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译者李涛,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古希腊哲学、现象学等。出版专著《亚里士多德的潜能与成全学说》,担任《努斯:希腊罗马哲学研究》编委等。
第一卷 [幸福、美德与运气] /001
Ⅰ.1 [目的与善] /003
Ⅰ.2 [至善与政治学] /008
Ⅰ.3 [政治学的性质] /012
Ⅰ.4 [至善是幸福] /017
Ⅰ.5 [三种生活] /021
Ⅰ.6 [善的理念] /024
Ⅰ.7 [幸福与美德] /029
Ⅰ.8 [关于幸福的各种信念] /035
Ⅰ.9 [幸福如何达到] /039
Ⅰ.10 [幸福与运气] /041
Ⅰ.11 [后代与爱人的影响] /045
Ⅰ.12 [赞赏与荣耀] /046
Ⅰ.13 [幸福、灵魂与美德] /048
第二卷 [伦理美德] /053
Ⅱ.1 [伦理美德从习惯产生] /055
Ⅱ.2 [伦理美德关乎行为] /058
Ⅱ.3 [伦理美德关乎情感] /061
Ⅱ.4 [美德:知道、抉择与坚定] /064
Ⅱ.5 [美德的属:秉有] /066
Ⅱ.6 [美德的种差:中道] /068
Ⅱ.7 [个别美德的中道] /072
Ⅱ.8 [中道与极端的关系] /077
Ⅱ.9 [如何达到中道] /079
第三卷 [抉择;勇敢与节制] /081
Ⅲ.1 [行为的自愿] /083
Ⅲ.2 [抉择] /090
Ⅲ.3 [考虑] /093
Ⅲ.4 [希求] /097
Ⅲ.5 [美德的自愿] /099
Ⅲ.6 [勇敢是不害怕死亡] /105
Ⅲ.7 [勇敢、鲁莽与胆怯] /107
Ⅲ.8 [与勇敢相似的东西] /110
Ⅲ.9 [勇敢中的情感] /115
Ⅲ.10 [节制关乎触觉与味觉的快乐] /117
Ⅲ.11 [节制、放纵与无感] /120
Ⅲ.12 [欲望要服从理性] /122
第四卷 [个别的伦理美德] /125
Ⅳ.1 [慷慨] /127
Ⅳ.2 [大方] /134
Ⅳ.3 [大气] /138
Ⅳ.4 [关乎小荣誉的美德] /146
Ⅳ.5 [温和] /148
Ⅳ.6 [友善] /151
Ⅳ.7 [真诚] /153
Ⅳ.8 [风趣] /156
Ⅳ.9 [羞耻] /159
第五卷 [正义] /161
Ⅴ.1 [一般的正义与特殊的正义] /163
Ⅴ.2 [平等的正义] /169
Ⅴ.3 [分配正义] /173
Ⅴ.4 [矫正正义] /176
Ⅴ.5 [回报正义] /180
Ⅴ.6 [政治正义] /186
Ⅴ.7 [自然正义与习俗正义] /189
Ⅴ.8 [自愿地做正义的行为] /192
Ⅴ.9 [遭受不正义不是自愿的] /196
Ⅴ.10 [贤明与正义] /201
Ⅴ.11 [不可能自己对自己行不正义] /204
第六卷 [思虑美德] /207
Ⅵ.1 [思虑美德的划分] /209
Ⅵ.2 [实践思虑的真] /212
Ⅵ.3 [科学] /215
Ⅵ.4 [技艺] /218
Ⅵ.5 [明智] /220
Ⅵ.6 [理智] /223
Ⅵ.7 [智慧与明智] /224
Ⅵ.8 [明智的划分] /228
Ⅵ.9 [好的考虑] /232
Ⅵ.10 [理解与明智] /235
Ⅵ.11 [知道;明智与理智] /237
Ⅵ.12 [明智与智慧的困惑] /240
Ⅵ.13 [明智与伦理美德] /244
第七卷 [不自制与快乐] /247
Ⅶ.1 [六种品德;不自制] /249
Ⅶ.2 [关于不自制的疑难] /252
Ⅶ.3 [不自制的人的知识] /255
Ⅶ.4 [单纯的不自制与有条件的不自制] /260
Ⅶ.5 [兽性] /263
Ⅶ.6 [意气的不自制与欲望的不自制] /265
Ⅶ.7 [软弱与坚强] /268
Ⅶ.8 [不自制与丑恶] /271
Ⅶ.9 [自制、理性与中道] /273
Ⅶ.10 [不自制不可能明智] /276
Ⅶ.11 [快乐与善] /278
Ⅶ.12 [欲望满足式快乐与成全式快乐] /280
Ⅶ.13 [快乐与至善] /284
Ⅶ.14 [身体性快乐] /287
第八卷 [爱] /291
Ⅷ.1 [爱既是必然的又是美好的] /293
Ⅷ.2 [什么是爱] /296
Ⅷ.3 [三种爱] /298
Ⅷ.4 [爱的持久] /302
Ⅷ.5 [爱与共同生活] /305
Ⅷ.6 [不同的爱的比较] /307
Ⅷ.7 [不平等的爱] /310
Ⅷ.8 [爱中的去爱与被爱] /312
Ⅷ.9 [共同体中的爱] /315
Ⅷ.10 [城邦与家庭中的共同体] /317
Ⅷ.11 [政体中的爱] /321
Ⅷ.12 [家庭中的爱] /323
Ⅷ.13 [平等的爱的争吵] /327
Ⅷ.14 [不平等的爱的争吵] /331
第九卷 [爱的问题] /335
Ⅸ.1 [谁来确定爱中的回报] /337
Ⅸ.2 [不同爱之间的冲突] /340
Ⅸ.3 [爱的解除] /343
Ⅸ.4 [他爱与自爱] /346
Ⅸ.5 [善意是爱的开始] /350
Ⅸ.6 [爱与同心] /352
Ⅸ.7 [施惠者爱得更多] /354
Ⅸ.8 [两种自爱] /357
Ⅸ.9 [幸福的人需要爱人] /362
Ⅸ.10 [需要多少爱人] /367
Ⅸ.11 [好运还是厄运时更需要爱人] /369
Ⅸ.12 [共同生活最值得选择] /372
第十卷 [快乐与幸福] /375
Ⅹ.1 [快乐是善还是恶] /377
Ⅹ.2 [关于快乐是善的正反论证] /379
Ⅹ.3 [不是所有的快乐是运动] /381
Ⅹ.4 [快乐作为运动与成全] /385
Ⅹ.5 [快乐的不同种类] /390
Ⅹ.6 [幸福是卓越的成全活动] /394
Ⅹ.7 [沉思的幸福] /397
Ⅹ.8 [实践幸福与沉思幸福] /401
Ⅹ.9 [从伦理到政治] /406
术语表 /415
参考文献 /424
译者后记 /431
· · · · · · (
收起)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是一种善爱乐的幸福伦理学:善、爱、快乐是三个一级概念,当这三者都基于美德就统一起来了,达至至善就是幸福这个超级概念。伦理学总是追求至善-幸福,这是由美德来体现的,美德是真正的善,幸福就是美德的成全活动,从而是美德伦理学;幸福也是有爱的和快乐的,真正的美德才会产生真正的爱和真正的快乐,是爱与乐的伦理学;幸福只有在一个良好治理的城邦中才能达到,伦理学是广义政治学的一部分。《尼各马可伦理学》10卷书的行文次序也大致是美德、爱与快乐的先后次序:第1卷概要地讨论了幸福,第2-7卷讨论美德(包含伦理美德、思虑美德、不自制),第8-9卷讨论爱,第10卷1-5章(及第7卷11-14章)讨论快乐,第10卷6-9章总结了两种幸福。
本译本据拜沃特的希腊文权威校注本翻译,参考格兰特注释本、伯内特注释本中的希腊文文本,充分吸收阿奎那、杰尔夫、格兰特、斯图尔特、伯内特、拉克姆、汤姆森、布朗、厄尔文、里夫等的外文注释,对向达、严群、高思谦、苗力田、廖申白、邓安庆等中译本的术语演变也有一定的梳理和对比。
1930年代以来,《尼各马可伦理学》已经有向达、严群、高思谦、苗力田、廖申白、邓安庆、余纪元等学者的翻译成果,为何还要给出新的翻译?这个译本的学术特点何在呢?译者认为,第一,经典名著应当有多个译本。……第二,翻译一个体系中的一本著作应当有体系性视角。……第三,学术研究深化之后需要研究性翻译和义理性注疏。……第四,继承发扬并推进优良的学术传统。……第五,有必要梳理中文学界的概念翻译史。
陈康先生在译注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时写道:现在或将来如若这个编译会里的产品也能使欧美的专门学者以不通中文为恨(这决非原则上不可能的事,成否只在人为!),甚至因此欲学习中文,那时中国人在学术方面的能力始真正昭著于全世界。
薛 华、尤西林、陈嘉映、李秋零、赵汀阳等学者联合推荐
尼各马可伦理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评分
☆☆☆☆☆
评分
☆☆☆☆☆
评分
☆☆☆☆☆
##“良好生活”作为一个伦理学概念来源于希腊语中的“eudaimonia”,这一词在英语中被译为happiness或者well-being,然而,无论哪种翻译方法,似乎都不能从字面本身对应eudaimonia的原义,因此本文暂且保留eudaimonia这个表示方法,以免满篇都是引号,或由翻译过来的词引起错误的...
评分
☆☆☆☆☆
什么是爱?一旦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可爱的东西,这些问题可能就会变得清楚。因为,似乎不是所有东西都被爱,只是可爱的东西才被爱着,而可爱的东西是善或快乐或有用。然而,似乎有用的被爱是因为它能产生某种善或快乐;因此,善和快乐才是作为可爱的目的的东西。人们究竟是在爱善自身,还是对他们自身是善的东西?有时这些是冲突的。对于快乐同样如此。似乎每个人都去爱对于他自身是善的东西。善自身是无条件可爱的,而对每个人是可爱的东西就是对每个人自身是善的东西。实际上每一个人爱的并不是对他自身是善的东西,而是对他显现为善的东西。但这并没有什么差别,因为可爱的东西就是显现为可爱的东西。但对无生命物的爱不被叫做爱,因为没有相互的爱,且没有希求对它的善。爱,必须有相互的善意,希求对方的善,并且不是没注意到对方的善意钓雪按占有非爱 一、文献信息 1. 《尼各马可伦理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第1版。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2. 亚里士多德名下流传至今的伦理学著作有三部:《尼各马可伦理学》,《欧台谟伦理学》,《大伦理学》。 3. ...
评分
☆☆☆☆☆
把王阳明的良知和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并不是偶然和随意的,因为我们可以发现二者有着很多类似之处。 首先,致良知和实践智慧都是揭示“真理”的根本方式。 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提出的致良知就是达到真理(也即良知)的根本方式...
评分
☆☆☆☆☆
##关于“自制”的探讨是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十分特殊的一个部分,其根源有二:首先,自制是亚里士多德在本书中所探讨的所有具体品质中唯一不属于他所定义的德性范畴的。在他的道德品质谱系当中,自制与德性是两个并列的单元,而不是包含关系。 其次,这一章承上启下...
评分
☆☆☆☆☆
把王阳明的良知和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并不是偶然和随意的,因为我们可以发现二者有着很多类似之处。 首先,致良知和实践智慧都是揭示“真理”的根本方式。 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提出的致良知就是达到真理(也即良知)的根本方式...
评分
☆☆☆☆☆