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以花入馔,餐芳饮露,风雅无限。从冬末的蜡梅吃到早春的梅花,接着樱笋宴开,春别夏来,又从盛夏的荷花吃到秋天的菊花……名花调鼎,和春韭晚菘一样寻常。
全书按季节分为四章,讲述一年四季可采而入馔的花卉。这些看似新奇的吃法并非凭空生造,它们或者记载于历代典籍,是古代雅士文化的一部分;或者来自民间,是乡野食俗的组成部分;而番红花、旱金莲、薰衣草等花卉来自异域,用它们烹海鲜饭、调制沙拉、烤饼干则属于外来饮食文化了。作者翻检历代典籍,游历江南江北,将这些芬芳美食荟萃于此书。这是一本美食文化之书,也是植物文化之书。
无论其来源,花卉肴馔与果腹,总是不能完全画等号的。吃花,吃的是有趣,吃的是风雅。
##主题蛮有意思,像是明代小品文闲适讲究的腔调。一点点看,和着四季找到各种植物才是趣味。在城市,一口气看完有点无聊,大抵不过煎来吃,炸着吃,熏着喝等,又没的办法尝试几乎没了趣味。
评分##吃花,吃出文化。赞~
评分##串联中外习俗与典故,讲如何吃花的一本书。读完整本,留下了凡举花皆可蛋炒,或面拖油煎的印象????。 会对身边能够接触到的花,更有兴趣。蜜渍梅花、香煎玉兰、糖渍花、盐渍樱花、白粽蘸玫瑰酱、糖桂花、芙蓉豆腐……好像是能够找到的食材。 一时间仍旧有点难拿花当菜看,点缀与甜食尚可,类如白牡丹炖肉汤这种吃食,究竟要一试才明了其中滋味。于是这本书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到底无弃浓艳。 可能是身处城市久了,花更多是作为商品,或者公共区域不可攀折的所在。不像古人靠山吃山的自然繁盛,以花入食,反倒鲜开食材难得,细细折腾吃食的兴头和时间也难得。故而觉得有趣吧。
评分##用花卉做美食,想想都雅致,读明清小说,见过菊花火锅,以为是小说家杜撰,像黄蓉做的菜肴,真想不到有一天居然能看到这样一本美食文,最妙的,则是可以跟着文中的一道道佳肴去复制,也将花卉美食带入生活。蓝紫的文字,也是美的,与这美味佳肴相互映衬
评分一本妙书。吃花一事,我看古籍的时候就很感兴趣,比如《广群芳谱》《事林广记》《遵生八笺》中时常提到的一些,自己也搜集着写了桂花、梅花两篇。这本则是古今中外均有涉猎,既丰且细,读得口齿生香。无弃浓艳吃花去。
评分##看完这一本,竟然又觉得上一本的《花月令》要好一些。可能吃花这事,真是翻来覆去都是面拖油煎,也就看个无弃浓烟。不过这本溯源了一些跟吃花有关的八卦,还是有点趣味。
评分##配图太糊
评分##一年四季可用来吃的花????有历史文化背景有图谱有作者亲身实践,读得眼界大开
评分##串联中外习俗与典故,讲如何吃花的一本书。读完整本,留下了凡举花皆可蛋炒,或面拖油煎的印象????。 会对身边能够接触到的花,更有兴趣。蜜渍梅花、香煎玉兰、糖渍花、盐渍樱花、白粽蘸玫瑰酱、糖桂花、芙蓉豆腐……好像是能够找到的食材。 一时间仍旧有点难拿花当菜看,点缀与甜食尚可,类如白牡丹炖肉汤这种吃食,究竟要一试才明了其中滋味。于是这本书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到底无弃浓艳。 可能是身处城市久了,花更多是作为商品,或者公共区域不可攀折的所在。不像古人靠山吃山的自然繁盛,以花入食,反倒鲜开食材难得,细细折腾吃食的兴头和时间也难得。故而觉得有趣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