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剧作家。1937年生,广西桂林人,名将白崇禧之子。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学创作硕士。著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树犹如此》、《蓦然回首》、《明星咖啡馆》、《第六只手指》,舞台剧剧本《游园惊梦》,电影剧本《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玉卿嫂》、《孤恋花》、《最后的贵族》等,重新整理明代汤显祖戏曲《牡丹亭》、高濂《玉簪记》,并撰有父亲白崇禧传记《白崇禧将军身影集》。2004年之后大力投入昆曲经典《牡丹亭》的制作演出,青春版《牡丹亭》目前已演出超200场,在华人世界造成极大轰动,启动了台海两岸昆曲复兴的契机。
这次我的早期短篇小说结集出版,又有机会重读一遍十几年前的那些作品,一面读,心中不禁纳罕:原来自己也曾那般幼稚过,而且在那种年纪,不知哪里来的那许多奇奇怪怪的想法。……
初来美国,完全不能写作,因为环境遽变,方寸大乱,无从下笔,年底耶诞节,学校宿舍关门,我到芝加哥去过耶诞,一个人住在密歇根湖边一家小旅馆里。有一天黄昏,我走到湖边,天上飘着雪,上下苍茫,湖上一片浩瀚,沿岸摩天大楼万家灯火,四周响着耶诞福音,到处都是残年急景。我立在堤岸上,心里突然起了一阵奇异的感动,那种感觉,似悲似喜,是一种天地悠悠之念,顷刻间,混沌的心景,竟澄明清澈起来,蓦然回首,二十五岁的那个自己,变成了一团模糊,逐渐消隐。我感到脱胎换骨,骤然间,心里增添了许多岁月。
黄庭坚的词:“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不必十年,一年已足……
——白先勇
##白先生早期作品,质量参差,但可见一种转变。附录夏志清先生的评点尤为精彩。终于只剩一本《孽子》了,啊~~
评分##二十出头便如此圆熟老辣,尔后经历人世浮沉悲欢磨砺,凝成这化不开浓稠的悲凉,从寂寞的十七岁到台北人再到纽约客,目睹一个作家的成长蜕变,正如作者所引黄庭坚词: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评分“寂寞”“十七岁”组合在一起的书。书名真的太太太好听了。实体书店看到这本书映入我脑海里的是一个十七岁的男孩吹着晚风,独自坐在公园石凳里,他似乎很惆怅,或许是惧怕十八岁的到来,又或是惆怅十八岁怎么还没到来。想起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里面的十八岁是意味着“...
评分##不甘心。也曾意扬扬。失于时与空。《黑虹》与《芝加哥之死》都有“长长的漫游”,后者又因去国之情呈现更“宏大”的命意。《青春》理应化脱自《魂断威尼斯》。《香港——一九六零》则似《游园惊梦》的练笔,但总算得着一个人,在末世光景里一起沉下地狱之门。留神再看《玉卿嫂》,仍是漠漠。基情的《月梦》,太哀伤,又不色,遂也漠漠。本来不太适应白先生的风格,尤其充满想象力的描写,读来总不免打磕巴,但《寂寞的十七岁》却是出奇地顺畅,顺畅到连哥自己都吃惊
评分##《玉卿嫂》电影改编还行,画质渣,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修复版。
评分##第一本看的是这个。之前标错版本了……
评分##白先勇早年笔力已很惊人,一星扣在欧阳子写的后记:(哪怕这人只是在做文学分析)把同性恋和同性恋倾向当做病态来看待。牛牛啊?
评分##白生青年时代的作品与后期较为成熟的《台北人》《纽约客》乃至《孽子》相比显得生涩不少,但依然卓越地展示出一代文豪的锐气。无论在技巧,人物,还是思辨上都颇有值得称道之处,最重要的是透露出一股浓浓的表达欲。老话所谓“三岁看大”是有道理的,追溯一个人的作品轨迹也能看出他的思想基底;置之于白生则有三:一为沉沦之弱者,二为Adonis之命运,三为欧风之华衰。表达者的原动力都来源于某种精神或肉体之折磨,抑或是孤独迁回与众不同的自谓,兼诅咒与祝福于一体,即为文学触及灵魂的通道。又及,对白生耶诞日于密歇根湖边所悟的天地之悠悠印象深刻。/200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