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1996),法國小說傢、劇作傢、電影導演,本名瑪格麗特·多納迪厄,齣生於印度支那,十八歲後迴法國定居。她以電影《廣島之戀》(1959年)和《印度之歌》(1975年)贏得國際聲譽,以小說《情人》(1984年)獲得當年龔古爾文學奬。
《痛苦》記述作者瑪格麗特·杜拉斯在二戰期間的個人經曆以及對戰爭問題的思考,也記錄瞭她如何等待被關在納粹集中營的丈夫的歸來。《痛苦》背景是戰爭,是戰爭中人的群像,個人所受到的忽視、在龐然大物麵前顯齣的脆弱無助,成為對社會權威的批判。敘述無所不在的欲望、不置可否的愛情成為人在社會的不公正對待麵前一種內在的反抗。
##對二戰士兵傢屬而言,等待是種痛苦,而不再等待更是一種痛苦。
評分##第二本杜拉斯的書。 第一個寫羅貝爾的故事最喜歡,其次是第二個拉比耶,後麵的越來越短,到最後兩個小短篇,朦朦朧朧的感覺。羅貝爾的故事鋪墊很長,作者對自己的痛苦描寫很棒:"時不時我就會為自己沒有四驅感到驚訝:一把冰冷的劍深深地插在肉裏,日夜如斯,但我還是活...
評分##標題就很喜歡。這是一本紮紮實實描述痛苦的書,有復雜的現實,也有詩意的想象。杜拉斯的文字足以拆毀任何刻闆宏大的敘事,細微的觀察映照齣沉悶生活的血肉。杜拉斯的情人,敵人,讓她仇恨讓她同情讓人愛憐讓她害怕的人,因這世界的巨災,誰也沒法被拯救,遂構成這樣一張痛苦的地圖。在恐懼離我時遠時近的現實生活,她仿佛也助我一臂之力,讓我仿佛可以動動手,就觸摸到自己的痛苦。
評分 評分##五個篇章由紀實慢慢過渡到虛構,關於那場戰爭的"燼餘錄",構成一個完美的整體。頭兩個故事最精彩,《痛苦》把人看哭,拉撒路復活,可是是怎樣的一種復活啊。《皮埃爾·拉比耶》肯定會讓人想到《色,戒》吧。
評分##哇
評分##杜拉斯的《痛苦》。讀起來避免不瞭痛苦。好一陣子,不知道所雲何物,晦澀。 第一篇是《英國情婦》,讀起來有點像電影《白日焰火》,一個殺人故事。 後麵一篇《痛苦》,描寫妻子一天天地在絕望和希望之間交替等待集中營迴來的丈夫,確實很痛苦,戰爭帶給普通人的痛苦,觸目驚心。 一米八五的個子,迴來的時候隻有三十七斤瞭。 還有一篇,描述打人逼供的場麵印象很深刻。 其他文字內容讀來很容易讓人走神。 沒有什麼特彆的情節,沒有前因後果,讀後就忘。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