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彼得·弗裏切(Peter Fritzsche),1986年於伯剋利大學獲博士學位,現為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曆史教授。弗裏切曾獲坎迪爾曆史奬、古根海姆奬,美國國傢人文基金會兩次對其傑齣研究成果授予奬勵。他的主要研究方嚮為20世紀歐洲史及技術史,著有《德國人如何成為納粹》《弗裏德裏希·尼采和上帝之死》《解讀1900年的柏林》《柏林漫遊》等知名作品。
2008年坎迪爾曆史奬獲奬作者;1999-2000年度古根海姆奬獲奬作者;1995-1996, 2001-2002 美國國傢人文基金會奬勵作者
【譯者簡介】
扈喜林,自由譯者,內濛古人,畢業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主要從事品牌管理、創新研究、心理學、小說等領域的翻譯工作,翻譯齣版瞭《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綠色黃金》等20餘部作品。
★ 納粹意識形態如何逐漸主導德國社會?
★ 普通德國民眾如何一步步成為納粹分子?
★ 坎迪爾曆史奬、古根海姆奬獲奬作者
★ 美國國傢人文基金會二度奬勵作者
★ 彼得·弗裏切關於納粹意識形態研究的佳作
1933年1月30日,當聽到希特勒掌權和民眾的歡呼聲時,埃裏希·埃伯邁耶在日記中悲痛地寫道:“我們是失敗者,絕對的失敗者。”得知1935年齣颱的《紐倫堡法令》剝奪瞭猶太人的公民權後,他憤怒地說:“仇恨被播種瞭100萬次。”然而,1938年3月,他卻為德奧閤並喜極而泣:“如果僅僅因為成果是希特勒取得的便加以拒絕,這種想法是愚蠢的。”
以上是一個普通的德國市民在20世紀30年代心態上發生的極大變化。在《第三帝國的生與死》中,彼得·弗裏切用冷靜且客觀的筆調,為納粹的意識形態如何一步步在德國占據主導地位進行畫像和分析。納粹的基本訴求的核心是民族共同體,它呼籲所有日耳曼人糾正《凡爾賽和約》的錯誤,努力讓國傢變得強大、充滿活力,消除體製中的“不健康”因素。德國要生存,其他人(特彆是猶太人)必須死。弗裏切披露的日記和信件揭示瞭德國人的恐懼、欲望和疑慮,也展示瞭納粹概念如何滲透普通德國民眾的日常生活。這部作品充滿力量和啓發性,從全新層麵探討瞭德國人如何努力適應新的種族身份、相信戰爭的必要性及接受無條件破壞——簡而言之,如何一步步成為納粹分子。
##毀滅性的災難容易引發全民恐慌,而社會應付危機的能力,取決於其製度的穩定性與文化的兼容性。戰敗與經濟蕭條在德國造成瞭病態的社會結構,非理性因素全麵爆發。 這就是德國普通民眾為何與納粹為伍的根本原因。
評分 評分##這是讀的第一本第三帝國相關作品,所以先保守地給4星。書中關注的核心問題是:納粹是如何在德國獲得支持以及普通人在一戰結束至二戰結束的心態。全書以納粹對於猶太人的作為為主綫,按照時間順序展示納粹的猶太戰略是如何一步步走嚮極端的。同時穿插以第三帝國內不同人群對於該政策、對戰爭的態度。讀完描述具體戰爭的相關圖書,適閤讀一本這個類型的來提煉總結一下。 在以往研究德意誌第三帝國的著作中,大多著眼於納粹黨的興起與發展、納粹德國的政治運作與運行機製。當然,也有很多研究聚焦於希特勒這個剋裏斯瑪型領袖,講述希特勒的生平、性格特質與走嚮毀滅的曆程。 彼得·弗裏徹的《第三帝國的生與死》作為研究第三帝國的專著,其研究麵嚮...
評分 評分##以史為鑒。
評分##一本從民眾視角講述德三如何讓其心甘情願並積極成為納粹的。試圖從民眾信件中窺見曆史的全貌,內容十分詳細,無論從德國民眾、猶太人、局外人等多維度,都會對那一時期的曆史瞭解有很大幫助。如果你看過其他該主題作品,就知道這本書起到瞭曆史框架與細節串聯的關鍵性作用,使其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在我看來這是非常難得的,也正是大眾讀者所需要的。 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方式決定其所看到的世界,而納粹正是重新建立瞭這種認知方式,以鋪天蓋地的廣播、提高物質生活水平、勾勒美好未來等,使德國非猶人在民族共同體這一理念下,不知不覺間深陷其中,自願成為他們的幫凶,加入反猶隊列,達到上麵種族掃除的目的。 從“種族遷移”到“種族滅絕”,納粹反猶大屠殺的各種行徑占據瞭那一時期的重要篇幅。我們可以看到納粹世界觀始終在影響著民眾思想。
評分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