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周濂政治哲学力作全新修订再版
切入政治哲学核心,提供理解现实的脚手架
在严肃的思考中获得直面复杂事态的勇气
「编辑推荐」
★ 公共声音之外,学者周濂政治哲学力作全新修订再版。作为学院知识分子,周濂老师以其思维的清晰与对现实问题的深入分析,被认为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公共声音之一。他对现实问题能够做到如此清晰而深刻认识的来源都可以在这本著作中找到答案。
★切入政治哲学核心问题,提供理解现实政治的脚手架。乔纳森·沃尔夫在《政治哲学》中开篇即说,政治哲学只需回答两个问题:“谁得到了什么?”以及“谁说了算?”以政治哲学的术语表达,前者涉及的是“正义”问题,后者涉及的就是“正当性”问题。本书从区分“正当性”与“证成性”出发,通过辨析政治哲学上的相关研究,为我们理解国家、权力、政治义务与政治责任等提供了理论上的分析工具。
★ 在层层递进的论述中明确政治哲学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围绕“正当性”与“证成性”,聚焦现代政治的讨论域,作者援引汉娜·阿伦特、约翰·西蒙斯、大卫·斯密茨、罗尔斯以及哈贝马斯的理论,分析他们在此问题上的关注点以及理论的得与失,最后落脚于民主正当性问题,为理解现实民主政治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
★ 论证的严密与分析的透彻,带我们由概念辨析去把握与此相关的现实。通过界定“正当性”与“证成性”“合法性” “政治义务”“政治责任”以及“正义”的关系,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脉络清晰的概念地图,便于我们澄清由于概念混乱导致的对相关现实的无视和无知。
★ 以理论的厚度赋予我们直面当今价值多元时代的勇气。面对今天这个纷繁的多元主义时代,面对多数人在各种问题上的独断论立场,了解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掌握概念辨析的方法,无疑有利于我们坚定自己的立场,更清醒地直面问题。
「内容简介」
“是什么使得权力或强力成为道德上对的”是2000多年来政治哲学不断追问的问题。
聚焦现代政治的讨论域,结合汉娜·阿伦特、约翰·西蒙斯、哈贝马斯及罗尔斯的观点,作者首先从概念分析的角度区分了正当性与证成性:正当性是一种“回溯性”的概念,它关注的是权力的来源和谱系,也就是从“发生的进路”去评价权力;而作为“前瞻性”概念的证成性,关注的是权力的效用和达成的目的,也即从“目的的进路”去评价权力,确立了道德评价国家的两条进路。
从政治正当性与证成性的区分出发,作者进一步在政治义务与政治责任之间勾勒出一幅清晰的概念地图:国家正当性与公民的政治义务具有概念上的关联性,而国家证成性则与公民的政治责任相关联。
由此,通过对概念关系的梳理标定了正当性在当代政治哲学概念地图上的位置,利于廓清被语言迷雾遮蔽的现实,帮助我们获得直面现实复杂事态的理论勇气。
##在阅读过程中感到欣喜又欣慰。首先,它为我当下的政治观点提供了强大的哲学支持,我不会再因自己过于激进和非主流的看法,偶尔内心疑惧这一切是出于个人意识形态偏见的演绎;其次,它为我未来愿意投身的行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让我获得充分的信心展开论辩。最后关于审议民主的章节稍长,那也是有待消化的内容最多的一章,大概是因为讨论的语境全在自己的经验范围之外,就像之前读到其他政治学书籍述及近年西方民众对投票热情的消退、政党政治由此式微时,一种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宛如一个乡下人,渴望那些自己尚未体验的新事物,却被告知城里人已经厌倦了它们
评分##政治的正当性基础存在两个结构性因素:一是客观面向,强调政治制度之所以正当是因为它符合某种外在于人的主观态度和政治制度本身的客观规范;二是主观面向,强调被统治者的意志表达。而在启蒙后,后者,即主观面向——被统治者的主观意志成了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一方面,这标志着正当性的客观外在基础尤其是真理概念在政治领域的失势;另一方面,过度强调被统治者的主观意志,极有可能沦为政治制度为粉饰太平而任意涂抹的“道德口红”。正因真实民意难以完全伸张,另一种民主理论——审议民主理论应运而生。尽管审议民主理论只是“民主想象的继续展开”,但仍具理论价值。
评分##厘清了过去许多模糊不清的概念,如拨云见日。
评分##本书是周濂博士论文的再版,从彼时的青葱博士到如今人大哲学院外哲教研室主任、教授,已经成长为一位成熟的学者,亦如他在后记中所指出的那样,本书的深刻内涵仍为学界所关注。周濂指出第一,相对于服从、相信和规范来说,正当性是一个更为整全的概念,它覆盖了“道德评价政治权力关系”的整体。而不管是服从、相信还是规范,都只是涉及“道德评价权力关系”的某一面向或部分,作为正当性概念的构成要素,它们只能起到进一步详细界定和补充说明的作用,却无法真正地取而代之。正当性是一个在日常语言中被普通人反复使用的词汇,日常语言天然存在着歧义性和模糊性,但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特点,就是在每种事物中只寻求那种题材的本性所容有的确切性。
评分##严谨的行文和规范化的学术写作模式使得阅读体验流畅而丝滑柔顺。本书的主要问题并非客观性的论理过程缺陷,而是来自于所讨论议题对于读者所感受到的主观复杂性和困难程度。作为一篇政治哲学领域的博士学位论文,读者最起码需要具备伦理学、政治学、政治哲学的基础理论框架,尤其是需要熟知政治哲学领域几位重要哲学家在政治义务与政治权威领域内的主张。在不具备任何基础的前提下直接阅读本书的体验会非常糟糕。
评分##这几年几乎每年过年都要看一本类似的书。保持觉知,保持清明,保持冷静,争夺未来。
评分##是好的作品。不过因为是博士论文,还是需要有一点基础读会好读一点,比如哈贝马斯的部分就让我陷入尴尬的沉思了23333。然后作者“证成补足正当,(道德)责任补足(政治)义务”“百分百的正当性”戳中了我的笑点,从这点看起来作者还蛮狡黠的。
评分##只能说浮光掠影地读了一遍,作者的一些具体入微的论证思路和政治哲学术语的考究还是有些艰深了。本书的核心是区分了政治哲学中的“正当性”和“证成性”问题。前者从发生的进路评价权力,追溯其来源和谱系,后者从目的的进路评价权力,关注了权力的效用和目的。由此出发梳理了政治义务和政治责任,正义、正当性和合法性之间的概念区分,从而区分了现代政治哲学中的洛克主义和康德主义的分途。最后几章关于哈贝马斯和审议民主的讨论充分折射了政治哲学的乌托邦性质。世界历史的沿革使读者对人性往往采取一种悲观的态度,政治哲学则力图从概念层面规范实践,并引导人们去反思所处的社会和世界,难能可贵。诚如作者所言,政治哲学确实无法替代现实的政治进程,但是作者在书末提出的直面复杂事态和接受人之有限性的勇气值得赞许。
评分##看不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