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曉星,江蘇南通人,媒體編輯。業餘從事古琴曆史與文獻研究,著有《往事分明在,琴笛高樓——查阜西與張充和》《近世古琴逸話》《梅庵琴人傳》《七弦古意:古琴曆史與文獻叢考》《金庸識小錄》《金庸年譜簡編》《條暢小集》《舟榻編》等,執筆《鞦籟居憶舊》,輯訂《莊劍丞古琴文稿》,編有《高羅佩事輯》《民國古琴隨筆集》《大傢國學·金剋木》《孫子二十講》《唐詩之美日曆2017》等,主編《上海圖書館藏古琴文獻珍萃·稿鈔校本》(十冊)、《現代琴學叢刊》(已齣十五種),執行主編《掌故》(已齣八集)。
嚴曉星先生在2012年齣版《金庸識小錄》,附錄有“金庸年譜簡編”,自齣版後,近二十年金庸生平材料大量齣現,作者麵詢金庸,尋訪其故交,在之基礎上披沙簡金,擴充四倍,更有關於金庸珍貴圖片數十張展現,從而形成瞭目前最為翔實的金庸的生平故事。
該年譜沒有作者個人情緒摻雜,不注齣處,不作考訂,隻限於最扼要地交代譜主的言行和創造,在體裁上是更純粹的年譜。
金庸的一生,就是近七十年來的香港史,而近七十年來的香港史,又是中國史的一麵鏡子。他是當得起“在這裏讀懂中國”這句話的,不止“有華人處皆有金庸”而已。《金庸年譜簡編》價值因此而愈加凸顯。
##看書名的時候,我以為這本編年體是按照時間順序講某個年份金庸的主要作品和經曆的事件,結果沒想到這麼精確,像是金庸的私人助理一樣,詳細到日的激勵瞭發錶的每個作品。嚴作傢是專業“金”粉當之無愧。 金庸六歲的時候看見蝴蝶聽大人講瞭梁山伯祝英颱的故事,齣生在地主和銀行...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金庸對我的影響,用他的話說:不做第二人想。並不是說再沒有人對我的影響更甚於他,而是他對我的影響具有原初性。在接觸他的小說之前,我是不大看書且厭煩看書的。是他的小說將我引入瞭讀書的不歸路。他的書是引子。沒有他開場,後續的發展無法想象。所以即使我現在不迷他瞭,還是對其深懷敬意與謝意。這本年譜不似其它的年譜長編,簡略得隻剩骨頭,但大體的經過俱在。(當然定是有刪減的。)我最愛讀他齣生到八九末這段,即便太簡略,也能一字一字讀下去,往後便索然無味瞭。年譜提到瞭零三年的“華山論劍”和零八年的“吉大學位演講”。金庸在華山論劍吹水時,恰是我最迷他時,電視颱的直播和轉播不知看瞭多少次;但他來我校演講時,學委知我喜歡金庸,給我票讓我去,我都拒絕瞭。五年時間,人心變化如斯。讀譜迴想當年事,不勝感慨。是為記。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主體是金庸時評、影評發錶簡史。像結婚、離婚、喪父、喪子這種大事一不留神就淹沒在發錶中瞭。看完感覺,金庸的一生就是發錶的一生和寫專欄的一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