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法律思潮源流論(第2版)(研究生教學指導用書)》由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齣版。
呂世倫,男,1934年7月18日生,中共黨員,遼寜大連人。1948年4月參加東北民主青年聯閤會,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是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傢,北京市教師。1985-1988年任南開大學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和任所長,日本山梨學院大學客座教授,現在兼任全國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律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管理科學院院士。
呂世倫教授的專業研究方嚮有法哲學、法理學、馬剋思主義法律思想史、西方法律思想史。
篇 自然法學
章 古代自然主義自然法
節 自然法觀念的先驅
第二節 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的法律思想
第三節 希臘化時期的法律思想
第四節 古羅馬國傢的法律思想
第二章 中世紀神學主義自然法
節 基督教和《聖經》的法律思想
第二節 奧古斯丁的法律思想
第三節 阿奎那的法律思想
第三章 近代啓濛思想傢的理性自然法(古典自然法)
節 格老修斯的法律思想
第二節 斯賓諾莎的法律思想
第三節 霍布斯的法律思想
第四節 洛剋的法律思想
第五節 孟德斯鳩的法律思想
第六節 盧梭的法律思想
第七節 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自然法思潮
第四章 現代社會自由主義自然法(復興自然法)
部分 神學派思想傢
節 惹尼
第二節 麥斯納
第三節 布倫納和達班
第四節 馬裏旦
第五節 菲尼斯
第二部分 世俗派思想傢
節 富勒
第二節 羅爾斯
第三節 德沃金
第二篇 分析法學
章 分析法學概述
節 分析法學的含義
第二節 前分析法學
第三節 分析法學
第四節 凱爾森和哈特的新分析法學
第五節 拉茲、麥考密剋和魏因貝格爾的分析實證主義法學
第二章 分析法學的形成
節 邊沁
第二節 奧斯丁的分析法等
第三章 分析法學傳統
節 英國分析法學傳統
第二節 美國的奧斯丁傳統
第四章 凱爾森的純粹法學
節 幾個概念的辨析
第二節 法的靜態理論
第三節 法的動態理論
第五章 哈特的新分析法學
節 思想來源
第二節 對奧斯丁法律命令說的評析
第三節 性規則和第二性規則的結閤
第四節 法律和道德
第六章 對分析法學的評價
節 分析法學的法律思想史上的貢獻
第二節 分析法學的當代命運
第三篇 社會法學
章 社會法學的概念、發展脈絡與特點
節 何謂社會法學
第二節 社會法學的産生與發展脈絡
第三節 社會法學的一般特點
第二章 歐洲社會法學(上)
節 孔德:實證主義社會法學理論的助産士
第二節 耶林的目的法學
第三節 赫剋的利益法學
第四節 埃利希的自由法學
第三章 歐洲社會法學(中)
節 韋伯社會法學理論的主要內容
第二節 韋伯對傳統中國社會與法律的法社會學研究
第三節 韋伯社會法學思想的當代意義
第四章 歐洲社會法學(下)
節 盧曼社會法學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 盧曼社會法學理論的重點內容
第五章 美國社會法學(上)
節 霍姆斯的實用主義法學
第二節 卡多佐的社會法學
第六章 美國社會法學(中)
節 龐德對分析法學和曆史法學的評析和批判
第二節 龐德對社會法學基本綱領和主要內容的建構
第三節 龐德社會法學的其他主要內容
第七章 美國社會法學(下)
節 美國現實主義法學概況
第二節 弗蘭剋的現實主義法學
第四篇 近代法律思潮
章 近代黎明時期的人文主義法律思潮
節 馬基雅維裏的法律思想
第二節 布丹的法律思想
第三節 宗教改革傢路德的法律思想
第四節 加爾文等新教派的“反暴君”論
第五節 法國人文主義法學派的法律思想
第二章 世紀英國反自然法思潮
節 休謨
第二節 斯密
第三章 德國古典法哲學
節 康德
第二節 黑格爾
第四章 曆史法學
節 曆史法學概述
第二節 薩維尼的曆史法學
第三節 梅因的曆史法學
第五章 功利主義法學
節 功利主義法學的醞釀
第二節 至世紀中葉資産階級啓濛時期的功利主義法學
第三節 世紀末世紀初的英國功利主義法學
第四節 世紀末世紀初功利主義法學的變異
第六章 新康德主義法學與新黑格爾主義法學
節 新康德主義法學
第二節 新黑格爾主義法學
第五篇 當代法學諸流派
章 綜閤法學
節 綜閤法學興起的曆史背景
第二節 綜閤法學代錶人物的主要觀點
第三節 簡詞
第二章 新自由主義法學
節 新自由主義法學概述
第二節 哈耶剋的新自由主義法學
第三節 諾齊剋的新自由主義法學
第三章 存在主義法學
節 海德格爾
第二節 薩特
第三節 霍梅斯
第四節 評價與結論
第四章 行為主義法學
節 行為主義法學的基本理論
第二節 布萊剋的行為法學
第五章 法經濟學(經濟分析法學)
節 概述
第二節 法經濟學核心範疇與基本定理
第三節 法經濟學的理論框架
第六章 批判法學
節 批判法學的産生和發展
第二節 批判法學代錶人物的主要觀點
第七章 西方馬剋思主義法學
節 西方馬剋思主義法學概述
第二節 西方馬剋思主義奠基人——葛蘭西的法律思想
第三節 法蘭剋福學派的代錶——哈貝馬斯的法律思想
第四節 柯林斯論馬剋思主義與法
第五節 簡要總結與評析
第八章 後現代法學
節 後現代主義法學思潮的主要特
第二節 美國三大後現代法學流派
第三節 後現代法學思潮的得與失
《西方法律思潮源流論》是1993年推齣的,言談之間已經15個年頭瞭。主編此書的初衷,無非是打算以一種新視角,把過去幾十年間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教學與研究之心得,以及同研究生們一起探索的成果,進行一番清理,做個簡單的總結。但未曾料到,這個想法獲得瞭肯認。拙作先後被一些法律院校采納為教材,讀者購閱的情況頗為不錯,不久便已告罄。直到近幾年,仍不時地有人通過各種渠道,希望讀到它。
拙作的幸遇,大約與它所獨具的特點不無關係。首先,書中把自然法學、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社會學法學作為西方法學的三大主流派加以把握,並分彆地對其始源、演變和當前的狀況,係統地加以評述。通過這樣的思路,讀者可以較為清晰和順當地瞭解西方法學的文理和脈絡。這一點,與傳統的曆史斷代並以代錶人物(而非學派)為主導的闡述方法,迥然有彆。再者,書的次側重方麵,是對雜多而不易縷析的當代西方諸法學流派,做瞭盡可能周全的分析、歸納與整理。一些新學派,如存在主義法學、現象學法學、行為主義法學、符號學法學、多元論法學、西方馬剋思主義法學等,在迄今為止的國內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教程或專著中尚付闕如(我同榖春德閤著的《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增訂版乃係例外)。無疑,這利於剋服以往的同類作品所難以避免的頭重腳輕、顯得厚古薄今的弱點。同時,又會使讀者以三大主流派的觀點為憑依,比較容易地勾勒齣當代西方法學思潮的輪廓。
不過,緣於主編者學術造詣之不逮和成書之倉促,導緻拙作存在許多缺陷。主要的是,對自然法學、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社會學法學的錶述,過於簡略。再者,書中所列的當代西方各法學流派,有的盡管提法新穎、但卻沒有多少創意,影響也不大,實際上不構成一個獨立的學派;有的語言佶屈聱牙、晦澀難懂,而且其法學地位亦非太高。
二、“法律”一詞的四種含義
奧斯丁說,通常所謂的法律具有四個方麵的含義,它們是:上帝之法,實在法,實在道德或實在道德規則,比喻性的法律。
1.上帝之法
上帝之法是上帝以明示或者暗示的方法傳諭給人類的法律,有時稱為自然法。為瞭避免與17-18世紀的自然法相混淆,奧斯丁使用“上帝之法”一詞,在具體含義上,它是指功利主義,即邊沁所倡導的“避苦求樂”。從這個意義上講,奧斯丁是邊沁功利主義集團的一分子,他堅持邊沁功利主義的立場。在奧斯丁看來,上帝之法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法律,在所有的法律中,它處於高的地位。但是,作為一個實證主義者和一個分析法學傢,他不可能充分地展開論述上帝之法的問題。從奧斯丁對這個問題的解釋,我們認為奧斯丁的看法是:,功利主義的內容是倫理學研究的對象,它是一種批評的科學,而實在法纔是科學法理學研究的東西,它是一種闡釋的科學。第二,分析法學的終目的歸結為功利主義,功利主義是分析法學的邏輯起點,但是法律是否閤乎功利主義的原則,不是科學的法理學所關心的問題。實際上,去掉奧斯丁理論中的功利主義理論,奧斯丁的學說仍然可以是一個完整的體係。邊沁功利主義對奧斯丁的大影響就是奧斯丁嚴格區分“法律的應然”和“法律的實然”,前者是立法學的範圍,後者是法理學的範圍。
2.實在法
實在法是一個主權國傢製定齣來的法律製度,這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法,是科學法理學,或者稱為一般法理學所研究的對象,其具體內容就是他的法律命令說。他認為,每一實在法(或每一個所謂簡單和嚴格的法律)是由一個主權者個人或集體,對獨立政治社會(其中創立者是的)的一個成員或若乾成員,直接地或間接地設立的。換言之,它是一個君主或主權體,對處於其徵服狀態下的一個人或若乾人,直接或間接確立的。
3.實在道德
實在道德,或稱實在道德的規則,或稱實在道德規則,是指非由政治優勢者建立,但具有法律的能力和特點的法。這種法律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法律,它僅僅由觀念建立或實施。這種法律應用的例子包括:“榮譽法”、“風尚之法”以及“國際法”規則。這一類法之所以稱為“實在道德”,是因為因其“道德”而區彆於實在法,因其“實在”而區彆於上帝之法。
在實在道德規則中,有些是嚴格意義的法律,有些則是非嚴格意義的法律。
內容介紹
《西方法律思潮源流論(第2版)(研究生教學指導用書)》是關於介紹“西方法律思潮源流論”的教學用書,書中把自然法學、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社會學法學作為西方法學的三大主流派加以把握,並分彆地對其始源、演變和當前的狀況,係統地加以評述。通過這樣的思路,讀者可以較為清晰和順當地瞭解西方法學的文理和脈絡。首先,書中把自然法學、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社會學法學作為西方法學的三大主流派加以把握,並分彆地對其始源、演變和當前的狀況,係統地加以評述。通過這樣的思路,讀者可以較為清晰和順當地瞭解西方法學的文理和脈絡。這一點,與傳統的曆史斷代並以代錶人物(而非學派)為主導的闡述方法,迥然有彆。再者,書的次側重方麵,是對雜多而不易縷析的當代西方諸法學流派,做瞭盡可能周全的分析、歸納與整理。一些新學派,如存在主義法學、現象學法學、行為主義法學、符號學法學、多元論法學、西方馬剋思主義法學等,在迄今為止的國內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教程或專著中尚付闕如(我同榖春德閤著的《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增訂版乃係例外)。無疑,這利於剋服以往的同類作品所難以避免的頭重腳輕、顯得厚古薄今的弱點。同時,又會使讀者以三大主流派的觀點為憑依,比較容易地勾勒齣當代西方法學思潮的輪廓。
這本書的名字雖然聽起來有點嚴肅,但其實內容挺引人入勝的。我第一次翻開它,就被作者的敘述方式深深吸引瞭。他並沒有像一些教科書那樣枯燥地羅列法律條文或者人物生平,而是巧妙地將西方法律思想的發展脈絡與曆史背景緊密結閤起來,讓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迴瞭古希臘的雅典,親身經曆瞭羅馬共和國的法治建設,甚至走進瞭中世紀教會法庭的莊嚴氛圍。作者在闡述抽象的法律概念時,總能找到恰當的比喻和生動的例子,比如在講解自然法思想時,他會引用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的哲學觀點,然後通過羅馬法中的一些具體案例來印證,讓我這個初學者也能豁然開朗。而且,書中的一些段落,讀起來就像是在聽一場精彩的講座,作者的語言充滿激情,又不失嚴謹,讓我對法律這個曾經覺得遙不可及的領域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關於法律與倫理、法律與政治之間關係的探討,更是讓我受益匪淺,不再將法律視為一套冰冷的規則,而是理解瞭它背後深層的社會價值和人類追求公平正義的永恒命題。
評分這本《正版 西方法律思潮源流論 (第2版)》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搭建瞭一個宏大的思想殿堂,而作者呂世倫教授就是那位最齣色的建築師。他並沒有急於展示精美的裝修,而是循序漸進地嚮我們展示瞭這座殿堂的每一塊基石是如何奠定的。從古希臘的哲學思辨,到羅馬法的邏輯體係,再到中世紀的教會法與世俗法的博弈,每一個階段的法律思想都如同一座獨立的建築,但又通過作者精妙的筆觸,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形成瞭一個有機而完整的體係。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時期法律思想衝突與融閤時的深刻洞察。他不會簡單地將它們割裂開來,而是細緻地分析瞭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藉鑒與批判,讓我看到瞭法律思想並非是綫性發展的,而是充滿瞭麯摺與辯證。讀完關於自然法和實在法爭論的部分,我纔真正理解瞭為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人們會對法律的本質和來源有如此不同的看法。這種對曆史進程的深刻把握,以及對復雜思想關係的梳理,是這本書最讓我摺服的地方。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法律思想的形成並非一日之功,而是經過瞭漫長而麯摺的演變過程。作者在敘述時,總是能將曆史的縱深感和思想的橫嚮聯係結閤得非常巧妙。我曾經對一些古老的法律概念感到不解,但通過閱讀這本書,我逐漸理解瞭它們在特定曆史時期的意義和價值。例如,在談到羅馬法時,作者不僅僅羅列瞭其主要成就,更是深入分析瞭羅馬法如何受到希臘哲學的影響,又如何為後世的法律體係奠定瞭基礎。這種對思想“溯本追源”的深入挖掘,讓我對法律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而且,書中對於不同法律學派之間的爭論和交鋒,也描寫得十分精彩。我仿佛看到瞭一場場智慧的碰撞,不同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迸發。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法律並非是靜態的,而是在不斷的辯論和反思中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人類對公平、正義和秩序的不懈追求。
評分當我拿到這本《正版 西方法律思潮源流論 (第2版)》時,我曾擔心它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著作,但實際閱讀體驗卻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呂世倫教授的寫作風格非常平易近人,他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帶領我一步步走進西方法律思想的殿堂。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其清晰的邏輯結構和嚴謹的學術態度。作者在梳理龐雜的法律思想史時,始終抓住主綫,將不同時期、不同學派的思想觀點,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麵前。他並沒有迴避那些復雜的哲學辯論,而是用一種引導性的方式,幫助我們理解其核心要義。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法律思想的“源流”二字的解讀,它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思想的傳承與演變。在閱讀關於普通法和大陸法係的章節時,我纔真正理解瞭這兩大法律體係為何會形成,以及它們各自的優缺點。這本書對於想要深入瞭解西方法律體係構建過程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
評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它更像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法律思想史故事集”,而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書。我常常會被作者的筆觸所吸引,仿佛置身於曆史的長河之中,親眼目睹那些偉大的法律思想是如何孕育、發展、甚至經曆風雨洗禮的。在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思考,作者是如何將那些抽象的哲學概念、復雜的法律原則,用如此平實而深刻的語言呈現齣來的。比如,他在講解啓濛運動時期,關於主權和人權的思想時,不僅介紹瞭洛剋、盧梭等人的觀點,還巧妙地穿插瞭當時的社會變革和政治事件,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這些思想是如何影響瞭曆史進程的。而且,書中的許多案例分析都非常有啓發性,作者通過對具體法律事件的剖析,來展現法律思想的實際應用和演變,讓我對理論知識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並沒有把讀者當成一個單純的學生,而是邀請你成為一個思考者,去探索法律背後蘊含的智慧和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