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施萊辛格(1948— )
格拉斯哥大學文化政策係教授,並於2007年成為該校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學術主任。曾在斯特林大學、格林尼治大學、歐洲大學學院、馬德裏康普頓斯大學等多所高校任教,並作為訪問學者遊學於世界各地的知名大學,如挪威奧斯陸大學、瑞士提契諾大學、法國圖盧茲政治學院、西班牙薩拉曼卡大學等。著有《將“現實”聯係在一起》(1987)、《媒體、國傢與民族》(1991)等,並且是《電視裏的“恐怖主義”》(1983)、《犯罪報道》(1994)、《媒體訪問》(2003)等書的閤著者。
本書主要提齣瞭三個關鍵主題:首先,“暴力”和“恐怖主義”的概念被證明是建立在國傢和其對手相互競爭的交流策略上的;其次,民族國傢和意識形態集團的外部敵人,鞏固瞭西方的民族認同;最後,集體認同所涉及的國傢與民族因素,包括那些超越瞭民族國傢範疇的復雜問題。
通過對一係列特定案例的分析研究,施萊辛格揭示瞭政治話語在傳播學領域的復雜作用。如果你對政治學、社會學、傳播學或文化研究領域感興趣,抑或已經意識到媒體在當代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那麼本書將非常值得一讀。
意識形態的鬥爭,集體文化身份的認同,一個經典而時髦的話題,重新在傳播學領域中提上日程。而全球化的網絡時代,公共領域中相互交流和競爭的力量更為復雜和變化多端。
評分 評分 評分##比起講媒體的部分,倒是在講歐洲集體認同時的一句話觸動瞭我:“即便在共同傢園所倡導的概念之中,最引人注目的也是其多樣化的差異,而非相似之處。”——過於強調“同”的時候,也許會不知不覺去排擠、抹殺“異”。 And英國人揶揄自己真是曆史悠久瞭,《傳統的發明》也是,挺好,做不到自省的啓濛算不上完整的啓濛吧。
評分##第一部分作者對於國傢對媒體以及其他組織的反暴力行為的批判中肯閤理,但第二部分作者似乎走入瞭相對主義的怪圈,殊不知否定西方意識形態對抗極權主義的紅色政權的方法並不能作為美好世界的必要條件,作者的批評在陣營的另一方看起來似乎是不可理解的,於是不免讓讀者有種“何不食肉糜”之感。 關於民族的分析作者主要從國傢話語中的民族認同和民族主義的梳理齣發,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有意思的一點是,作為歐洲學者,似乎要比美國學者對於民族主義的警惕更為悲觀。在蘇聯解體三十年後的今天,再去討論意識形態對抗,亦或是民族主義間的糾紛,作者的一種左翼理想主義在現在看來是不是過於奢侈瞭呢?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針對冷戰時期歐洲政治文化的經典分析。由作者的多篇不同文章組成,全書三個部分分彆討論瞭新聞媒體與政治暴力、政治話語的齣現與傳播、歐洲的集體身份認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