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质生活高度繁荣的今天,人们时常为外物所累,“想”回到相对贫乏的过去,重回人与物的和谐关系。
为什么柴火灶比煤气灶烧菜更香?为什么自行车比汽车似乎更能承载?为什么炉子比暖气更暖人心?
这种对过去生活的罗曼蒂克的想法值得玩味。作者王小伟琢磨了一种恰当的、刻画生活的手段,从怀旧的影像中梳理内心,透过自身的经验和长辈的回忆,回顾八九十年代以来我们熟悉的技术人工物(俗称“东西”)是如何生灭的,试图解释为什么在之前的岁月物件是如此金贵,仿佛家庭成员,而现在的物件变成了纯粹的商品,只剩下干瘪的使用价值。
本书中所谈论的诸多技术物是“70后”“80后”“90后”共同的回忆,有些是比较单纯的设备,比如电视、手机,有些是直接和生活相关的技术物,比如住房和服饰,还有饮食。作者以技术哲学为基,打破学术和文学的壁垒,把物当成主角,刻画一段我们共同走过的集体历史。
##打破一切内卷、智商税和消费主义的幸福哲学。写给生活简单而扎实的人们,愿你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
评分##《日常的深处》打破了我对哲学家,或者说对文科学者的刻板印象。作者能把看似枯燥的主题和鲜活绚丽的生活感完美融合,读起来特别温暖,像是冬日里的一杯咖啡,你以为它很苦,但其实它是热可可的伪装。很少有哲学家愿意为生命中的小问题做研究,能作得好文章的就更少了,这本书一下子汇集了那么多对小问题的温暖思考,让我吃得很满足。谢谢作者——王·哲学梗王·神仙级段子手·很好读懂·小伟。
评分##这个冬天最治愈的书
评分##一部很好的中国人的技术生活微观记录。从八九十年代讲到今天,才发现原来我们对“物”的态度发生了巨变。为什么人总在怀旧中才能治愈当下?在物质复杂的今天,还能找到简单扎实的幸福吗?这本书给了我很大启发。
评分##生命中的真问题,真诚满星
评分##这个冬天最治愈的书
评分##是我喜欢的作品!期待新书…先码住~
评分##对于物品,始终不能做到断舍离。整理归纳,东西会换一个排列组合放回去。下了很大决心,也只是扔了一点不重要的东西。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解和重视东西,反而可以控制物品的买入量,携物同行,那些真实和美好,就在简单而扎实的日常生活里。
评分##对当代技术化了的日常生活进行了全面的思考,从食物到手机,从衣服到微信。挖掘出了许多人和(技术)物的当代关系。如果能一直秉持读来亲切的序言中“回到事物本身”“刻画事物”的初衷,这本书可能可以更加深入日常的深处。目前许多思考只是一些当代技术哲学家思想的通俗演义,在1990年代上下画了一条分界线,在分界线上有些厚此(前)薄彼(后),这就形成了对当代生活的一边倒的批判,透露出不少中年怀旧心态。其实,如果真的面向技术美德,那么,当代技术物的美德和前当代技术物的美德应该有着共同的起源,这些起源是可以让我们与当代技术物和解的,不然,就只能让我们的年轻人去承受自己的生活和时代及其技术物,而无法在面对的过程中建立生命体验,也就是作者所谓的对生活进行想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