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初登文坛时,是以抒情诗人的面貌出现的,接着又进行戏剧创作。奥地利作家,不少是诗人、小说家兼剧作家,施尼茨勒、霍夫曼斯塔尔和茨威格均是如此。早在大学时代,茨威格已先后发表了两部诗集《银弦集》和《早年的花环》。茨威格作为作家,可以说是少年得志。大学二年级时,茨威格到柏林去学习了一个学期,主要时间不是用在课堂里听讲,而是用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柏林之行开阔了茨威格的视野。他生活在富裕的维也纳市民阶层,来往的都是有教养有地位的上层社会男女,何尝接触过被社会唾弃、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何尝认识过那些离经叛道、用自己怪异荒诞的艺术作品来和现存社会抗争的现代派诗人和艺术家,又何尝了解社会的阴暗面、臭气冲天的阴暗角落。他走进那些未来派的俱乐部,接触到他从未打过交道的酒鬼、同性恋者和吸毒分子等遭到社会摒弃的人,接触到一个他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世界。人生是那样的广袤无垠,光怪陆离,五光十色,有光明有黑暗,有善有恶。更重要的是善中有恶,恶中有善。一切闪光的并非全是金子,而一切乌黑的也并不全是粪土!他于是懂得了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懂得了文学应有的广度和深度,当时初次接触到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卡拉玛佐夫兄弟》就是活生生的典范,茨威格于是深思了。
##读了其中的四篇,其中有三个中篇。故事情节都比较简单,但写得很细腻精彩,挺吸引人。不过还是那句话,篇幅太短,不够过瘾!以后再看! 第一次读茨威格的作品,是在一个闷热的夏天,图书馆一楼像烤箱似的冒着热气,又潮湿异常,木制的书架泛起了白色的薄雾,一滴滴流下汗来。 在这里令人难忘的燥热中,在一排排新鲜或是古旧的书中,斯台芬•茨威格的作品映入眼帘。它来得如此突然,以至于至今我依然记...
评分 评分##有些篇目有点同质化,调用的情绪又太多,所以后期有点累。茨威格的小说总是漾溢着激情,奔腾着,呼啸着,膨胀着,迅速地鼓起,又被冷水浇透而偃旗息鼓,向另一个方向使劲,起起伏伏,却始终满载生生不息的活力。特别喜欢的几句:“我们一直大言不惭地称之为灵魂、精神、感情的东西,我们称之为痛苦的东西,是多么软弱、可怜、微不足道啊。这些东西即使大到难以估量的程度,也完全无力把我们受苦受难的肉体,我们受尽折磨的身体炸得粉碎——因为我们会熬过这些时刻,血液继续奔流……”、“人变老其实并不意味别的,只意味着不再对往事感到害怕。”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