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Paul A. Cohen),美國學者,1934年6月齣生於美國紐約。美國衛斯理學院亞洲研究中心教授,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1953年入芝加哥大學接受本科教育,1955年畢業後進入哈佛大學,師從費正清(John K. Fairbank)教授和史華茲(Benjamin I. Schwartz)教授,開始緻力於中國思想史和中西關係史研究,先後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1962年至1965年,先後在密歇根大學和安默斯特學院任教。1965年到麻州衛斯利學院任亞洲研究和歷史學教授,兼任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曾任衛斯利女子學院歷史係主任,並將其主要精力都放到瞭教學之中。著作包括《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等。
譯者簡介
董鐵柱,2009年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東亞語言文化係中國文化專業,獲哲學博士,現為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閤國際學院中國語言文化中心副教授。
從晚清時期開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廣為傳頌,著名歷史學傢柯文(Paul A. Cohen)提齣,這一文化現象的原因實與中國人一百多年來飽受國難、濛受國恥有關。在本書中,他探賾鈎深,剖析瞭不同敘事方式中勾踐形像與內蘊之異變,由此而呈現瞭中國二十世紀政治文化的風雲變幻,其獨到的視角,使人能從多角度理解二十世紀政治文化的變化。
##五分!(多加一分因為閱讀感很舒服)完全擺脫上周儒教中國把自己看emo的心情,好好讀! 要是伊懋可的那本Changing stories有中譯本就好瞭……
評分##本書廣泛追蹤和考察瞭勾踐故事在20世紀中國曆史中的不同變體,呈現瞭故事文本與曆史現實之間復雜、微妙的互動關係。 在一些視野尚不明朗的曆史區間內,柯文在結論時能夠保持剋製和謹慎,對於一個西方“局外人”來說,實屬難得。 結語部分對於故事為什麼被講述這一問題的認識蠻具啓發性——故事作為口述傳統的記憶載體,絕地求生的敘事主題和內核,以及作為“想象的共同體”的文化基礎,這些因素都不斷賦予瞭傳奇故事新的生命力。
評分 評分##對柯文來說,即便有《曆史三調》珠玉在前,本書仍不失為大師佳作。 通過對“臥薪嘗膽”在中國從曆史轉變為故事的曆程梳理錶明:隨著曆史的遠去,“臥薪嘗膽”逐步脫離“復仇”與“爭霸”的原意,産生瞭從清末開始服務於知識分子對民族認同的構建,再到服務於ROC和PRC國傢主義與意識形態的統一,以及在改革開放後重新順從於“兩岸一傢”的民族主張和在市場經濟及階級固化下日漸畸變為“是金子總會發光”的苦難說辭的曆史演化。暴力、爭霸和君臣關係在官方的敘事中被剔除,卻又在社會或者個人的認知中以“競爭”為掩飾得到復活。概言之,雖然側重不同,但是國傢和社會都以“教化和服從”為行動的宗旨。 柯文在更宏觀的近代史背景上沒有展開,使得論證缺乏一種思想史的深度,是本書的遺憾。但私以為願意看柯文的人,大概也不缺這點儲備吧。
評分 評分##從《傳統與現代性之間》到《與曆史對話》,柯文的書寫越來越遊刃有餘,佩服之至。
評分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所謂“內部文化知識”體係下,研究者去熟悉化纔能更好的審視“被製造的傳統”——而且我覺得文化內部的研究者在去熟悉化之後,要比國外研究者更加有利,畢竟柯文在這本書中也有理解不當之處。〔錯彆字:頁6腳注11,“齣國”當為“楚國”。參考文獻頁291,伊人所撰文章當為《勾踐、郭霸之嘗矢》〕
評分##從《傳統與現代性之間》到《與曆史對話》,柯文的書寫越來越遊刃有餘,佩服之至。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