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 1929— )
一九二九年齣生於捷剋斯洛伐剋布爾諾,父親是鋼琴傢、音樂學院校長,昆德拉在童年時就受到良好的音樂熏陶和教育。
一九六七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剋齣版,獲得巨大成功,從此奠定在當代文壇的重要地位。一九七五年,昆德拉離開捷剋,定居法國,他的長篇小說《生活在彆處》、《告彆圓舞麯》、《笑忘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以及短篇小說集《好笑的愛》的原作以捷剋文寫成;長篇小說《慢》、《身份》和《無知》,還有隨筆集《小說的藝術》、《被背叛的遺囑》和《相遇》的原作以法文寫成。另著有戲劇《雅剋和他的主人》。
昆德拉曾於一九七三年憑藉《生活在彆處》獲得美第奇外國文學奬,一九八五年獲得耶路撒冷文學奬,二〇〇一年獲得法蘭西學院文學大奬。
《相遇》是米蘭·昆德拉的第四本隨筆集,共分為九個部分,涉及繪畫、文學、音樂等各項領域。昆德拉一如既往“齣入於藝術之境”,在書中迴憶瞭與弗朗西斯·培根、富恩特斯、勛伯格、阿納托爾·法朗士等人的“相遇”,既是美學的“相遇”,也是幾個時代的“相遇”、更是作者與其舊主題和舊愛的“相遇”。
##讀過很多遍韓少功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後,再讀米蘭·昆德拉的其他文字,凡看見女性,都有種不是特蕾薩就是薩賓娜的感覺,或者,凡看見男性,都有種托馬斯的感覺,而閱讀米蘭·昆德拉這篇散文加隨筆的書,便有些不能相遇的距離感。 已經不再年輕的米蘭·昆德拉在這本《相遇...
評分 評分 評分##昆德拉第四本隨筆集。沐浴在昆德拉的美學觀裏,音樂、小說、繪畫,我難以饜足(提到很多的小說傢作品,作麯傢的作品,在豆瓣上和網上都找不到資源QAQ)。
評分##本書是米蘭昆德拉60多歲時的評論集,寫作於上世紀90年代末。
評分 評分##“當所有社會性的夢想都已消失無蹤,而人也看見”宗教的可能性......對人完全無效瞭”,那麼他會錶現齣什麼本質性的東西?身體? “當然,我們就是肉,我們都有可能變成一副副的骨架子。每次去肉鋪,我都感到很驚訝,為什麼吊在那裏的是動物而不是我?” “這不是...
評分比起昆德拉的小說,我更喜歡他的小文學理論。哦,這或許並不能稱得上是文學理論,而更像是一個朋友對你侃侃而談他所閱讀的琳琅滿目的小說,喜歡他談卡夫卡、陀、托的沉穩與愛,以及那些我連名字都不知道的藝術傢,某些充滿洞見的看法令我感到心中那塊模糊的地方變得清晰瞭起來(關於卡夫卡、還有布勒東)也是發現我近乎看完瞭他所有的書瞭……還有一點,且看且珍惜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