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施珊珊(Sarah Schneewind) 著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系教授,曾任美国明史学会会长。是明代政治史、思想史研究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着重探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曾著有《明代的社学与国家》《两个西瓜的传说:明代的皇帝和大臣》《小天命:生祠与明代政治》 ,编有《吾皇万岁!》《1200年前东亚史纲》。
邵长财 译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
【编辑推荐】
★民与官的博弈、地方与中央的对抗,一部“自下而上”的明朝政治史;
★由生祠切入,描绘专制皇权下,明朝真实而复杂的政治生态;
★从大量碑文、方志与文集中,发掘中国政治生态、神灵信仰、儒家思想之间的复杂互动,展现平民的“反叛”与对抗。
——————————
【 内容简介】
在传统认知中,明朝封建专制高度强化,平民基本没有政治话语权,只能保持“绝对臣服”的姿态。本书借由对生祠理论与实践的考察,挑战了这一偏见——在明朝专制集权的土壤中,生长着另一套政治模式:地方官受命于皇帝,并由平民决定其价值,平民借此实现政治参与。而生祠,正是平民获得政治话语权的工具。
与“天子受命于天”相对应,作者将这一模式称为“小天命”,其背后是政治生态、神灵信仰、儒家思想之间复杂的互动。平民以立碑立祠的传统“绑架”地方官,用“孝道”掩饰生祠中的利益交换。生祠成为利益杠杆,地方官“多施惠政”以换取晋升的政治资本,百姓立生祠换取官员为当地利益服务,抵抗朝廷的苛政。以生祠为纽带的官员—平民利益体,形成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平衡。平民对地方官员的认可有助于提升朝廷的声誉,为中央反对结党营私、贪污腐败、滥用皇权的原则立场代言。
本书首次将生祠置于明代的政治和信仰之间进行研究,通过大量碑刻记录、地方方志和文人文集,考察了生祠制度,阐发了对明代政治与思想体系的思考。
——————————
【媒体推荐】
在这本详细研究明朝在世官员祭祀活动的书中,施珊珊展示了以自己的方式研究明朝政治史的非凡知识价值。她的方法论展现了如何摆脱二元分析框架并从明朝的混乱中学习。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宗教研究学者都将从她的案例研究、历史洞察力和理论化的努力中受益匪浅。
——《中国研究书评》
在这部重要而优雅的研究著作中,施珊珊挖掘、整理了隐藏在明史资料中的“生祠”史,她挑战了一些“世人皆知”的观念,让每个读者重新思考一些非常深刻的问题:我们对明朝的理解,它的神圣性,以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表达。她超越了二元对立式的历史叙事,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更加复杂、丰富,从根本上讲更加可信的明朝。
——《明史研究》
##看这本书的缘由既是必然又是偶然的,写毕业论文时梳理黄佐祖父的生平事迹,史料提到其离任惠州任知县时,当地百姓感于其德政教化而为其建造“生祠”,回想宗教社会学课堂上偶然也提到过这样的祭祀行为和场所,觉得稀奇,但并无深入一探究竟。那天在1200书店随手翻开的这本书竟...
评分从小切口看见更大的历史面貌,社会心态与时代焦虑。生祠建立的四项条件:切实的政绩,官员不得在任,朝廷的准许和独立的资助。谁都能看出来这就是律法表演性的规则,实际上怎么可能真的如此。这表演性的条例和实际之间的反差才是历史的真相与叹息。
评分##无法书写“建筑史”的建筑,我感到自己快要窒息了。
评分 评分##彩! 西学的研究里这种以小见大的渗入如果完成的好便极出彩与美丽。 先以生祠的形制、对象介入,继而从丰富的个案分析出发探讨生祠所具有的政治性和宗教性因素。最后再以其半官方半神性的特质引入到对地方社会的讨论,小天命的概念实际还是落足在地方权力运行的政治机制解读和文化阐发。汉学的味道还是很浓的,尤其是末尾将生祠的建成与评价分割为一系列具体因素的对比。
评分从小切口看见更大的历史面貌,社会心态与时代焦虑。生祠建立的四项条件:切实的政绩,官员不得在任,朝廷的准许和独立的资助。谁都能看出来这就是律法表演性的规则,实际上怎么可能真的如此。这表演性的条例和实际之间的反差才是历史的真相与叹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