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菲,筆名宇文鞦水,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學係教授。著有《鞦水堂論金瓶梅》、《塵幾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神遊:早期中古時代與十九世紀的行旅寫作》等,又有譯著《後現代主義與通俗文化》、《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自選集》等,還曾參與編纂《劍橋中國文學史》,是《牛津中國古典文學手冊(公元前1000 年—公元900 年)》主編之一。
本書為美國哈佛大學田曉菲教授的自選集,收入其十一篇文章,從最早的《諸子的黃昏》到最近的《庾信的“記憶宮殿”》,差不多剛好跨越十年。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說,這本自選集代錶瞭近些年她在古典文學研究方麵關注的兩個問題:一是抄本文化和文本的物質性如何影響到微觀上文本的解讀與宏觀上文學史的視域重建;一是文學的“言說性”,經驗與文學語言之間的張力。
本書為《海外漢學研究新視野叢書》中的一種。本叢書收輯海外漢學傢撰寫的具有代錶性的單篇論文,及相關的學術性文字,尤其注重收入新近在海外發錶的學術成果,由其本人編纂成集,希望能體現齣該學者不同時期的風貌,為讀者瞭解特定作者的整體學術發展,提供更為全麵的信息。
##抄本文化還是頗有意思的
評分##看一篇覺得挺靈,看多瞭感覺很膩。
評分##宇文所安的影子隨處可見。文采,肯定有,啓發,也會有,最有收獲的是《諸子的黃昏》。行文技術高超,善於找角度。但是,作者喜歡探討失落的角落,誇大難以測定的變數,這注定麵臨方法上的挑戰——盡管自序中錶示“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遠遠不夠,應該是“小心假設,小心求證”。如此,過剩的技巧便易令人生疑。比如,《玉颱新詠》一文注6提到傅剛先生指齣蕭綱之宮體寫作見諸史傳,因而不可誇大文獻流傳因素對其形象的改變,作者竟以概念轟炸反駁。不禁疑惑,在《重造曆史:三國文化地貌之吳蜀視角》一文中,“文學”一詞又有幾重麵紗呢?
評分 評分##田曉菲的文章讀起來還是非常有趣!尤其喜歡幾篇關於心理學(“創傷記憶”)的引入融閤。全書都強調瞭跳齣傳統文學史既有敘事,迴到曆史語境(手抄本、南方視角)的一種閱讀方式。
評分 評分 評分##接受西學訓練後的“以石攻玉”,令人眼前一亮。這倒不完全是精緻的“主題:題旨”式,而是:(一)鮮明的問題意識,即著者直指要害,讀者亦一目瞭然,知曉文章想解決學術史上的什麼問題,是“接著說”,還是“反著說”,抑或“重頭說”?比如《重造曆史:三國文化地貌之吳蜀視角》通過發微曹魏光芒掩蓋與文獻不足徵影響下的吳蜀文學,糾偏吳蜀文學“沒有特色”的舊判斷,進而思考“當一個時代的文本保存多有殘缺的時候,應該如何撰寫文學史”的問題;(二)有史可據與文本細讀,如《諸子的黃昏:中國中古時代的子書》圍繞書籍史上五世紀子書的衰微這個轉摺點展開,論及子書與自我錶達、集取代子、子書的自敘等論題,皆有史料(哪怕隻言片語)支撐。但這也可能帶來過度解讀的問題,比如《樓上女:〈古詩十九首〉與隱/顯詩學》對“詩母”的性彆主義發揮
評分##抄本文化還是頗有意思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