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托馬斯•德•帕多瓦(Thomas de Padova)1965年生於萊茵河畔諾伊維德(Neuwied am Rhein,位於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他曾在波恩和博洛尼亞學習物理學和天文學,擔任《每日鏡報》科學欄目編輯至2005年。他現居柏林,職業是自由評論員,發錶過多部非虛構作品。2010年,《宇宙的奧秘:開普勒、伽利略與度量天空》在奧地利被評為“自然科學/技術”門類的“年度最佳科學書籍”。
。
【譯者簡介】
盛世同,生於冷戰末年,金陵人氏。觀天地,品曆史,問道求真,剋己愛人。雖一文不名,未改初心;縱一無所成,不廢鴻誌。嘗遊泰西,現居北京。
四百年前,兩位截然不同的科學傢突破瞭當時已知世界的邊界。1609年在威尼斯,伽利略·伽利雷透過望遠鏡觀察星辰,並製作儀器和進行實驗。在布拉格,科班齣身的神學傢約翰內斯·開普勒發現瞭行星運動定律,奠定瞭近代天體物理學的基礎,並思考著宇宙的宏偉構造。托馬斯·德·帕多瓦以至今較少受到關注卻扣人心弦的通信往來為基礎,講述瞭這兩位類型如此迥異的學者之間不對等的關係,以及他們如何在同樣的時刻卻以各自的方式探索星辰的奧秘。在彼此的鑒照下,他們的遠見與固執、睿智與無知得以呈現。這是一部介紹新科學的崛起以及近代來臨之際的巨大變革的作品。
##多元化的寫作,有開普勒和伽利略的既單綫又聯動的傳記故事,有歐洲近代早期科學技術史的敘述,有相對具體但不多的關於近代物理學與天文學及音樂的科普,也有反映人物生活的時代背景的曆史敘述,還時有貫穿古今的對科研的議論和吐槽,是作者“時空奧秘三部麯”的第一部(但中文版的齣版晚於第二部)。這部依然是小開本(五百多頁纔27萬字),但采用瞭裸脊裝幀,比先齣的第二部方便閱讀(但裝幀不統一,強迫癥可能會有不適)。不知是不是因為作者是德國人的緣故,本書多少有點褒開普勒貶伽利略的感覺,但還是成功的嚮我們展示瞭近代科學史上那個震撼世界的篇章。本書譯文流暢,譯者做瞭大量的注釋,對讀者很友好。四星半。(安利一本書,可以作為第一部和第二部的銜接,《無窮小 一個危險的數學理論如何塑造瞭現代世界》)
評分 評分##書籍裝幀很美,綫裝本設計可以攤平來閱讀,對於一本科學書籍來說,這樣的設計記個筆記標個小知識很是便捷。 雙傳記的敘述形式,介紹瞭有關伽利略與開普勒探尋宇宙奧秘的曆史。敘述中沒有大量使用學術語言,針對書中提及的人物和相關曆史有詳盡的注釋,閱讀體驗感不錯,不會造成理科小白一邊看書一邊百度概念的囧境。 封麵推薦語說像偵探小說式的科學書,應該是指兩位科學傢在探索宇宙的道路上,雖有波摺但不放棄,通過裝備升級和持續觀察,總結和推翻前人理論,反復多次的數學計算,一步步接近宇宙的真麵目。這是一部非虛構的科學書史,不會像偵探小說那樣快節奏,刺激感官。對天文學有興趣的讀者更能沉浸其中。 作者有些偏心開普勒。讀者角度看,開普勒熱切的追求學術,命途多舛。伽利略名利雙追,也有諸多時代背景下,王權與宗教影響下的無奈之舉。
評分 評分##中文版忘瞭標瞭,盛部大作。和《牛頓、萊布尼茨:發明時間》一樣,這本又是一部雙綫傳記。在三十年戰爭的前夜,伽利略、開普勒互相影響,逐步奠定瞭日心說的基礎。作者通過交叉敘事講述瞭兩人的命運以及科學史的發展,非常精彩。開普勒的形象比較熱心大條,但是命運淒慘,而伽利略則顯得謹慎精明而自私,兩人的關係很微妙。其實喜歡17世紀曆史、三十年戰爭的朋友也可以一讀,反映瞭大戰前夜的一個側麵,也是【反宗教改革】背景下的一幅眾生相:從開普勒鑽研星相,到他母親被獵巫,還有第榖的摺中宇宙觀等等……都很有趣。
評分##中文版忘瞭標瞭,盛部大作。和《牛頓、萊布尼茨:發明時間》一樣,這本又是一部雙綫傳記。在三十年戰爭的前夜,伽利略、開普勒互相影響,逐步奠定瞭日心說的基礎。作者通過交叉敘事講述瞭兩人的命運以及科學史的發展,非常精彩。開普勒的形象比較熱心大條,但是命運淒慘,而伽利略則顯得謹慎精明而自私,兩人的關係很微妙。其實喜歡17世紀曆史、三十年戰爭的朋友也可以一讀,反映瞭大戰前夜的一個側麵,也是【反宗教改革】背景下的一幅眾生相:從開普勒鑽研星相,到他母親被獵巫,還有第榖的摺中宇宙觀等等……都很有趣。
評分 評分##500多頁讀完 17世紀歐洲的動蕩和愚昧與天文學思想爆發的衝突感 就好像智者豐富的精神生活與拮據的物質生活的對比一樣強烈。人肉體得到受製於大環境太多 精神卻受製於天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