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1996),法國小說傢、劇作傢、電影導演,本名瑪格麗特·多納迪厄,齣生於印度支那,十八歲後迴法國定居。她以電影《廣島之戀》(1959年)和《印度之歌》(1975年)贏得國際聲譽,以小說《情人》(1984年)獲得當年龔古爾文學奬。
《愛》是杜拉斯的代錶作之一,在她的"印度係列"中,處在中間位置的一個重要環節,一邊連接著《勞兒之劫》和《副領事》兩部小說,另一邊連接著《印度之歌》、《恒河女》等幾部電影。作為小說《勞兒之劫》的續篇,《愛》又被杜拉斯改編為電影《恒河女》。
愛情和迴憶之城薩塔拉,相遇的遊客彼此相認,迴憶中激起瞭詩意與愛的欲望。
##反情節的小說可讀性不高,如同一個人在荒蕪中行走,不知何時纔是盡頭。如果將《愛》放在《勞兒之劫》和《副領事》之間讀,又太傷心瞭,沙塔拉就像一個被所有愛情遺棄的地方,隻有形影相吊的傷心人。大海和沙灘再美,而心是死的、昏睡的,一切美都毫無意義。讀瞭一半我睡瞭一覺,讀完後半部還有昏睡的脹痛,幾乎有點鬱鬱寡歡瞭。
評分##這本書真心看不懂,但是我還是逼迫自己一口氣看完瞭,看完瞭還是看不懂,現在纔知道在這不是獨立的一本書,原來和其他兩本有關係,額額額,,,,這個豆瓣怎麼還嫌我的評論太短???親????還不行??????哎注定豆瓣的第一個評論就這麼吊絲般的被定格瞭
評分 評分 評分##王東亮在譯後記裏的兩段話分彆很貼切地點評瞭杜拉斯的寫作和《愛》這本書本身:“以愛之名,書寫愛的缺失,應該是作傢杜拉斯的一種獨創,一種能指遊戲式的獨創。以形式的殘破反襯情思的殘破,以文本的荒蕪對應世界的荒蕪,這大概屬於某種極限寫作,某種罕見的文字曆險。”(P117)“因自我被世界毀滅而去毀滅這個世界,因愛的末日降臨而緻力於構建世界的末日,這無論如何是一種令人不安的舉動,尤其是當這舉動來自所謂的“瘋子們”的時候。……她睡夢中痛苦的呻吟錶達的也隻是對上帝的憤怒,對‘普遍意義的上帝’的憤怒。她所主謀實施的毀滅,因而成瞭對上帝所造的世界的毀滅。”(P124)說到底,杜拉斯一輩子都在跟她的姓(多納迪厄法語為“交給上帝”)作鬥爭。她拒絕成為上帝的奴隸。
評分 評分##《愛》不是小說,是一種錶現,是碎片的拼湊,是感覺的強調,最後是沉默。
評分##讀到一半的時候意識到,杜拉斯寫的,或許是“記憶”本身。 遠離城市人煙的海灘、孤零零的旅館,旅行者、坐在海邊的男人、孕育孩子的女人;光、聲音、海浪聲、霧氣、沙子、風、走來走去的男人的腳步聲、遠處城市的喧囂聲、女人的呻吟……這是“沙塔拉”,混沌的非綫性時間的疊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