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1949- ),日本小说家。曾在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戏剧科就读。1979年,他的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问世后,即被搬上了银幕。随后,他的优秀作品《一九七三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挪威的森林》等相继发表。他的创作不受传统拘束,构思新奇,行文潇洒自在,而又不流于庸俗浅薄。尤其是在刻画人的孤独无奈方面更有特色,他没有把这种情绪写成负的东西,而是通过内心的心智性操作使之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格调,一种乐在其中的境界,以此来为读者,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生活模式或生命的体验。
土耳其歌谣唱道:“远方的大鼓声,邀我作漫长的旅行。我穿上陈旧的外套,将一切抛在脑后。”这些话谁听了都会一愣,然后,发一阵子呆。待一阵伤感且无奈过后,这句话就被扔开了,直到下一次又听到跟这意思差不多的话,再愣,再发呆,再忘却。我们这些住在城市里营营劳作的人基本上都是这样。
1986年,三十七岁的村上春树就不这样,他在这个时候这个年龄听到了远方的大鼓声,然后,他站起来,穿上外套,将东京的一切抛在脑后,开始了三年的旅欧生活。当然,他并不是什么都没带,他带上他的妻子和旅行支票。对于很多中国男人来说,妻子是有的,旅行支票是没有的,可后者比前者要紧得多。
《远方的大鼓声》是一本游记,但也可以看成一本小说,故事是这样的:一个长得像个窝头一样的名叫村上春树的日本作家,在东京小有名气。他很忙很累,但写作上没有什么突破。有一天,有两只蜜蜂飞到他的脑子,一只叫“焦焦蜂”,一只叫“卡罗蜂”。这两只蜜蜂让他作了深刻的反思,于是,他把东京的公寓出租,带着妻子和旅行支票,到了希腊、意大利、英国和奥地利。三年内,他完成了两部小说————《挪威的森林》和《舞舞舞》,并寄回日本出版。待他重回日本的时候,他发现那两本小说已经成为了印钞机,而他本人已经红得发紫红得手足无措了。
这真是一个让人神往的故事啊,还不要说里面所描述的欧洲风情。少年时代看三毛,现在都还清楚记得她写的克里特岛上的电影院:铁皮椅子,零零星星的观众,恐怖片,回家的路上打在防波堤上的海浪,水雾让一路都湿漉漉的,三毛在前面使劲跑,荷西在后面学鬼叫追着。像这样清寂有趣的事情,在村上的笔下也是比比皆是,只是村上的笔调要更不动声色一些,更具画面感。
村上写道:“有没有谁来把我们画进画中呢?我想。远离故乡的三十八岁的作家和他的妻子。桌上有啤酒。庸庸碌碌的人生,在午后的阳光下。”
要听到远方的大鼓声,需要有慧心和与慧心相连的耳朵;要追随远方的大鼓声而去,需要足够的勇气和神赐予的抛弃能力。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工作得非常疲惫,我对同事说,现在看这种书,也是一种自虐。生活在别处,永远如此。
##在旅行中,村上先生并非总保持着90分的状态。 这当中的失望、紧张、迷茫、沮丧,与路途中的所见所闻一同被他记录下来。因此当这些文章编辑成册,整本书的触感并不十分温暖。 但这是一本给人以生之力量的书,当厌倦了去摸索横埂在人与人之间的巨大鸿沟时,当在日常生活的旅行...
评分##摩羯座强悍又坚韧。Nello/闻子快来看这里有个和你们同天生日的大叔喔<-好虚弱的召唤术……
评分 评分##在大理小院小住的两周一直在读这本久违的《远方的鼓声》,密实的文字、细腻的观感、真正的小趣味,小趣味背后则有属于作者自己的大人生。 这是村上86年至89年约3年旅居希腊和意大利的生活记录,从深一层看去,这却不是寻常的3年。出发那年他37岁,“一天早上睁眼醒来,蓦...
评分##有句话说:了解一个人,就去看他的文字。这话对村上的这本书来说,再合适不过了。看他在书里大段大段的吐槽意大利,你就知道,村上是个神经很敏感的小男孩。他善于观察细节,时常因为旁人的举动,而陷入无边无际的漫想里。他和妻子在海外旅居,似乎到处都是麻烦,一会儿租的车...
评分 评分##在地方的小图书馆里读到的盗版书,觉得很无聊来着,今天重新读,觉得有趣的要命
评分##在村上春树的《远方的鼓声》中记录了他和妻子在欧洲旅居三年的经历,漫漫洒洒依着行程一点点记录下去。算是游记,可又不仅仅介绍风土人情和旅居经历,其实想想也是,在现在视觉各种信息如此爆炸式传播的时候,用文字记录的游记显得多么不合时宜,哪里有人愿意从干巴巴的文字里...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