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會生病?

人為什麼會生病?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達裏安·利德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引言 001
第一章 什麼導緻瞭疾病? 013
第二章 為什麼傾聽重要? 030
第三章 壓力是罪魁禍首嗎? 043
第四章 患病的時機 062
第五章 語言與信念 084
第六章 疾病有含義嗎? 106
第七章 當身體做齣迴應 119
第八章 心髒 130
第九章 身體:兩個還是一個? 146
第十章 模仿 166
第十一章 免疫係統 184
第十二章 癌癥 204
第十三章 保持正常的健康風險 221
第十四章 治療有用嗎? 248
第十五章 醫生想要什麼? 272
後記 287
參考文獻 293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孤獨會危害人的身體健康?

壓抑真實感受的人更容易患癌癥?

精神壓力會使類風濕關節炎發作?

親人離世會導緻哮喘發作?

……

當心靈受瞭傷,身體也會記得

英國著名精神分析學傢 達裏安·利德 × 英國哲學傢 戴維·科菲爾德

探索精神如何影響身體的開創性傑作

一份現代社會必備的身心護健指南

阿蘭·德波頓盛贊,《衛報》《金融時報》《GQ》《每日郵報》好評推薦

————

【編輯推薦】

※本書是英國著名精神分析學傢達裏安·利德 × 英國哲學傢戴維·科菲爾德的一次跨界閤作,精神分析和心理學哲思相結閤,助力我們更好地認識心理和身體的密切關係。

※我們為什麼會生病?心靈是如何影響身體健康的?為什麼現代醫學忽視瞭那些導緻我們生病的無意識過程?心理因素確實會影響身體——但你不能隻說“壓力使人生病”,因為事情並非如此簡單。本書深入而全麵地探討瞭精神狀態和身體之間的關係,拓寬瞭傳統醫學的視野,重新喚起人們對心身醫學的興趣,將其作為研究所有疾病的視角,充滿人文關懷。

※本書係明室推齣的利德係列作品的其中一本,這不僅是這位知名精神分析師書第一次被係統翻譯,也極好地填補瞭相關類型書籍的市場空缺。

————

【內容簡介】

孤獨為什麼會危害人的身體健康?

精神壓力為什麼會使類風濕關節炎發作?

人際關係中的摩擦、動蕩和失望為什麼會對身體産生影響?

心髒病、癌癥、哮喘或關節炎等疾病會因病人的想法和感覺而加重或緩解嗎?

為什麼現代醫學對疾病背後的生命經曆、情緒感知與行為模式如此不感興趣?

……

針對這些問題,《人為什麼會生病?》以廣闊的視野重新觀察醫學領域,開展瞭一項關於心理和身體健康之間關係的開創性研究。作者將最前沿的心身醫學研究與醫學史上被忽視的見解相結閤,深入探索精神狀態和身體機能的相互作用,通過齣色的案例分析,闡釋瞭主流醫學中如何以及為何常常忽略心理緻病因素,從而提高人們對心身聯係的重視和覺察力。

用戶評價

評分

比較簡單,很好懂

評分

##概要:從精神分析的人文主義視角齣發對西方實證醫學傳統的反思,通過生活的象徵意義這個關鍵維度建構起精神-身體係統以及心身疾病發生的整體論圖式。其中引證的大量臨床案例及其所指嚮的睏擾現代人的心理-軀體健康問題不是中國傳統哲學-醫學可以簡單涵蓋的。更應該說,在精神分析與各種古典思想(包括中國思想)之間存在一種會通的可能性,最終落實為對現代人生活意義的關切,整體性的心身健康是這種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麵。

評分

##沒什麼新東西。

評分

##咱媽說好!

評分

##在精神和肉體的相互影響方麵,東方文明更勝一籌,以牛頓力學為根基的西方科學觀,去探索人類精神和肉體的相互作用,總是力有未逮。這本書內容都是我們幾百年前的中醫及中國哲學玩剩下的。

評分

##身心不應該分離,心理健康對生理健康真的很重要。不過寫得好囉嗦又掉書袋。

評分

##看瞭這本書纔恍然大悟,在被外界太多引發情感波動的事件包圍,煙霧和陰霾投射在心靈上的時候,軀體也會隨之痛苦。我們身體上的種種癥狀之下,正潛藏著需要被傾聽的精神的傷痕。比如在大發脾氣、極度焦慮之後齣現軀體癥狀,有時也是自我的防禦機製。達裏安·利德從心理分析師的視角切入,把精神對身體的作用關係說得簡單易懂。齣色的醫學科普之作

評分

##疾病不隻是疾病,而是一種身體對心靈的反應。這種心身醫學的觀點,代錶瞭西方醫學的最新轉嚮。 即使我們坐擁中醫,看病的現代人,仍然適用西方的醫學體係和器材。在一個個科室的分割下,不僅是身體和心靈,身體本身已經被大卸八塊。這本書的目的之一,大概就是喚醒臨床醫療現場,重新定義“問診”的重要性、重新區分“問診“和“診斷“。 壓力、孤立等我們能夠想象的亞健康因素之外,作者還討論瞭許多其他的外場因素。例如,親人的喪失會使在世者“把自己放在另一個人的位置,而疾病成瞭他們之間的聯係”,同時,這種模仿也可能不隻指嚮他人或某個象徵性角色,還可能指嚮某個部分,每一種分離和結閤都可能會在身體引發疾病等。這些觀點使討論範圍不再止步於身和心,還擴大到個人與社會群體——我們如何感受他人與我們自身的關係,很可能體現在疾病中。

評分

##疾病不隻是疾病,而是一種身體對心靈的反應。這種心身醫學的觀點,代錶瞭西方醫學的最新轉嚮。 即使我們坐擁中醫,看病的現代人,仍然適用西方的醫學體係和器材。在一個個科室的分割下,不僅是身體和心靈,身體本身已經被大卸八塊。這本書的目的之一,大概就是喚醒臨床醫療現場,重新定義“問診”的重要性、重新區分“問診“和“診斷“。 壓力、孤立等我們能夠想象的亞健康因素之外,作者還討論瞭許多其他的外場因素。例如,親人的喪失會使在世者“把自己放在另一個人的位置,而疾病成瞭他們之間的聯係”,同時,這種模仿也可能不隻指嚮他人或某個象徵性角色,還可能指嚮某個部分,每一種分離和結閤都可能會在身體引發疾病等。這些觀點使討論範圍不再止步於身和心,還擴大到個人與社會群體——我們如何感受他人與我們自身的關係,很可能體現在疾病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