章节,都能感受到背后付出的无数个日夜的辛劳。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只引用已发表的二手资料,而是大量挖掘和引用了那些深藏在档案室角落里的原始档案、当事人的私人信函,甚至是战后的口述记录。正是这些鲜活且未经太多修饰的第一手材料,为整个叙事注入了难以替代的生命力。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引用的具体出处,标注得极为详尽,这使得任何一个有疑虑的读者都可以顺着线索去追溯源头,进行二次核实。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对于研究者来说至关重要,它保证了研究的根基不会因为材料的陈旧或遗漏而动摇。可以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一座建立在汗水和时间之上的资料宝库。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论述框架展现出一种极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它显然不是那种试图用煽情笔调来讲述历史的通俗读物,而是扎根于一手史料的扎实研究成果。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觉到作者在梳理复杂战事脉络时所展现出的冷静与克制,每一个段落的衔接都像是精密机械的咬合,逻辑链条清晰得几乎没有瑕疵。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性或者多方记载不一的关键事件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采信某一方的叙述,而是将不同的史料并置,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历史的复杂性。这种“存而不论”或“多方印证”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材料的可信度。对于真正想深入了解那段特定历史的专业人士而言,这种不带个人过多色彩的客观呈现,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它提供的不是结论,而是通往结论的坚实阶梯和路径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透着历史厚重感的封面,一看就知道不是那种浮躁的出版物。触摸上去,纸张的质地也相当考究,不是那种廉价的铜版纸,而是带着微微粗粝感的、适合长时间阅读的哑光纸。内页的排版布局也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字号适中,行距舒朗,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在那些严肃的历史文字中,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度的疲劳。尤其是那些历史照片和地图的插页,清晰度和还原度都做得非常到位,很多细节,如果没有高质量的印刷,根本无法展现其原貌。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让人在阅读历史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阅读体验本身带来的愉悦。从拿到手的瞬间起,我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制作上的匠心,这对于研究历史文献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加分项,毕竟,好的载体才能更好地承载沉甸甸的历史内容。我甚至会小心翼翼地用书签,生怕不经意间折损了这精心制作的纸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