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璈(1889-1979),字公权,江苏宝山人,民国著名银行家。早年求学于日本庆应大学,学习现代经济、金融理论。回国初期受梁启超提携,曾在袁世凯政府有短暂经历。后进入金融界,先后担任中国银行副总裁、总裁,中央银行总裁、中央信托局局长;期间还曾担任铁道部部长、交通部部长。任职银行界时,张嘉璈先生用其所学现代经济和银行知识,重塑中国的银行业,更以其刚毅的性格和掌握的现代商业规则,最大程度地保证了银行的独立性,引领了中国新式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尤其奠定了中国银行后续近百年的国际声望;其关于中央银行的思想,在当时同步于世界,对半个世纪之后的中国仍有影响。他因此获得了“中国现代银行之父”“民国银行先行者”的美誉。任职铁道/交通部部长期间,张嘉璈积极推动铁路、公路事业发展,为支持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于1938年命令卢作孚先生的民生公司转运入川人员和军品商货,被后人称为中国的“敦刻尔克”。抗战结束后,张嘉璈受命担任东北经济委员会主任,代表国民政府就东北接收问题同各方周旋,是最熟悉东北局势的官员。1947年,张嘉璈受蒋介石委托出任中央银行总裁,适逢中国通胀局势加速恶化之时,后于1948年5月辞职。1949年之后,张嘉璈移居澳大利亚,在大学任教并开始撰写《通胀螺旋》一书,后移居美国,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79年于美国去世。张嘉璈的兄妹也是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知名人士,如张君劢和张幼仪。
于杰(译者),从业于银行和投资领域多年,已翻译出版《时运变迁》、《管理美元》和《通胀螺旋》。目前还担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通胀螺旋》一书是作者张嘉璈先生以其自身经历,全貌地记录了中国自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9年间的通货膨胀发展过程。
因历史和社会政治原因,战前的中国国力羸弱,维持抗战并非易事。作者以当事者的身份,从中国的财政、金融、交通运输、工农业发展、外国援助及中日货币战等诸多方面,详细记录了抗日战争及国共对抗时期战场之外的中国历史。这本书是一部抗战和社会动荡时期的货币史、财政史和普罗大众的社会生活史。
书中关于政府治理、币制改革变迁、中国新式(现代)银行业的发展、财政弊端、城乡/东西部“二元”结构、中国对外贸易的作用等问题的讲述,被西方官学界视为了解发展中经济体发展状况的借鉴,对于今天的中国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由于成书较为久远,现在学界一般更多将本书作为参考资料使用,实际上本书的学术价值也是非常高的。作为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以及当时中国首屈一指的银行家,张公权并没有被大后方人口大量涌入、商人囤积居奇、投机倒把等表面现象迷惑,而是一针见血地指出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财政收入的不足。迁到大后方以后国民政府基本丧失了战前主要的税收来源(关、盐、统三税)和富庶的江浙沪及东南沿海地区,内地既没有沿海的工商业基础也没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国民政府融资。因此收入不足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国民政府,也使得任何对物价的控制措施都变得软弱无力,最终只能通过滥发纸币的形式来填补财政赤字。恶性通货膨胀致使军公教群体提薪的速度永远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直接导致执政效率下降和吏治腐败,更使得国民政府的社会秩序和民众的政治信心被彻底推翻了
评分##张嘉璈先生这本《通胀螺旋》看完,书里面不可避免的使用了大量财政和货币政策方面的不太好懂的词汇,阅读过程并不舒适,然而终归是看完了,简单写点读后感吧。 国府为什么垮台? 国民政府在抗战胜利后,无论是政治军事实力还是蒋委员长的个人威信都达到了历史巅峰,却为什么迅...
评分 评分##第一部分和最后一章值得反复阅读,本书就是一本指南,条分缕析的告诉读者1937-1949年间民国通胀引起、抬头、起势、毁灭社会的过程、原因和后果。对于理解当前(2019年8月)全球发达国家普遍通胀不足,中国经济通胀有所抬头的现状,具有丰富的启示意义。
评分##副标题: 崩溃的十年1939-1949 原作名: China 1939-1950 这名字改的,1950改为1949,笑了老半天。这也太假了吧。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