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後改名為周樹人,字豫纔,浙江紹興人。齣生於沒落的封建傢庭。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産階級文學傢、思想傢和革命傢,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錶瞭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瞭新文化運動的基石。還創作齣版瞭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文學史上不朽的傑作,已經成為一部“必讀的民族典籍”。還有迴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短篇小說集《呐喊》《彷徨》,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二心集》《華蓋集》《而已集》《三閑集》等。 在他寫的人物中雖然沒有一個壞形象,但是卻間接錶現齣瞭封建社會的殘忍。
##先有生活,有觀察,有思考,纔有小說。小說好比是管中窺豹,雖然隻是不同的側麵,但是足以讓我們一窺當時的整個社會狀況。當然這狀況必然已經深深侵染瞭作者的立場觀點傾嚮。通過魯迅,讓我更懂過去,也更明白他那種“自在暗中,觀一切暗”但是從未放棄理想和希望的心情。
評分##傷逝,四周是廣大的空虛,還有死的寂靜。死於無愛的人們眼前的黑暗,我仿佛一一看見,還聽得一切苦悶和絕望的掙紮的聲音。
評分##2053#《彷徨》的寫作時期,正值五四落潮,新文化運動陣營內部齣現分化,曾經參加過運動的人,有的退隱,有的高升,而魯迅卻像散兵遊勇一樣孤獨和彷徨,一麵因“成瞭遊勇,布不成陣瞭”而“感到寂寞”“荒涼”,“一麵總結過去的經驗,尋找新的戰友,部署新的戰鬥。”《彷徨》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問世的。 離開魯迅文章寫作的敘事背景,讀來一頭霧水,諷刺的是誰?罵的是誰?救的是誰?搞得我重迴初中課堂,做起瞭閱讀理解的難題。真不愧是周樹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