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可测量

万物皆可测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前言
第一部分 成功测量一切
第一章 测量一切
第二章 历史悠久的神圣模型
第三章 必要但不充分的原因
第四章 时间
第五章 空间
第六章 数学
第二部分 点燃那根火柴:视觉化
第七章 可视化导论
第八章 音乐
第九章 绘画
第十章 记账
第三部分 尾声
第十一章 新模型
注释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发明“常识”的关键时刻,“用数字说话”的历史节点,人类“测量癖”的起源

过去,一天中的每个“小时”可不是一直都等于六十分钟。那时候的“小时”就像手风琴的风箱,可长可短,全凭心情。人们从来不能精确记录时间,就连圣贤的生日也都稀里糊涂。历法与时钟改变了一切。

过去,描绘世界的地图并不能帮助水手远航。那时候,世界地图上有怪兽,有女妖,有诸神。几何上精确的航海图改变了一切。

过去,打翻了算盘只能从头再算,你也根本不会知道哪一步算错了。大数运算异常麻烦,人们算数时可能要跳一段舞。加减乘除和运算法则改变了一切。

0是个重要的数字,可过去人们曾经非常抵触0,甚至嘲笑说“就像驴子想变成狮子,猴子想变成女王一样,0也摆起了谱,假装自己是一个数字”。

最初的音乐只能靠耳朵死记,哪怕是音乐大师,忘了就要从头再学。后来声音与沉默都被量化,而五线谱又改变了一切,它让音乐永存,甚至还启发了物理学家。

过去的绘画时间线错乱,好几件事都挤在一起,而“画中的圣人着魔似的瞪着眼睛,踮着脚尖,手臂伸得老长”,画得像从来不是第一追求。比例精妙的透视法改变了一切。

14世纪以前,账簿的主角不是数字,它竟然是一本日记或者一篇小说。记账太过耗心费神,以至于“会计妻子趁丈夫记账时偷情”成为小说家笔下的经典桥段。直到出现复式记账法,商人才能体体面面。

……

★ 揭示鲜为人知的“心态革命”,以全新视角阐释科学诞生与欧洲崛起

塑造现代世界的是工业革命,而塑造工业革命的是人类的“心态革命”。

数字、音符、财富、海岸线、天体,以及时间与空间……自1250年始,当西欧人暂时放弃玄思,着手测量世界上的万物,文明的尺度就此改变。

追溯在西方科学诞生背后所发生的,从“定性思维”到“定量思维”的转变,交出解释“欧洲何以为欧洲”的最终答卷。

★透过中世纪的“全景俯瞰”,发掘现代世界的“底层逻辑”

以大历史视野重新审视,我们习焉不察的“定量思维”如何在13世纪建立,并且帮助人类真正认识世界:

阿拉伯数字怎样取代了一个数要写满半张纸的罗马数字?

时钟的发明如何安排一座城市的作息?

波托兰航海图为何能征服更遥远的海域?

让世界变得井井有条的是上帝还是复式记账?……

★ 深刻启发《枪炮、病菌与钢铁》的知名历史学家,《哥伦布大交换》之后的又一力作

环境史研究的奠基人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代表作,力求解释欧洲帝国主义在世界取得成功原因的“欧洲三部曲”的最终章。

克罗斯比是深刻启发贾雷德·戴蒙德名作《枪炮、病菌与钢铁》的知名历史学家。

丰富多彩的历史案例,幽默隽永的文笔,结合学术研究与叙事技巧,一次重塑历史认知的阅读旅程。

★ 封面全彩复原老勃鲁盖尔名作,收录中世纪版画十余幅,图文并茂,精彩呈现

【内容简介】

《万物皆可测量》讨论的是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期,在西欧发生的从“定性认知”到“定量认知”的划时代转变。这一转变使得现代科学、技术、商业实践和官僚制度成为可能。西欧人,如果不是最早,肯定也是属于最早发明机械时钟、几何上精确的地图、复式簿记、严谨的代数和音乐符号,以及透视法的人。到16世纪,与世界任何其他地方相比,西欧都有更多人习惯定量思考。这些人也因此成为科学、技术、军备、航海、商业实践和官僚机构中的领袖,并创造了西方音乐和绘画历史上的许多最伟大的杰作。简言之,《万物皆可测量》旨在探讨1250—1600年间在西欧发生的关于“定量思维”的心态革命,揭示这一划时代转变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各界推荐】

我们都从克罗斯比对这个时代的总结尝试中受益匪浅。

——保拉·芬德伦(Paula Findlen),《十六世纪》杂志

人类对计算的欲望是如何发展、绽放的,这是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这本文笔优美的书的主题。……克罗斯比构建了一套令人信服的叙述,解释了不同的力量如何聚集在一起,将“量化”升格为西欧社会的社会经济利益。

——《商业周刊》

人们并不总是希望一本学术著作能长寿,但这本书是个例外。

——《文明》

非常流畅,而且好读……(这是)对中世纪西方智识发展变革的一次富有启发的、广泛的研究。……克罗斯比进行了一场伟大的旅程,人类从中世纪早期的内省心态——即愿意容忍无知以及缺乏精确性,转变为以视觉和定量的方式构想物理宇宙的心态……克罗斯比讲述了一个关于发现和变革的英雄故事,许多读者因它而获得启蒙。

——《纽约时报》书评

引人入胜的研究……任何对人类思维方式感兴趣的读者都会从这本书中得到愉悦。

——《出版人周刊》

用户评价

评分

##还不错的关于测量史的小书。描绘了量化思维是如何在市场、思想、文化四分五裂的中世纪欧洲找到了土壤,并在宗教、学术、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生根发芽的。借由阿拉伯数字、时钟、货币间的换算等各种制度和技术,量化思维启动了欧洲的思想革新并最终塑造了一个新的世界观,这一世界观在文艺复兴时期以精确的、视觉化的表达宣告了自己的全面登场。当然这本书只是列举了促使这一变革发生的、平行的诸领域内相关的因素,并没有给出精细的因果分析,所以看完还是会有很多细节云里雾里。不过作为了解背景、开启兴趣的科普读物,还是很能体现科技史的乐趣的。

评分

##本书讲述的是中世纪晚期的基督教神学士有一股万物皆要测量的趋势,他们希望将一切时间、空间、数学、构图、音乐、账本一切可视化的数字与图像的物见,通过测量将其量化,以达到可支配的模式。其中认为音乐是一种随着时间运动而在物理上可测量的现象这一观点让人颇为震慑,继而通过透视法的腾挪,也可以让一切绘画作品被测量。这种测量的过程,一方面我们从本书中读到了测量学的入门与科普,另一方面本书的写作诉求看似是科学技术史的发展与普及,实则是封建王朝对于其统治根基的重新洗牌与控制。这就与中国古代王朝的人口统计有类似的终极诉求,中国只有能够统一的封建王朝才会完成人口普查工作,统计的户口人数并非实际的人口数量,而是国家能够掌握为其所用的国家实力的体现。

评分

##还是值得一读的一本小书(但翻译起来真的好麻烦,来自译者的吐槽)可以看作作者克罗斯比对自己“解释西方为什么成功”的一个补充。定性思维向定量思维的心态(观念)革命,是作者找到的其中一把钥匙。当然,这个问题的永远不可能有什么完美答案,但或可备一说。

评分

##测量带来焦虑,不测量带来迷茫。但我还是偏爱测量多一点,没有测量,就没有“测不准”带来的迷人感觉。

评分

##比想象的要粗浅许多,有些地方甚至浮光掠影般飘过。另外,介绍一个通往数目字的世界,却忽略封建主义本身的推动是很不应该的。

评分

##关于“测量癖好”这件事,可以援引W.H.奥登来说明——我们生活的社会对可衡量和可测量事物的研究有着狂热爱好。只是,如果以为说到“测量”只是数字、记账那就狭隘了,还要把时间、空间、音乐,甚至绘画统统算在内。作者以欧洲为例,说明人们是如何走向严谨的测量思想、如何超越简单的感官材料、如何从柏拉图式现实成功抽离等。如果没有精简的计算方式(代数方程),那么只能依赖“冗长、复杂、近乎普鲁斯特式的句子”作为数字表达系统;如果没有经院学者集创新与实用为一体的目录系统,那么人们混乱的思想只能在毫无原则的筛子中粗细混合;如果没有时钟、如果没有经纬、如果没有五线谱、如果没有三维和透视......测量既包括量化,也包括视觉化,二者合并折断对现实的束缚,从而让人的理解力更接近正确与准确。

评分

##简单,还算有趣吧。

评分

##很好地一本小册子,主要是从神学的模糊向科学的准确发展的角度来讲述西方科学的进步,中文书名起的也很切题,因为准确主要是用测量来展现的。西方从宗教走向科学是有一个清楚地脉络的,就是将上帝对世界的掌控逐渐弱化和缩小化,逐渐的将现实的重要性提高,但对于科学尚无法解释或解释不清的事情,现代仍然有一些科学家诉诸宗教。但总体来说,个人觉得还是商业和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对科学的要求。东西方的两个分支,源头就不一样,后来的发展也截然不同,各种理论也是层出不穷,但这里并不对此进行解释也解释不了,所以这本书就当做一本科普著作,可以长不少见识,里面确实有很多以前没见过的小故事。

评分

##此书介绍了影响现代世界的重要因素,也就是量化测量技术化及其理念、意识形态的产生与拓展的过程,属于技术史或者技术思想史的范畴,解释了很多我们以前理解不清楚的问题。克罗斯比的一部对于早期现代技术思想影响和塑造欧洲乃至全世界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